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的生活:见多识广的长安百姓说,胡人见多了、不稀罕

大唐是一个开放的年代,也是对外交流最广泛的一个年代。

大唐建立以来,先后与各方四百个国家(政权)建立了朝贡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国家“经朝贡之后,自相诛绝,及有罪灭者,盖三百余国。今所存者,七十余蕃。”这些国家互相之间拼斗、以及大唐惩治不服灭掉的有三百多个,到了开元年间,只剩下七十多个。

长安城中百万市民混杂着胡人数万,为官、为商、为学、为僧、为仆役,官员们上朝能见到胡人的使节或者有胡人官员与他们同列,普通人出门买东西可能会进入一家胡人的香料或珠宝店铺,吃饭时可能会“笑入胡姬酒肆中”,经常能看到胡僧走在街市上,甚至有些大户人家家中就有不少昆仑奴、新罗婢和胡人侍妾。

在大唐,老外不是个稀罕东西。

唐朝人的生活:见多识广的长安百姓说,胡人见多了、不稀罕

(微笑的胡人俑)

【朝贡与纳质】

根据学者研究结果,大唐与各国官方往来主要包括朝贡、朝见、和亲、求请、祝贺、互市、修好、告哀等方式,感觉就是家里有个大事小情就有理由不远万里来长安一次,真正是万国来朝。

来的国家既有吐蕃、大食、突厥等有敌意的国家或者索性就是敌国,也有新罗、康国等仰慕中华文化的友好国家,还有一批大唐境内契丹、南诏之类的藩属国或羁縻地区势力,当然,也有介于大国之间摇摆不定的小国,如西域昭武九姓诸国。

相对与大唐平等相处的是大食,开元年间使者来到大唐,用马匹和珠宝玉石等特产做礼物,李隆基特批允许使者“平立不拜”,后来在有关部门的一再要求下也开始采用汉礼。

唐朝人的生活:见多识广的长安百姓说,胡人见多了、不稀罕

(《步辇图》李世民会见吐蕃禄东赞)

有官方身份的外宾到大唐接待费用肯定是大唐负责,但也不是无限制的。根据道路远近不同一般提供限期三到六个月的粮食、接待安排, 当然,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各方胡人都由鸿胪寺负责管理,尤其是官方往来,要求他们“各服其服,无得效华人。”

具体办事儿的是鸿胪寺典客署,各方夷狄君主使者来京朝见、新君继位册封都归他们负责,负责人不过是个从七品下的典客署令;

后来中唐宪宗时期国家中兴,又专门设立了礼宾院,体现了对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视程度。

唐朝人的生活:见多识广的长安百姓说,胡人见多了、不稀罕

(唐代壁画 鸿胪寺官员接待外国使节)

不少外国的酋长和使者愿意永远留在长安,要“请留宿卫”,意思是自愿申请当大唐皇帝的卫士,如果被批准,就拿到了大唐长安的永久居留证。当然官位不会仅仅是个皇宫护卫,西域康国的大首领就曾经当过六品的折冲校尉,同是来自西域的护密(休密,阿富汗东北瓦汉)王罗真檀天宝年间就被封为从三品的左武卫将军。

这种制度又被称为“纳质”,很多大唐的藩属国甚至遥远的天竺、波斯等国都按这种制度让国君的子弟留在长安,有些甚至被授予文职。

唐朝人的生活:见多识广的长安百姓说,胡人见多了、不稀罕

(戴唐朝官帽的胡人雕像)

【留学生与流亡者】

纳质制度估计与朝贡制度一样,看上去是大国与小国的不平等关系,实际上小国往往是有利可图的。以此为名,各国派遣了大批的学生到长安学习,贞观年间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从3260人迅速增长到8000余人,想必增加的不少是外国留学生。仅新罗一国在长安的公派使者、留学生就达到几百人,晚唐武宗时期,新罗死人了,鸿胪寺上奏“质子及年满合归国学生等共一百五人,并放还”,一次性回国105人,应该还有不少没毕业的仍然留在长安。

倭国离得也算近,更是经常有使者和留学生来大唐,名为遣唐使,其中有个叫朝臣仲满的,仰慕中国文化,改名为朝衡,在长安居住了五十年,当过从七品的左补阙,是一个类似言官的职务。

还有一些算是异国的流亡者,比如波斯萨珊王朝末代君主的后人,在萨珊王朝被阿拉伯人所灭后逃入大唐避难,在大唐生活居住了多年,在长安甚至建立了波斯胡寺,想必至少也要有几百上千人。

唐朝人的生活:见多识广的长安百姓说,胡人见多了、不稀罕

(彩绘唐三彩胡人俑)

【从军者与为奴为仆者】

大唐军队对胡人的加入也是允许的,并未受到种族的歧视和限制,典型代表初唐有契毕何力、黑齿常之,盛唐有高仙芝等人,当然还有安禄山和史思明。

有些是在本族内部夺权失败带着部下投奔大唐,有些是战俘或者战场起义的异族部落,这些人当中的首领往往被直接任命为中低级武官,带着自己的部族世代为大唐镇守边关,时间长了逐渐汉化,再无异族习俗痕迹,大唐人也会把他们当作本族人看待;

李世民灭东突厥之后就把东突厥归降的贵族任命为将军、中郎将,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就达到百余人,随之迁徙到长安居住的突厥人达到数千家。人太多了就不好管,李世民担心突厥人在长安作乱,又把他们迁徙到河北“建牙”。

也有像安禄山、史思明这样本来就在大唐境内生活,从军后从小兵做起,靠战功当上大将军的胡人。

唐朝人的生活:见多识广的长安百姓说,胡人见多了、不稀罕

在大唐的胡人还有一种最特殊的,是各国当礼物送过来人,一般是外形特殊,或者有特殊技能。

如扶南国(中南半岛古国)曾朝贡“白头人二。白头者,直扶南西,人皆素首,肤理如脂”,在普遍皮肤黝黑的东南亚有白头发白皮肤的人确实算是特异;

还有著名的昆仑奴,“肌肤黑如漆”,是来自东南亚印尼、马来西亚的当地土著,或者其中一些来自天竺;

唐朝人的生活:见多识广的长安百姓说,胡人见多了、不稀罕

(胡舞长安)

与昆仑奴类似的还有新罗婢,经过专门训练的这些新罗女孩子既能干又温顺,深受大唐富贵家庭喜爱。后来新罗婢市场情况比较好,有些人索性买汉族的小孩子教她们新罗话,冒充新罗婢在大唐销售;

更多的是精通舞蹈音乐的艺术家,还有一些是各地的杂技艺人和魔术师,以及随同异域猛兽、猛禽一起来到大唐的驯兽师、驯禽师。

唐朝人的生活:见多识广的长安百姓说,胡人见多了、不稀罕

(胡人骑马带豹俑)

【数万甚至更多的胡人活动在大唐境内】

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大批的胡商和宗教人士“越海逾山”而来并活动在大唐,广州、扬州以及长安、洛阳是胡商最集中的城市。

曾经有学者专门对在长安居住的胡人数量进行了统计,结论是五万、三万、两万三种,全大唐的胡人数量应该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

这些胡人尤其是胡商是按大唐律令进行管理的,并要缴纳赋税,开元年间就是用西域胡商的税收供应安西四镇。

唐朝人的生活:见多识广的长安百姓说,胡人见多了、不稀罕

(唐三彩骑马俑)

初唐到天宝年间肯定是胡人来的最多的时候,安史之乱后吐蕃崛起,切断了大唐与西域的联系,路上丝绸之路断绝,西方各国胡人与大唐的联系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时,西方各国朝贡的酋长使者,以及少部分安西、北庭都护府的文武官员共计数千人被困在长安,无法西返。这些人的生计大唐包下来了,鸿胪寺每月支出四万缗,并给他们像大唐百姓一样发田地,前后四十年。一直到唐德宗时期组建神策军,把这些胡人从酋长到仆役都编入神策军,共计人员四千、牲畜马匹二千,大唐因此每年省了五十万。

唐朝人的生活:见多识广的长安百姓说,胡人见多了、不稀罕

现代在国内的老外据说已经出现了鄙视链,上海的老外瞧不起北京的老外,虽然是笑谈,但也说明老外人群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会有些有意思的事情发生。当年,长安、洛阳的胡子会不会鄙视广州、扬州的胡子?

唐朝人的生活:见多识广的长安百姓说,胡人见多了、不稀罕

(唐代胡人俑)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