不論是日本還是中國,農業補貼都令人“頭疼”

日本農業補貼由於種類多,數目大,農民的收入很高,而相比較於我國,農業補貼政策還不完善。所以,這也使國內很多農民都在羨慕日本農民。然而,在的國際形勢下,日本的這種補貼政策一定會發生改變的。

不論是日本還是中國,農業補貼都令人“頭疼”

由於日本耕地面積少,規模小且分散,農產品自給率很低。為了鼓勵更多的人從事農業,政府對農民給予農業補貼,提高國內農產品的價格。但是由於國際農產品價格要遠低於日本農產品價格,所以日本政府大量限制農產品的進口,確保農民的利益。但是在"自由貿易協定"和"經濟合作協定"框架下,日本是不能大量限制國外農產品向本國出口的。

所以,為了儘快扭轉這種局面,日本必須擴大種植面積,增加種植規模,提高單位面積生產率,降低農民的補貼費用,降低農產品的價格。

同樣的情況在我國也初現端倪。

以棉花為例,自2004年以來,我國棉花價格一直高於國際價格,且差距不斷擴大。大米的情況也與此近似。來自越南、巴基斯坦、緬甸等低收入國家的進口米價格是每50公斤172元,而我國的平均價格為每50公斤180~190元,年進口量也在不斷上升。由於我國對部分農產品實施保護性的收儲政策,國內小麥價格也呈上漲趨勢。而國際小麥市場上由於供應充足,其價格持續走低。

但是,我國農民的收入水平卻比日本要低得多。

我國農民收入低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我國人均收入水平還比較低,特別是農村地區,收入消費水平很低;二是我國很多地區的農業生產者已經形成了老齡化的特點。如果土地的流轉和集中不見成效,農地經營規模無法擴大,即使農產品價格水平很高,青壯年勞動力也不會被吸引到農業領域中來。

日本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6%左右,而我國的佔比將近50%,相比之下,我國的農業補貼更難以對提高農村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起到實質性的作用。而且,現階段我國的農業補貼並沒有針對不同的農戶進行有效區分,針對土地的直接補貼對促進農業大戶租用更多的土地,並無較強的激勵作用。

不管是日本,還是我國,都需要調整農業補貼與部分農產品價格,擴大農地規模,增加部分進口的農產品產量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