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離開美國晶片會怎麼樣?

cloud392115


美國芯片對華為的影響,沒有中興那麼大,但是華為也很難離開美國芯片。


之所以說影響沒有中興大,是因為華為在自主研發上每年都投入巨資。2017年華為研發費用達897億元人民幣,研發投入佔收入的比例高達14.9%,近十年華為投入研發費用超過3940億元。


雖然如此,由於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的強大,在CPU、GPU、FPGA、DSP、基帶芯片、射頻芯片、高端交換路由芯片、高速接口芯片,以及數模轉換芯片、電源管理芯片、光模塊等核心元器件方面佔據絕對優勢,華為這樣的整機廠依然高度依賴美國元器件。並且在信息與通信技術方面,很多基礎專利都是美國公司提供的,因為他們起步早,有先發優勢。


即使是華為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研發的麒麟系列芯片,但是從性能和技術的角度來講,高通的芯片依然保持領跑優勢。華為在智能手機上目前採取了多芯片供應的策略,高通、MTK、麒麟都用,確保三種芯片處於相互競爭的狀態。而這樣做的原因是:如果吊在一棵樹上,哪天麒麟落後了,智能手機怎麼辦?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基於不同的智能手機選擇不同的芯片方案,從持續運營的角度來看對華為是最好的選擇。。


任正非在最近談到芯片問題時也表示:“我們今年還要買高通5000萬套芯片,我們與英特爾、博通、蘋果、三星、微軟、谷歌、高通……會永遠是朋友的。”


根據知名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的報告,2017年,華為是全球第五大半導體芯片買家,採購總額約140億美元,相比去年增長32.1%。


華為的50家核心供應商中,有18家為美國公司,分別為:Qualcomm(高通)、DHL(敦豪)、Analog Devices(亞諾德半導體)、Amphenol(安費諾)、Broadcom(博通)、Keysight(是德科技)、intel(英特爾)、Micron(美光)、Microsoft(微軟)、Neo Phontonics(新飛通)、ON Semiconductor(安森美半導體)、Oracle(甲骨文)、Qorvo、Seagate(希捷)、Synopsys(新思科技)、Xilinx(賽靈思)、 Texas Instruments(德州儀器)以及Western Digital(西部數據)。


芯片這件事情是急不來的。畢竟在芯片領域上差距實在不小,不光是技術差距,還有工藝、裝備、材料等種種問題,美國廠商憑藉過去幾十年的技術積累,無論是從產品質量,還是產品生產製造成本上,都具有非常大的優勢。而這一切,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夠完全趕超。



高挺觀點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不定時放送福利哦。

這個問題需要考慮的情況是不只是手機上的芯片還有服務器和基站的芯片等等高端的芯片。

在手機芯片上,當然是能夠用自己的海思芯片啦,反正代工也是臺積電代工的。而且海思還能做很多事情的,例如監控的解決方法等等。而且華為也自己解決了很多芯片,你看看在手上的電源管理芯片

但是在服務器和基站等方面高端的芯片還是需要用到進口的芯片。因為華為是全球第一大的通訊設備供應商呢。高端交換器路由芯片這個更加難做的。最近二十多年,華為發展很快,但是有一些差距,我們還是需要承認的。

而且華為也很努力,基本上能夠自己的的芯片都先自己做出來,剩下幾款硬骨頭也是慢慢一個一個的攻克。因為我們落後的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幾十年的落後,華為這樣奮起直追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太平洋電腦網


華為是國內比較重視自主知識產權和產品研發的綜合企業之一。 在移動通信設備方面,華為確實實現了不依賴於美國的芯片,走在了行業的前列。其自主研發麒麟處理器和高通的驍龍處理器等海外產品在整體水準上難分高下,甚至華為最新的產品芯片在頻帶支持方面還超越了對手。在移動端的芯片市場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並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此外,在一些簡單的網絡通訊設備和工具方面,華為也實現了擺脫海外芯片的束縛,採用了自己控股的海思生產的芯片,華為的路由器的芯片就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華為作為一家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的綜合提供商,其著眼點和市場不僅僅侷限在移動通信和一些簡單的通訊設備製造領域,在更為廣闊的信息通信市場上,目前很多技術還是被美國等國所持有。特別是雲服務等領域的系統架構還是離不開像英特爾這樣的芯片支持。在這些領域,如果不採購美國的芯片還是會對華為自身的業務產生很大的影響,畢竟市面上也很難匹配到性能合適的替代產品。另外,存儲設備的芯片還是基本依靠海外的供應商來提供,國內絕大多數的廠商也很難提供支持。


總之,華為的自主創新確實實現了一部分產品的自主研發,但是很多產品的架構和技術還是掌握在美國等少數國家的手裡。對海外供應商的依賴程度還是很高的。


家族企業雜誌


說得好好的,你的東西給我用,我的東西給你用。忽然規則變成了:我的東西不給你用,你的東西愛給不給。

誰能去質疑這樣的改變,又能到哪裡去仲裁呢?

只有更需要的哪一方,才會去想著是否公平,是否去訴苦。對於一家公司來說,訴苦的過程就是衰敗的過程,就走向了倒閉。

還好,對華為來說,早有大神任正非的指引:自己研發高端芯片,自己研發操作系統,雖然性能性價比上可能與美國的還有一段差距,但就是為了做個備份,一定要有這個備份。

再來看任正非的這段話,眼淚都會嘩嘩流下來:


如果美國芯片斷貨的話,華為受到的影響是巨大。甚至公司也可能要停擺好幾個月。

第一步:加緊替代,全部資金投入;

先前對研發投入是營收15%的話,估計現在要把賬上的錢全部投入到研發上去,子彈要全打光。把備用系統升級成唯一系統,迅速彌補芯片供貨不上的問題。

這個替換過程中,要與聯發科、三星等非美國公司緊急談判、緊急合作。


華為手機用的是自己的麒麟芯片,但手機只是較小業務的一部分,

信息與通信領域,多數基礎專利都是美國公司提供的。即便麒麟芯片,採用的是ARM架構,也受制於人。雖然ARM公司被軟銀收購,但它的大部分業務還是在美國。若美國出臺相關禁令,ARM也不得不遵守。

總體來說,華為手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替代方案叫容易尋得,而基站芯片則完全受制於人,苦不堪言了。

現如今,華為鉅額研發投入,也正是在不斷擺脫這樣的依賴。2017年,華為在技術研發方面投入資金8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4%,位列世界第六、國內第一。


第二步:輸出技術,加強聯盟。華為芯片一定會迅速佔領國內市場,進而向全球輸出。

也就是說,只要華為替代方案能迅速複製的時候,那些同樣受制於美國芯片的中國公司一定會轉投到華為門下,華為芯片會有絕對壟斷的國內市場。

國際市場,雖然會受攜帶美國芯片相關公司的鉗制和打壓,但也一定能開闢出自主研製芯片的市場。

長期看,可能客觀上締造出華為芯片一全新的國際品牌出來。


當然,我們並不期望這麼割裂化的,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如此分別的世界。我們相信全球化依舊是大趨勢,全球協同,全球分工依舊是滾滾歷史大潮,不可阻擋。

美國的一系列政策,終究壓制不住中國公司,中國大國崛起的大勢。


財經作家邱恆明


因為智能手機的因素,每當提及華為,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還是手機廠商。不過,我們不能忽視,其本身是做通信起家。發展至今,華為已經成長為全球第一的通信設備供應商。

海思是華為的芯片子公司,而早在2012年的時候,有著憂患意識的任正非就開始擔心“斷糧”問題。

他說到:

“我們在做高端芯片的時候,我並沒有反對買美國的高端芯片。我認為要儘可能地用他們的高端芯片,好好的理解它。只有他們的芯片不賣給華為的時候,華為就可以大量用自己的芯片,因為儘管華為的芯片稍微差一點,但能湊合用上去。”

目前,海思團隊主要分為三部分:系統設備、手機終端和對外銷售。其中,對外銷售部分主要是安防用芯片和電視機頂盒芯片。

如果華為離開美國芯片會怎樣?

在手機終端業務這一塊,僅從麒麟970來看,採用ARM Cortex-A73四核+Cortex-A53四核的架構,採用了臺積電10nm製造工藝,搭載12核高效GPU、8核高性能CPU,寒武紀的NPU,4.5G高速LTE Modem,支持LTE CAT.18。從這一芯片來看,華為在手機主芯片上不太受制於美國。

如果說擔心的話,問題可能會出在ARM架構上,雖然該公司被軟銀收購,但其大部分業務還是在美國。若美國出臺相關禁令,ARM可能會有所波及。

不過,我們還需注意的是,雖然華為在手機主芯片上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獨立”,但智能手機所覆蓋的不僅僅是主芯片。

以華為Mate 10為例,在其主板上,除了主芯片,還有著來自三星的存儲芯片、恩智浦的NFC、美國德州儀器的電池快充芯片以及博通的BCM芯片……其中,博通以及德州儀器的總部均設立在美國,如果美國限制芯片出口,華為手機在短時間內只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它可以尋求其他的可替代方案

不過,我們急需注意的是,華為並不只是單單做手機產品,其業務內容還包括基站等通訊設備。相比於手機,基站這類通訊設備對於美日芯片的依賴度更甚,自給率明顯不足。

譬如基站,不管是發射端還是接收端,目前能夠實現國產替代並大規模商用的只有主處理器,就是華為海思自研的ASIC。又比如光通信領域,雖然自給率比之基站芯片高一點,但在一些高端產品,國產芯片方案仍需突破。

從以上的情況來看,如果美國對華為限制出口,僅談手機芯片,華為是無所懼的,但在基站等通信設備端,其受到的波及也不會小多少

值得注意的是,或許華為在整體業務上會受到美國禁令的一定桎梏,但其在技術研發上沒有一點絲毫放鬆。僅以2017年為例,其在技術研發方面投入資金8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4%,位列世界第六、國內第一。

另外,據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華為近十年投入研發費用超過3940億元,未來十年華為仍會保持將15%的銷售收入投入到研發之中。

如今,華為在手機芯片上已經幾乎擺脫了美國的“斷糧威脅”,再觀其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以及對美國市場佈局的“果斷”,相信其在未來將逐步降低美國芯片在自身業務的重要程度。


鎂客網


這應該是美國對中興“7年之癢”引發的問題。

華為離開美國芯片,短期內會有一定影響,長期來說,你愛賣我還不一定買。

但在目前來說,華為還離不開美國芯片。但美國企業,也離不開華為,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種複雜關係。

如果單純從手機來說,華為推出了自己的“麒麟芯”,這是值得驕傲的。但麒麟芯核心技術是華為的,其中還有一些需要美國公司授權。另外,華為是麒麟、高通、聯發科三種芯片同時在使用。離開美國芯片就是不買高通的,這對於華為來說,其實很簡單的事兒,老子自己有芯片,你不賣?我還不買!

但手機只是華為業務的一部分,整體佔比大概是佔華為全部營收的三分之一略高。華為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這才是目前華為競爭力最強的部分,全球NO.1。

美國芯片對華為的影響,沒有中興那麼大。因為華為的研發實力、投入都太強了。

2017年華為研發費用達897億元人民幣,研發投入佔收入的比例高達14.9%。近十年華為投入研發費用超過3940億元。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4月17日在深圳表示,華為未來十年仍會保持將15%的銷售收入投入到研發之中。

因為對研發的重視,能夠投入重金,華為在科技領域的競爭力是世界級的,所以美國芯片對華為的影響不是很大。

而信息與通信技術方面,很多基礎專利都是美國公司提供的,因為他們起步早,有先發優勢。但在先進技術方面,華為的研發是全球聞名的,其專利授權也是全球性的。國家知識產權局最新公佈的許可案登記信息顯示,蘋果向華為專利授權98件,但同期,華為向蘋果公司許可專利卻高達769件。

總而言之,還是華為比中興靠譜太多了。可惜的是,華為不上市,中興卻在股市上撈金不手軟。


波士財經


美國製裁中興帶來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比如下一個制裁目標會不會是華為?美國會不會對所有的國產手機進行限制出口?


美國製裁和打壓華為和中興是由來已久的,而且美國一直未停止過對中國的企業打壓。只是現在正值中美貿易大戰白熱化階段,美國製裁中興只是為了增加自己同中國的談判籌碼。

中興只是貿易戰的一個犧牲品。


那麼中國另一家科技企業華為離開了美國芯片,會不會也像中興一樣完全處於被動?接下來就分析一下華為怎麼樣?



1 華為在手機芯片方面是繼高通,聯發科,三星之後第四個能獨立研發設計芯片的企業,華為目前的手機主要都是搭在自己的麒麟芯片。基本上能做到自給自足。即使美國採取對華為的芯片禁售。對華為的影響非常小。因為華為壓根就沒用美國高通的芯片。



2 華為在研發投入方面一直領先中興企業。現在不僅有了自己的芯片,而且華為還在研發自己的操作系統。一旦美國採取對華為的限制出口,華為可以第一時間採用備用系統。不會被美國牽著鼻子走。




3 華為和美國的市場是相輔相成的,美國離不開華為,華為也離不開美國。而且華為憑藉多年的專利儲備,包括蘋果,三星都會用到華為的專利,如果美國對華為採取制裁,華為是可以絕地反擊的。華為可以禁止專利授權給蘋果,這樣的話只要蘋果手機在未獲得華為專利授權的情況下銷售蘋果產品,華為是可以打專利戰。蘋果也可能會遭到禁售。


所以華為即使離開了美國的芯片,對於華為的影響非常小,關鍵是華為相比中興更有戰略眼光。捨得研發投入。在抵抗風險能力方面要強於中興。歸根結底就是華為掌握了核心技術,不怕美國技術封鎖。



農家小尹


華為離開美國芯片會怎麼樣?目前來看,華為離開美國芯片的話,不一定會倒下但日子會非常的難過,至少營收會立馬下家很多。華為在國內算是一個巨無霸的科技公司,但像大多數通信整體方案解決商一樣,各種零部件及設備等絕大部分是依靠外部採購來解決的,包括向美國進口各種零部件包括芯片。但就芯片來說,每年華為向外部購買芯片都不少,當然不只是高通等。

華為並不只是手機業務,其最大的業務在於通信基站等,這些相關的設備對歐美日的芯片依賴程度同樣是非常大的,甚至超過手機芯片對高通、聯發科等的依賴。另外,手機也好、基站也好,需要使用到的芯片也不只是CPU,還有其它的芯片。值得高興的是,華為在手機上的芯片慢慢可以做到不依賴美國的芯片,但稍顯遺憾的是華為麒麟芯片基於ARM的技術授權而需要購買,也有些受制於人的味道,雖然不是美國。


2017年華為是全球第五大半導體芯片買家,採購額達到了142億多美元(三星431億美元、蘋果387億美元、戴爾157億美元、聯想146億美元、華為142億美元),而其中核心的芯片供應商就有高通芯片、英特爾芯片、鎂光芯片、博通芯片、賽靈思芯片、Cypress/Spansion芯片、Skyworks芯片、Qorvo芯片、德州儀器的芯片等等,可以看到在其中美國芯片的分量。目前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的強大造成了很多的方案都要依靠美國的元器件,體現在:CPU、GPU、FPGA、DSP、基帶芯片、射頻芯片、高端交換器路由芯片、高速接口芯片、數模轉換芯片、電源管理芯片、光模塊等等。


當然華為的外購產品並不限於芯片,還有其它也要依賴於美國供應商,當然有部分是可以替代的。在華為的50家核心供應商中,有18家為美國公司。分別為:

Qualcomm(高通)、DHL(敦豪)、Analog Devices(亞諾德半導體)、Amphenol(安費諾)、Broadcom(博通)、Keysight(是德科技)、intel(英特爾)、Micron(美光)、Microsoft(微軟)、Neo Phontonics(新飛通)、ON Semiconductor(安森美半導體)、Oracle(甲骨文)、Qorvo、Seagate(希捷)、Synopsys(新思科技)、Xilinx(賽靈思)、 Texas Instruments(德州儀器)以及Western Digital(西部數據)。


當然全球化造就了你需要我我也需要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也有外國公司需要購買華為的專利及部件等,即使限制像華為、中興採購美國供應商產品,對美國供應商來說也是一種損失,但可能是短期的,長期來看可能又會尋找到新的巨頭合作。


而對於像中興事件這樣的事情,極有可能繼續上演,一個守成強國不可能就輕易的讓出自己固有的地盤。這一點華為任正非很早認識到並且有準備也已經見到部分效果。幾年時間,麒麟芯片的出貨量就達到了上億顆。同時每年的研發投入比例都高,比如2017年就達到104億歐元,佔營收比重達到14.9%,超過了蘋果,在全球的所有企業中2017年研發投入排在第六位,近十年的研發投入達到了3940億人民幣。


短期看華為離開美國芯片,會有相當的陣痛甚至業務快速萎縮得厲害,但華為還有國內市場、專利及技術支撐,假以時日應該又能崛起。國產芯片,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終究還是起步已經在跑道中了。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更多分享請上部關注【東風高揚】。


東風高揚


華為有自己的芯片開發能力,還有自己的操作系統,沒有美國芯片,活的更好。

美國芯片主要製造商是高通,英特爾,高通在手機芯片上佔據了大頭,是中國手機廠商最大的進口來源地。

華為有5G通信技術標準,不輸高通,有些領域還超過高通,造成高通不敢封殺華為,害怕被華為反報復,影響手機通信,數據傳輸質量,被消費者抵制。

而華為就沒這顧慮,因為任正非高瞻遠矚,預先研發了所有5G技術,不需要高通專利授權,也能獨立運行自己的麒麟芯片。

美國政府正因為知道華為的厲害,無法限制華為技術,才使壞,用華為會偷竊美國數據的莫須有罪名將華為趕出美國市場。

如果華為是中興,美國政府早就對華為下手了,也就不用網羅罪名,直接制裁華為了。


光芒萬丈34957


中美貿易戰,近期引發的最大影響可能就是中興了吧,因為芯片技術太過依賴美國,所以受到的影響比較大。而華為作為中國研發領域的佼佼者,在這場戰爭中肯定會受到影響,但是影響只是短期的,因為華為本身的實力絕對夠硬:


1.技術研發投入成本多

2017年華為研發費用達897億元人民幣,研發投入佔收入的比例高達14.9%。近十年來華為投入研發費用就已超過3940億元!未來十年華為仍會保持將15%的銷售收入投入到研發之上,持續的技術投入是華為能夠做到今天地位的決定性因素。

2.有自己的芯片技術

4G時代,華為發佈了旗下首款八核處理器Kirin920,不僅參數非常強悍,還實現了異構8核big.LITTLE架構,整體性能已與同期的高通驍龍805不相上下。並且還直接整合了BalongV7R2基帶芯片,可支持LTECat.6,是全球首款支持該技術的手機芯片,領先手機芯片霸主高通一個月發佈。一份來自中國移動內部的宣傳材料顯示,華為麒麟芯片最新Kirin950芯片將採用臺積電16nmFinFET工藝,集成的基帶芯片將支持LTECat.10規範,成為後4G時代支持網速最快的手機芯片!

但是也不能盲目的樂觀,雖然華為有自己的技術,但是核心技術還是受限於美國,未來我國的重心一定要在技術研發上,不能光憑藉集成。

不知你們的看法又是怎麼樣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