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子长小传:拼死护住了陕北,留下红军长征的落脚处,虽死犹生

【1935年2月21日】谢子长小传:拼死护住了陕北,留下红军长征的落脚处,虽死犹生

谢子长小传:拼死护住了陕北,留下红军长征的落脚处,虽死犹生

1897年1月19日,谢子长出生于陕西安定县(今子长县)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当地教育落后,他从小在家务农,14岁才上学,17岁到县城读小学。

1919年(22岁),谢子长考入陕西省立第一中学,次年转入榆林中学。这时,“五四”运动如火如荼。谢子长是校学生会负责人,接触到许多新思潮,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

谢子长小传:拼死护住了陕北,留下红军长征的落脚处,虽死犹生

1922年(25岁),他放弃学业,决定以实际行动救国。他投笔从戎,考入太原学兵团。

1924年(27岁),他离开学兵团,回到家乡,在县城组织创办了民团,担任团总,相当于县公安局长。他曾帮一个老汉要回被士兵抢走的毛驴,被称为“谢青天”。

1925年,他前往北京,拜访老乡,认识了中共北京地区的负责人。谢子长开始学习马列主义,参加地下活动,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谢子长小传:拼死护住了陕北,留下红军长征的落脚处,虽死犹生

同年年底,谢子长回到安定县,继续担任民团团总。谢子长开始利用各种关系,大力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

1927年(30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国共合作破裂。陕西的共产党组织也遭到破坏,谢子长奉命策划武装起义。

10月12日,谢子长策动驻扎在清涧县的4个连起义,先后攻占延川、延长、宜川等城市,部队发展到1700余人,3000余支枪。起义坚持到1928年1月,部队被打散,只剩10几人,起义失败。

这是共产党在西北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对陕北地区的革命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谢子长小传:拼死护住了陕北,留下红军长征的落脚处,虽死犹生

1928年5月,刘志丹等人发动了渭华起义,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谢子长任第二大队队长。起义一度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占据了方圆200公里的土地,但最终还是在敌人重兵进攻下失败。

此后,谢子长凭借在军队中的关系,继续在陕北、甘肃平凉等地开展军运活动,但一次次全都失败了。

谢子长小传:拼死护住了陕北,留下红军长征的落脚处,虽死犹生

1931年(34岁),谢子长改变思路,联合改造了三支地方“土匪”,再会合刘志丹的部队,建立了南梁游击队。

不久,晋西游击队撤退过来,两支队伍合并,称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谢子长、刘志丹分任正、副总指挥。

1932年2月,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转战陕甘边,处境艰难。

谢子长小传:拼死护住了陕北,留下红军长征的落脚处,虽死犹生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雕像)

4月,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杜衡巡视游击队,指责谢子长未贯彻省委作战指示,将他撤职。并将谢子长派往甘肃,继续搞兵运工作。

5月,谢子长协助策动靖远兵变,成立陕甘游击队第3支队,任总指挥。

12月,杜衡再到陕甘边,将游击队整编为红军第26军第2团。杜衡认为谢子长和刘志丹犯了“右倾机会主义”、“土匪路线”等错误,撤销了两人的领导职务,留党察看,强令谢子长离开部队,到上海中共中央受训。

谢子长小传:拼死护住了陕北,留下红军长征的落脚处,虽死犹生

1933年夏(36岁),谢子长被派往张家口,在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18师工作。在这里,他意外碰到通信了七年的革命旧友尤祥斋,两人迅速结了婚。

不久,18师被打散,他历经艰难,脱险后,以军事特派员身份回到陕西。

谢子长小传:拼死护住了陕北,留下红军长征的落脚处,虽死犹生

这时,陕北游击队已经所剩无几。谢子长找到刘志丹,两人精诚合作,迅速恢复陕北游击队的5个支队,并建立起根据地。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到1935年春,根据地包括了20多座县城,东临黄河、西到环县、南至淳化、北接长城,人口大约100万。

谢子长小传:拼死护住了陕北,留下红军长征的落脚处,虽死犹生

1934年8月,根据地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进攻,谢子长亲临前线指挥,不幸胸部中弹,受了重伤。他不顾重伤在身,继续指挥军队,最终击溃敌军,彻底粉碎了对根据地“围剿”。

1935年2月5日,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统一领导陕北、陕甘两块根据地,重伤未能出席的谢子长当选为西北军委主席。

十几天后,1935年2月21日,因医疗条件有限,谢子长伤势恶化去世,享年38岁。此后,由刘志丹领导游击队继续作战。

谢子长小传:拼死护住了陕北,留下红军长征的落脚处,虽死犹生

与此同时,中共在南方的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红军经过艰难的长征,到达川西北地区,结果又与张国焘产生分歧,陷入到走投无路的绝境。

1935年9月20日,中央红军到达甘肃哈达铺,毛泽东意外得到一张《山西日报》,上面有一条阎锡山进攻陕北的消息。这才知道陕北根据地仍然还在,于是决定进军陕北。

红军抵达陕北,获得了安身之处,从而迈出了扭转中国革命的关键一步。

为了纪念谢子长的贡献,红军一到陕北,便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1939年,谢子长移葬回家乡。毛泽东亲自撰写碑文:“民族英雄,虽死犹生”。

谢子长小传:拼死护住了陕北,留下红军长征的落脚处,虽死犹生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247篇作品,营员“陶生”的第14篇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