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防部希望儘快部署蜂群攻擊無人機,美軍正在加速研究

英國國防部希望儘快部署蜂群攻擊無人機,美軍正在加速研究

XQ-222 Valkyrie無作戰人機

2019年2月19日,英國國防部長表示,成群結隊的小型攻擊無人機可能很快成為現代作戰武器庫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標誌著機器人戰爭的重大演變。

英國國防部長加文威廉姆森在倫敦皇家聯合服務協會智囊團發表講話時指出,英國將資助“能夠混淆和壓制敵方防空系統的網絡無人機群中隊”的發展,並指出這些無人機可以協助英國F-35聯合攻擊戰鬥機隊進行作戰。

英國國防部長似乎證實了一些軍事專家多年來所說的:開發無人機群與有人機的協同作戰技術,軍方領導人已經開始接受將無人機納入其作戰的想法。

一些科技公司,包括南加州的至少一家,已經證明他們可以組織無人機群體進行復雜的燈光表演和其他華麗展示的努力。美國一些廣泛宣傳的系統測試表明,軍方如何能夠將這一概念用於自己的作戰行動。

研究戰爭未來的新美國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彼得辛格認為:“這個想法曾經是科幻小說裡描述的,曾經認為是異想天開的想法現在已經出現在一些人的演講中並且越來越被接受了。”

威廉姆森最初表示,這些系統將在“年底前”部署,有專家認為這一目標不切實際。英國國防部後來似乎撤回了該時間表,而是認為該技術“將在3年中的方案中開發”。

英國國防部希望儘快部署蜂群攻擊無人機,美軍正在加速研究

新美國安全中心高級研究員保羅薩查爾表示,如果英國國防部堅持做下去,威廉姆森的計劃將使英國處於將無人機納入軍事作戰行動的領先地位。“美國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相關實驗和編制了一些願景文件,但到目前為止,美國還沒有建立起可以壓制敵防空能力的無人機作戰能力,”薩查爾表示,“在美國,最終獲得最多資金的還是有人駕駛飛機項目。”

實際上,十多年來,美國軍方一直在探索無人機群概念的不同迭代和作戰使用方法,其已經開展的研究包括Cicada、Gremlins和Valkyrie等項目。

自2006年以來,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一直在進行一項探索性的研究和開發計劃,稱為近距離隱蔽自主一次性飛機,簡稱蟬。它設想的是使用小型一次性無人飛機,即給這些飛機裝備小型電子傳感器,並將其大量部署到“危險”區域,從而實現對密集的叢林區域進行軍事監視而不會讓人類飛行員進入敵方領土進行冒險。

名為Gremlins的實驗計劃正在尋找一種方法,即從C-130運輸機的腹部釋放小型噴氣動力無人機,任務完成後還可以回收它們,這項技術可以有效地將飛機變成飛行的“航空母艦”。

美軍開展項目的其中一些努力已經開始取得成果。

在2016年進行的一項系統測試中,五角大樓稱之為“國防部正在開發的自主系統最重要的測試之一”,一群100多架微型無人機在F / A-18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的腹部被釋放。根據美國國防部的新聞發佈和視頻,並一同F / A-18一起飛行。

現任擔任美國空軍部長助理的威爾·羅珀(Will Roper)將2017年1月的項目試驗描述為“一個集體有機體,共享一個分佈式大腦進行決策,並像群體一樣適應彼此。”

目前,美國至少有一個國防承包商投資於與載人戰鬥機合作的自主飛機。

聖地亞哥公司Kratos Defense&Security Solutions部門生產有兩類噴氣動力無人機,UTAP-22 Mako和XQ-222 Valkyrie,這些無人機正是為此目的而建造的。該公司已獲得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和五角大樓國防創新部門的研究經費。

英國國防部希望儘快部署蜂群攻擊無人機,美軍正在加速研究

洛杉磯警察局首次部署有爭議的無人機

美國軍方領導人堅持認為,任何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武器都必須確保“人在環路”,這就意味著戰鬥機器人可以自行導航和選擇打擊目標,但必須要有人類來觸發。

即便如此,研究戰爭未來的專家表示,群體內的個體無人機必須是部分或完全自主的,官員們可能對此並不滿意。“群體思想本能地驅使你走向自治,”新美國基金會研究員辛格認為,“群體的整個想法不僅僅是數量,個體在一起工作,通過群體共享信息。”

儘管美國空軍在操作遠程控制的捕食者和死神無人機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但蜂群作戰意味著一個人要能夠控制大量機器人,並且仍然可以對它們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軍事科學家正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美軍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資助了一項名為“進攻性群體戰術”的計劃,該計劃設想未來的步兵部隊一次使用超過250架無人機群來“在複雜的城市環境中完成各種任務”。該機構已經與卡內基梅隆大學、康奈爾大學、西門子公司和其他機構簽訂了合同,以幫助弄清楚人類如何在戰場上指揮和與群體互動。

軍控專家也有一些擔心。軍控委員會裁軍與威脅削減政策主任金斯頓雷夫表示,他擔心無人駕駛飛機如果用來破壞導彈防禦系統,可能會增加第一次核打擊的風險。它們也有可能被用來運送化學或生物武器。

“這是另一種可能具有巨大軍事前景的新興技術的例子,”雷夫說,“但也有危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