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與李淵用不到七年的時間便統一全國,為何曹操窮盡一生僅三分天下呢?

_記憶中窺見


在大一統王朝裡,劉邦用了八年,李淵用了四年,朱元璋用了十五年。劉邦得天下是對手太弱智。楚漢相爭實際上新興的地主階級與舊貴族之間的博弈。李淵得天下是因為起點高,是整合了整個關隴集團的力量,屬於世家門閥共同行為。他的對手也很無能。再就是他們起事的時機很恰當。曹操未得天下的最大原因就是時機不成熟,再就是他的對手太強大。而曹操沒有把握住機會也是重要原因。

曹操未得天下的最大原因就在於世家。東漢依靠世家門閥起家,漢末已經形成巨大的政治團體利益,世家門閥已經形成。如何處理世家門閥是曹操統一天下的最大問題。但可惜是是,曹操出身寒門。在壓制門閥,和順從門閥之間。曹操選擇了第二種壓制門閥(這是曹操唯一選擇)。曹操重用寒門壓制世家, 但只能壓制一時,等曹丕繼位還得啟用世家(司馬家,潁川氏族)可以說。與世家的博弈牽扯的曹操巨大的精力。無法整合一切力量進行統一天下的作戰。這是曹操最大的短板。再就是當時的漢朝死而不僵,“靈魂”還在。曹操與世家最大的爭奪點就是清除“漢”朝的影響,架構屬於自己的政治集團。可惜他失敗了。和其他大一統開國之君相比(劉邦,李淵),幾乎沒有任何政治包袱。曹操也始終處於“篡位”的輿論的漩渦之中。

曹操是所有“開國皇帝”中,無疑是最傑出的,兼資文武,天縱英才,文武兼備。但晚年的曹操自稱願為“漢徵西將軍”。可以已經,沒有了統一天下的雄心了,對於已經62歲的曹操來說。他已經很滿意了。還有就是他的主要兩個對手具是一代梟雄,劉備與孫權在各個方面都不遜於曹操。有人說,如果曹操,劉備,孫權三人錯開了30年,誰都可以統一天下。三人出於同一時代,是曹操最大的悲哀。曹操並不具備壓倒劉備和孫權的絕對優勢。

曹操唯一統一天下的機會就在於佔領荊州以後,不應該攻取江東,而是應該定漢中,佔西川。但曹操”得隴復望蜀乎”。曹操這一戰略失誤使得他一生功績也就到此為止。有人評價曹操是“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李世民)。也就是曹操當將軍可以,當皇帝差點。曹操一生幾乎都是親自領兵作戰。格局有欠缺,不敢放權(曹操真不敢)。但李世民時代與曹操時代完全不同,不可同日而語,但曹操不能放權也是他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對比之下,劉備,孫權(最會放權)卻可以收放自如。這是曹操的短板。

總之,曹操未能統一天下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曹操原本是漢末最有機會天下一統的。但時機,機緣都不具備,但必須指出的是,三國第一英雄當屬曹操。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我個人認為是劉邦集團與李淵集體太強大的原因。

很多人都說是三國中其它對手太強大,我卻不這麼認為。覺得三國人才輩出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三國演義》了,如果拋開《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看正史其實都差不多。


劉邦集團下有韓信這樣不世出的名將成為了打破平衡的關鍵。很多人都說韓信遇到的對手都太弱,但是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韓信太厲害,所以導致對手沒有反抗的餘地呢。如果說是智商為100與95的兩個人進行智力比拼讓人覺得是棋逢對手,但是如果智商是130與95的智力比拼還會出現棋逢對手的情況嗎。

李淵集團就更不用說了,有兩大不世出的名將,李世民與李靖。李淵集團遇到的對手也不弱,尤其是竇建德,其部下的起義都讓李淵集團疲於奔命,但是竇建德在兵力處於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還是敗給了李世民,這種現象根本就是無解的。



曹操集團就缺少這樣的名將,雖然說曹操在軍事上也十分厲害,但是也有很多敗績,尤其是赤壁之戰的失敗使其失去了統一天下最好的機會。


其實很多朝代統一天下都有過以少勝多的bug之戰,如劉秀的昆陽之戰與朱元璋的鄱陽湖之戰,這就說明了這些人的軍事才能真的是強於同時代的其它人。而三國面臨的情況就是一些人的軍事才能確實比較強,但是卻不比對手強多少,所以就形成了僵持之勢。


程蒙分析數據


大家好,我是再忙也要說歷史的程錦。

今天給大家說一下,劉邦與李淵用了不到7年的時間便統一了全國,而曹操為什麼窮盡了一生,僅僅是三分天下了?

其實我們仔細的分析一下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以及他當時所被制約到的條件來看,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便是他的敵對力量。

劉邦和李淵在他們的時候正好趕到了一個國家要瓦解的時候,新生力量產生的關鍵時期,劉邦處在秦朝滅亡的時候,當時的貴族們想跟隨著項羽,恢復以前的狀態,但是失敗了,勢力得到了一定的損傷,當時的秦始皇鞏固了皇帝的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幾乎已經掃平了當時反抗的勢力。

而關鍵在於劉邦不得不說劉邦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把握住了時機,只需要他的簡簡單單的反擊便可保秦始皇的制度延續下去也不用揹著很多的罵名,儘管有很多人說秦始皇是暴君,但是它的制度不得不讓人佩服,前人已經給鋪好了路,只需要後來把它鞏固一下就可以也就說他所面臨的壓力比曹操小的很多。

而李淵和劉邦也差不多,當時隋朝制度的開明性也處在上升時期而大多數的罵名都讓隋朝皇帝楊廣替他幹了,他建立了大運河,幹了一些勞民傷財的事,正是他打下的這些局面,使得李淵可以更好的去繼承並且唐朝出現了開元盛世。

曹操就不一樣了,曹操身處在東漢末年,當時宦官專政,各地的諸侯分割勢力很是混亂,並且當時的一些制度已經是很落後了,豪強們有實力各立門戶,而曹操出身寒門只能評價自己把一些比較厲害的人拉到這裡來幫助自己。曹操沒有當時士族的出生對於勢力的控制也很難,所以它的阻力遠遠大於劉邦和李淵。

而在這種情況下曹操仍然可以把握住三分天下的局面足以說明曹操的本事已經是很厲害了。

程錦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程錦點個贊哦~關注程錦,私信回覆句子,程錦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程錦在路上


也論證出來“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的結論最好體現。

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斷地在分合之間循環罔替

1.由亂入治,由分入合:

漢朝劉邦時期:在春秋戰國動亂四百多年,最終由秦朝一統天下,但秦朝無法解決普通大眾對於社會安定,美好生活與徭役繁重,戰爭不休之間的社會矛盾。矛盾不斷地在激化,最終導致陳勝吳廣起義,迅速引發全國大動亂的背景之下,劉邦作為社會底層人物登上歷史舞臺,最終推翻秦朝的統治。但背後仍然是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與地位訴求無法得到滿足,山東六國舊貴族演化出來的新興地主階層與農民階層的利益暫時達成一致後,新的社會制度不斷地演化與完善,短暫的秦朝卻成為過渡性階段,最終大漢王朝建立符合各階層的利益。

唐朝李淵時期:仍然是魏晉南北朝動亂三百多年後,由隋朝一統天下,這跟秦漢時期的軌跡是一模一樣。但存在不同的地方在於隋唐過渡,只是世家門閥之間推舉選擇不同,也是地主階層之間的輪換罷了,就是存在“今天你家當王過了,明天就到我家上位”輪流坐莊的模式罷了。

漢唐大一統天下,都是由先人的種樹,後人乘涼,故在“由亂入治,由分入合”的天下大勢下,迅速能夠一統全國大業。

2.由治入亂,由合入分:

三國曹操時期:西東漢四百多年的大一統,大治時期,從黃巾起義後正式轉入亂世時期,按照歷史軌跡,每次由治入亂的時間都不短於百年,曹操本來是想做“治世之能臣”,卻被歷史打歪做了“亂世之奸雄”的角色。

在東漢末年時期,由原來單純各州刺史成為各家各性的世傢俬人領地,形成獨特的世家門閥,在東漢末年時期,每個州牧都是世家門閥的代表,但曹操出生於低賤而無法入到世家大族的法眼的官宦後代。以寒門對待豪門士族的第一次大碰撞,以曹操個人魅力與勢力短暫的壓制士族門閥。這就證明當時的曹操仍然是無法代表整個社會階層的利益,故背後的支持力量仍然讓他心有而力不足。

三國曹操不能一統天下,是無法代表整體的階層利益,尤其是士族門閥階層的利益,故他一生都在忙著應付與消除士族門閥的影響與破壞,只是最後仍然知天命而認命,遺憾死去,才只能三分天下。

二、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

1.時勢造英雄:漢唐時期,天下大亂卻只是一方恆強,另一方卻猶如跳樑小醜般蹦躂罷了。楚漢之爭,就是一個沒落貴族與地痞流氓之間的扳手腕,誰勝誰就擁有天下。

唐朝國祚之爭,也是世家大族與地主階層之間的內部爭鬥,但其實精彩程度仍然不比三國,但唐朝的風雲時勢卻造就“隋唐英雄演義”各類英雄人物的粉墨登場亮相。這也是時勢造就各方草莽英雄的功成名就,留名青史。

2.英雄造時勢:三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除春秋戰國時期,第二個人才大井噴的繁榮時期,不管是“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曲調,還是蜀國五虎上將,魏國五大上將,臥龍鳳雛等英雄相繼登場,演化整個三國時期的你爭我奪,你有你的空城計,我有我的水淹七軍等謀略及經典戰役不斷地上演,才造就“三國演義”那麼膾炙人口的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這也真正是天下英雄攪動整個三國時期的時勢,人才璀璨的時代,也是最值得研究與津津有味地年代了。也造就曹操的個人榮光也是不幸的結局。

三、開國之君個人魅力值與領導力不同

1.曹操、劉邦與李淵三人相比較,無疑個人的魅力值最高的是曹操,曹操無論是詩詞歌賦,個人性格,行事手腕,爭議性是最大的,也是被後世者評判最多,討論最多的魏國開國君主,因為他始終逃脫不掉“奸雄”“漢賊”“篡漢”的標籤,也是因為這樣的標籤讓曹操一生對於皇帝的寶座止步於前。

當然在曹操征伐袁紹,袁術,烏丸,馬超,劉表,陶謙,公孫瓚等世家大族,都是親自指揮打仗,掛帥出征,從未敢輕易放手讓將軍或是王子作為領頭羊出征敵人,故他在外三十年多的征伐,奔波勞累也只是一個大將軍角色,卻不是一個王的角色。在曹操的相關文獻都知道曹操卻只想被封為“漢朝徵西將軍”稱號。他仍然不想反也不敢反,故依然以狹天子以令諸侯的模式打工模式,不是創業模式。

2.西漢劉邦時期劉邦說過“文不如蕭何,武不如韓信,謀略不如張良”三大支柱人物成就漢朝的建立。也是因為在大一統被破壞之後,新興的大一統朝代會馬上補位,只是劉邦選擇為幸運兒罷了。劉邦作為一個最為出色的領導者與權力藝術家,大元帥的性格為人特色,成為布衣換天子的挑戰模式。

3.唐朝李淵時期,李淵屬於“撿漏”模式的幸運者,在呼喊國號之後,就沒有他什麼事了,全國大一統都是李世民與手下天策府成員一直打下來的。只是唐朝的劉黑達,王世充,李密之流都是末位的地主階層不入流的。壓倒性的優勢想要幹翻對手,而李淵只是一個甩手掌櫃罷了,一位士族推薦的代言人罷了,領導力與魅力值卻在三人之中是最低。

曹操窮盡一生卻只能三分天下,劉邦與李淵卻是抖抖腿伸伸腰的短暫功夫就能大一統天下。這是歷史分合循環罔替的選擇之外,也只能感慨是時也命也。


歷史伴讀小二


大勢定長策,時勢出方略,治亂總在不斷的倫回:劉邦與李淵的時代皆由亂入治,故其能快速統一江山;曹操的時代正在由治入亂,故窮其一生也只能三分天下。劉邦之前秦朝已經統一了天下,天下已經動亂五百年了,天下民心思治,故他能順天應人快速統一天下;曹操之前東漢已經穩定兩百餘年了,天下正在由治入亂,他窮其一生三分天下只好進入亂世,因此曹操無法統一天下。天下興亡治亂,人力無法改變,曹操文治武功皆強於劉邦與李淵,但是他所處的時代限制了他統一天下!

春秋戰國五百年,天下紛爭不斷,當時凡有血性,皆有爭心,人們一言不合就可以刀劍相加。天下八百諸侯相互兼併,最終剩下戰國七雄華山論劍,秦國以絕對實力擊殺六國,統一天下,天下由分裂進入治道。秦朝統一天下後,人心不穩,戰國思維繼續延續,於是六國復辟,天下再次進入戰國模式,楚漢相爭,天下百姓十有六七死於戰亂。人死得差不多了,人們也打累了,於是劉幫建立的漢朝站穩了腳,六國貴族不是死於反秦之戰,就是死於漢朝的統一之戰,再沒有人出來反對漢朝了,天下正式進入治道。

東漢是唯一一個不弱於前朝的後繼王朝,東漢實力甚至比西漢還要強大一些,經過兩百餘年的統治,東漢已經由治入亂了。曹操出生在東漢末年,這正是一個天下從統一進入分裂的時代,曹操窮其一生想再次統一東漢,但是天下群雄都紛紛割劇自立,你攻我伐,不亦樂乎,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力的局面。曹操東征西討一生,也只是統一了東漢的北方而已,南方由東吳與西蜀控制。諸葛亮出山之時,老智者司馬徽說“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也就是表明了司馬徽早已洞悉天下必然分裂的局面,統一天下非諸葛亮人力可以完成。

李淵統一天下跟劉邦類似,李唐之前楊隋已經統一了天下,結束了東晉以來長達四百餘年的分裂割據狀態。自五胡亂華以來,衣冠南渡,十六國紛爭結束後又是南北朝對峙,全國無日不戰,無月不攻,楊堅以北周為後盾,先後統一了全國。但是戰爭的思維還是影響著隋朝,不久全國各地起義復發,李淵從群雄中脫穎而出,擊滅群雄,有野心想割劇的梟雄都在戰爭中身死魂滅了,因此李唐的江山穩定了,大唐盛世到來了。


大秦鐵鷹劍士


這問題提的好,很尖銳。是啊,劉邦,李淵都可以一統天下,為什麼曹操卻只能三分天下。

本人認為跟各自當時的國情有關!大秦統治下年年征戰,耗民耗糧,苛捐雜稅猛於虎,民不聊生,天下群而攻之。

小點農民起義多如牛毛,大的也有二三個,陳勝吳廣就是當時很大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也慢慢的被其他起義軍所剝離,後逐漸形成了兩大勢力,既項羽和劉邦。

項羽其中戰神之存在,立大無窮,可以智力欠缺,手下謀士除了其叔父的話也聽聽,其他的也就是聽爾認知。

反之劉邦文有張良,蕭何,武有韓信和一幫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高低判下,一目瞭然!

李淵就不用說了,本身就是唐國公出身,一方土地。在加上幾個兒子個個都不是庸才,萬眾所歸。

特別是李世民,招賢納士,心胸寬廣,目標遠大,在加上隋煬帝自身的問題和治下之混亂,官員之腐敗,以精明的李世民不成事都難。

最後說說曹操曹孟德吧!謀士,猛將如雲,禮賢下士,智勇雙全。確定就是疑心太重。

而他的對手呢?哪個不是謀士,猛將具備,哪個不是禮賢下士,招才若渴,所以三方不是有各自的天時,人和,更有各自的地利。三分天下是有道理的。(孫權的水,劉備的山)

分析的不對請各抒起見,但不喜勿噴!謝謝


伍慰華


這個問題其實比較難回答。

劉邦統一之前的背景是,群雄紛爭,秦帝國統治的基礎基本上已經瓦解。特別是劉邦坐大發跡之前,陳勝吳廣和項羽等人先行試水,打敗了朝廷的軍隊,劉邦可以說撿了一個順水人情。

當然,我們不否認劉邦集團的得國之正,出身布衣,篳路藍縷,個人能力卓越和謀臣武將的運籌帷幄用命創業。李淵的情況很有趣,他出身於豪門貴族,家庭政治資源雄厚,自己又是隋煬帝的表兄弟,幾個兒子也是雄才大略。

加上隋末群雄紛爭,天下割據,但是像李淵這樣出身高貴的割據諸侯,更有號召力,也容易整合各地的力量。像竇建德,劉黑闥等人,不過是逐鹿天下的跳樑小醜罷了。李淵取得天下,更多屬於親貴承繼。曹操面臨的情況與劉邦李淵不同,一方面東漢的合法性還沒有完全喪失,另一方面宦官外戚各地諸侯等勢力互相糾纏。曹操的出身也是一個短板,因此袁紹才讓陳琳寫檄文嘲諷他出身卑劣。

這個短板意味著自己的合法性就會降低一些,因此曹操到去世也沒有公開稱帝。即便是皇帝只是傀儡空架子,權衡之下也不願意打破這個平衡。

實際上,天命轉移是一個權力的遊戲,怎麼玩在於籌碼的大小。這是一個不斷變動的過程,對於個人而言,就是時勢造英雄,而很難超越於時代。



第一,是社會制度是否需要重立。

漢朝統一是經過了秦百年的努力後的結果,尤其是秦始皇的一系列改革,只是秦二世毀了基業,但是社會制度是先進的,有明確的方向,劉邦把握時機得了成果。

唐朝統一之前北周隋好幾代人努力,剔除了制度弊端,尤其是宇文邕楊堅楊廣連續三代都是有能力的皇帝,只是楊廣用力過猛觸動了門閥勢力的蛋糕導致天下大亂,社會制度是先進的,李淵恰好是關隴集團的最後獲利者。

三國處於漢朝末年,很多制度不能適應當時社會發展了,需要打破重立,這本身就很難,遇到的阻力很大,因為方向不明確。

第二,稱帝,前朝帶來的阻力大小不同。

秦朝統一後,原來的各國貴族很多不服,但是到漢朝統一時,大家沒有之前被滅國的仇恨,阻力小很多。

唐朝統一也一樣,原來南朝的很多文臣武將之後都是仇視隋朝的,不論誰統一了,他們都不會仇視。

漢朝幾百年過去,人們認為自己是漢朝人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雖然一片混亂,這時候想要稱帝建國統一天下,各個勢力都是極力反對的,都認為你是竊國。


俗人言yan


劉邦和李淵時期是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之所以很快一統,1.是人心思定,2.沒有哪個諸侯成氣候,一翻合縱連橫,招撫打壓後,很快就平定了。三國則不同,百姓剛經歷黃巾和董卓之亂,不想再戰,三國實力相當,孫劉聯盟後,曹操並沒有佔據絕對優勢,所以無法快速統一。


輕煮時光


因為對手。三國時,曹、劉、孫皆為明君,既各得本國民心,又各有強大的文臣武將集團,故而棋逢對手,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