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現象頻發——兒童玩具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黑玩具”對兒童造成的傷害往往是終生的,可以通過強制性產品認證、行政執法和缺陷產品召回等方式,提高玩具等相關兒童用品的產品質量水平,從而保證兒童用品的質量安全。

玩具是兒童觀察和了解世界的好夥伴,其質量好壞關係到兒童的身體健康和人身安全,但一些“三無”玩具和殘次品玩具卻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屢屢導致兒童安全事故。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近日發佈的前三季度國家質量專項監測評價結果顯示,兒童玩具及用品致傷問題增速較快,0歲至14歲兒童在總傷害案例中佔比持續增長,從2012年的11.31%增長到2018年前三季度的16.21%。

據介紹,在兒童玩具及用品導致的傷害中,因兒童誤食或誤塞小零件等造成的傷害佔比達53.23%。值得關注的是,受某手機射擊遊戲帶來的影響,玩具槍等彈射類玩具引發的傷害頻發。此外,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和各省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工商管理局對玩具、童車抽查發現,第三季度玩具不合格產品超過210批次,其中包括標識和使用說明項目不合格,機械物理性能不合格,發熱和非正常工作,以及玩具增塑劑超標等。

“由於玩具種類繁多、功能多樣、玩法不一,孩童在玩具使用過程中可能受到的傷害主要有機械物理傷害、化學傷害、電傷害、燒傷燙傷等。其中,機械物理傷害最為頻繁。”全國玩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張豔芬介紹說,造成機械物理傷害的主要因素包括玩具銳利邊緣、危險的尖點、突出物和小零件、繩索等。例如,玩具上的鼻子、眼睛、釦子等小零件應在承受90N的拉力測試時不鬆動,否則當幼兒咬、啃、手摳這些小零件時極易脫落,有可能被幼兒誤食、吞嚥,造成窒息危險。此外,車輪與車身也存在危險的間隙或夾縫,可能夾傷幼兒手指。

此外,玩具使用過程中的其他傷害同樣不容忽視。張豔芬表示,如果玩具塗料中的鉛、鉻、銻等含量超標,幼兒在接觸玩具的過程中就會將這些有毒物吸收到體內引起中毒,造成化學傷害;電動童車充電過程中不應啟動,可能存在觸電和電擊的嚴重安全隱患;易燃燒材料製成的玩具容易導致幼兒燒傷、燙傷。“家長在選購配置玩具時,應注意運用看、摸、試、聞並與同類產品比較等方式,為孩子挑選適合的玩具。”

為預防和干預兒童玩具產品傷害,保護消費者人身健康安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近日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兒童用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總局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快制定更為嚴格的兒童用品安全強制性國家標準,同時參照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加快兒童用品相關標準制修訂,圍繞玩具等重點兒童用品領域,建立健全與強制性標準配套的推薦性標準體系。

“兒童是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都比較差,‘黑玩具’對他們造成的傷害往往是終生的,應該通過強制性產品認證、行政執法和缺陷產品召回等方式,提高玩具等相關兒童用品的產品質量水平,從而保證兒童用品的質量安全。”山東省市場監管局稽查局副局長張剛說。

據統計,2008年至今年上半年,我國共實施缺陷兒童用品召回838次,佔消費品召回總次數的61.6%,涉及數量達到241.1萬件。其中,兒童玩具召回589次,佔兒童用品全部召回次數的70.3%。專家表示,缺陷產品召回制度在保護兒童安全、提高企業產品安全意識、完善政府產品安全監管模式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兒童玩具挑選技巧很多,但最關鍵的還是兒童在玩具使用過程中有家長的陪伴,以便發現危險及時處理。張剛建議,家長在家發現繫帶過長和有小零件缺陷的兒童用品時,可以自行處理,比如把過長的繫帶剪短,把相關的小零件取下,就可能消除危險。一旦發現玩具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和產品缺陷時,家長應及時向質監部門反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