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暉:“王道”小考

方朝晖:“王道”小考

方朝晖:“王道”小考
方朝晖:“王道”小考

作者簡介:方朝暉,西曆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樅陽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學”與“西學”——重新解讀現代中國學術史》(2002),《春秋左傳人物譜》(上下冊,2001),《儒家修身九講》(2008/2011),《學統的迷統與再造》(2010),《文明的毀滅與新生》(2011),《“三綱”與秩序重建》(2014),《為“三綱”正名》(2014)等。

摘要:“王道”一詞最早見於《尚書·洪範》,在先秦以來古文獻中時常出現。該詞的本義應當是指“先王之道”,所謂先王包括古先王、周王等在內;由於先王之道的理想性,王道到戰國時已引申為可指一切理想意義上的為王之道。王道的內容可從外延與內涵兩方面看。從外延看,王道與霸道相對;從內涵看,王道指治道,包括推行公道、仁愛百姓、整齊人倫、實現太平、治官有方等。

(一)

王,甲骨文寫作:,為象徵王權的斧鉞,由演變而來[1]。《爾雅·釋詁上》:“王,君也。”是王字本義。王國維曾據甲骨文、金文等考證指出:“古諸侯於境內稱王,與稱君、稱公無異。”[2]

王說可由甲骨文、金文寫法得到驗證。然“王”又可作動詞,指為王、稱王、作王,即統治。故王道,亦稱“王之道”“聖王之道”“為王之道”[1]。

今本《文子·道德》有“古之王者以道蒞天下。……古之王道,其於此矣”一句,似可說明“王道”一詞之本義,及其何以由古代先王(特別是堯、舜、禹、湯、文王等聖王)統治之道日益普遍地被作為理想統治的典範,王道一詞遂獲得了規範性價值判斷含義,盛行於春秋戰國文獻中。

“王”字之義,後世有多種解釋,而這些解釋多半都帶有引申的特點。一種非常有影響的解釋是把“王”解釋成“天下歸往”。

比如,《春秋穀梁傳》莊公三年:“王者,民之所歸往也。”《荀子·王霸》:“天下歸往謂之王。”

《呂氏春秋·慎大覽·下賢》:“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尚書大傳》:“王者,往也,天上下之往也。”

方朝晖:“王道”小考

《韓詩外傳·卷五》:“王者何也?曰往也,天下往之謂之王。”《白虎通·號篇》:“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說文》:“王,天下所歸往也。”

桓譚《新論·王霸》:“王者,往也,言其惠澤優遊,天下歸往也。”然而所謂“天下歸往”,未必不可讀作事實判斷,指王者為最高統領、天下人所依歸。

又《二程全書·河南程氏外書第八·遊氏本拾遺》有:

至孟子時,七國爭雄,而天下不知有周。然而生民塗炭,諸侯是時能行王道,則可以王矣。蓋王者,天下之義主也。故孟子所以勸齊之可以王者,此也。

此處定義“王者”為“天下之義主”,極合孟子本義,也說明時人對“王”之義的理解。

漢代學者董仲舒則對“王”之義從五個方面加以定義:

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黃也;王者,往也。是故王意不普大而皇,則道不能正直而方;道不能正直而方,則德不能匡運周遍;德不能匡運周遍,則美不能黃;美不能黃,則四方不能往;四方不能往,則不全於王。(《春秋繁露·深察名號》)

董仲舒所說“王”的五要素,即皇、方、匡、黃、往,大抵皆是對王者品德的描述:“皇”是胸懷普博,“方”是行為正直,“匡”是周到無遺[2],“黃”是光彩照人,“往”是天下歸往。如果說這些只是對王者內在道德品質的要求,董仲舒還對王者外在行為特徵描述如下:

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庸能當是。是故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時而成之,法其命而循之諸人,法其數而以起事,治其道而以出法,治其志而歸之於仁。(《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這段話可分為兩個層面:如果貫通天地人是形而上的層面,施法治理則近乎形而下的層面;前者是理論基礎,後者是應用實施。

這段話大意是王者貫通天地人,故能“施其時”“法其命”“法其數”“治其道”“治其志”。故“王道”即是貫通天地人之道,而具體表現於施、法、治等一系列治理行為。

所以,王道與治道含義相通,王道為治道之依據,治道為王道之應用。如果說《文子》上的說法代表王道之義的最初來源,董仲舒的解釋則代表後世儒家對王道含義的最高總結,規範性色彩十分強烈。

(二)

“王道”一詞出現甚早,使用亦甚廣。最早出現於《尚書·洪範》,亦見於《墨子·兼愛下》《春秋穀梁傳》僖公十六年、《孟子·梁惠王》《管子·白心》,《禮記》的《鄉飲酒義》《樂記》,《商君書》的《農戰》《開塞》。

《荀子·王制》《韓非子·心度》《呂氏春秋·有始覽》,《春秋繁露》的《玉杯》《王道》《王道通三》《陽尊陰卑》《俞序》《盟會要》,賈誼《新書·過秦下》,《淮南子》的《主術訓》《俶真訓》《要略》,《韓詩外傳》卷五及卷九,劉向《說苑》的《君道》《政理》。

方朝晖:“王道”小考

《白虎通》的《社稷》《五經》,《鹽鐵論》的《論儒》《相刺》《詔聖》,陸賈《新語·道基》,馬融《忠經·忠諫》,王充《論衡》的《正說篇》《宣漢篇》,應劭《風俗通》的《五伯》《三王》,《孔叢子》的《居衛》《答問》,以及《史記》《漢書》等先秦至兩漢時期作品中。

後世作品中亦常見,如《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朱子語類》、朱熹《四書章句集註》、王夫之《讀通鑑論》等書中尤不少見。

然而,“王道”一詞在先秦及兩漢文獻中的含義雖不完全一致,但大體可以理解為由“先王之道”演變而來。

(1)“王道”很常見的含義是指古先王之道。例如,《淮南子·本經訓》:“古者天子一畿,諸侯一同,各守其分,不得相侵,有不行王道者。”劉向《說苑·君道》:“堯知九職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是故知人者王道也。”

桓譚《新論·王霸》論三王、五霸,稱“五帝以上久遠,經傳無事,唯王霸二盛之美,以定古今之理焉。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應劭《風俗通·三王》謂:“湯者,攘也,昌也。言其攘除不軌,改亳為商,成就王道。”王道實指三皇五帝及三代聖王等的統治之道。

而《商君書·開塞》“王道有繩……所道則異,而所繩則一也”,及《淮南子·本經訓》“古者天子一畿,諸侯一同,各守其分,不得相侵,有不行王道者……乃舉兵而伐之”,此處王道則是作者自己想象出來的上世、中世及下世的帝王們。

(2)王道也可指周王之道,比如《呂氏春秋·有始覽·諭大》:“武王欲及湯而不成,既足以王道矣。”《春秋繁露·王道》:“孔子明得失,差貴賤,反王道之本,譏天王以致太平。”《淮南子·俶真訓》:“周室衰而王道廢。”

《白虎通·五經》:“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遲。”《鹽鐵論·詔聖》:“王道衰而《詩》刺彰。”《孔叢子·居衛》論周大王遭狄人圍攻,“杖策而去”“豳民之束脩奔而從之者三千乘,……此王道之端也”。《漢書·郊祀志》:“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禮作樂。”

(3)王道也可泛指為王之道。如《史記·李斯列傳》:“法脩術明而天下亂者,未之聞也,故曰王道約而易操也。”《漢書·溝洫志》:“河,中國之經瀆。聖王興則出圖書,王道廢則竭絕。”

《漢書·楊胡朱梅雲傳》:“秦為亡道……故欲行王道者莫能致其功也。”《漢書·谷永杜鄴傳》:“白氣起東方,賤人將興之表也;黃濁冒京師,王道微絕之應也。”馬融《忠經·忠諫章》:“忠臣之事君也,莫先於諫,下能言之,上能聽之,則王道光矣。”

(4)王道的一個重要含義是與霸道相對,指崇德不崇力,即韓非子所謂“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五蠹》)中的上古治道。

先秦諸子每以王、霸對舉,其所謂王,常指三王,即三代之王,通常指禹、湯、文王;其所謂霸,常指五霸,即春秋五霸,通常指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宋襄[3]。因此,王道與霸道的區別,本指三王與五霸統治天下方式的區別,具體表現為崇德與崇力之別。

然崇德方式,各家說法略異。孟子以仁界定王道:“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孫丑上》)“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孟子·盡心上》)

荀子以義界定王道:“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荀子·王霸》)桓譚則合乎孟荀,以仁義界定王道:“三王由仁義,五霸用權智。”(《新論·王霸》)[4]

韓非子不贊同古先王之道,然亦稱“夫稱上古之傳頌……道先王仁義”(《外儲說左上》)云云。可見,王道崇德與霸道崇力的區別,亦出於對先王統治方式的總結。

(三)

王道的含義從其外延看與霸道相對,從其內涵看則主要指治理之道,即治道。先秦以來的學者們對王道的內涵作了許多總結。筆者初步總結先秦至兩漢王道一詞的內涵(主要是其治道義),有如下幾方面:

指推行公道。《尚書·洪範》:“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尊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

《墨子·兼愛下》:“周詩曰:王道蕩蕩,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黨不偏。……古者文、武為正,均分賞賢罰暴,勿有親戚弟兄之所阿。”賈誼《新書·過秦下》:“秦王懷貪鄙之心……廢王道而立私愛。”《說苑·至公》:“《書》曰:不偏不黨,王道蕩蕩。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堯是也。”

指仁愛百姓。《孟子·梁惠王上》:“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另參《孟子·梁惠王下》論王政)《荀子·王制》:“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親也;義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貴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敵也。以不敵之威,輔服人之道,故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

《春秋繁露·王道》:“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稅。……不奪民時,使民不過歲三日,民家給人足,無怨望忿怒之患、強弱之難。”桓譚《新論·王霸》:“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

方朝晖:“王道”小考

指人倫有序。比如《禮記·鄉飲酒義》:“孔子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春秋繁露·王道》:“五帝三王之治天下……教以愛,使以忠,敬長老,親親而尊尊。”陸賈《新語·道基》:“民始開悟,知有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別,長幼之序,於是百官立,王道乃生。”

《白虎通·卷二·社稷》:“有貴賤焉,有親疏焉,有長幼焉。……此三者行然後王道得。”《韓詩外傳·卷五》:“於時周室微,王道絕……禮儀廢壞,人倫不理。”《漢書·刑法志》:“聖人取類以正名,而謂群為父母,明仁、愛、德、讓,王道之本也。”

指太平無患。《史記·龜策列傳》:“天下和平,王道得。”《春秋繁露·盟會要》:“蓋聖人者,貴除天下之患……天下者無患……然後王道舉。”《淮南子·要略》:“文王欲以卑弱制強暴,以為天下去殘除賊而成王道。”

《白虎通·卷八·五經》:“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遲……強陵弱,眾暴寡。”《論衡·宣漢篇》:“夫太平以治定為效,百姓以安樂為符……故夫王道定事以驗,立實以效。”《新論·王霸》:“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

指治官有方。《韓非子·心度》:“王道在所聞,在所塞,塞其奸者必王。”劉向《說苑·君道》:“堯知九職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以王天下。是故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王道知人,臣道知事,毋亂舊法而天下治矣。”

通過上述考證,我們大體可以發現,王道一詞本指古先王統治天下之道;由於古先王后來被當作成功典範和效法榜樣,特別是春秋時期五霸的興起,所以後世引申出反對霸道、推行公道以及各種治道等含義來。

參考文獻:

[1]李學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14.

[2]王國維.觀堂集林:第4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1:1152.

[1]例如,《管子•治國》:“奸巧不生,則民治而富,此王之道也。”此處的“王”可讀作動詞,即“為王”。

[2]鍾肇鵬《校釋》釋匡為“正”(指正確),蘇輿《義證》釋匡為“滿”,從上下文看筆者以為蘇釋為上,段中有“匡運周遍”“天覆無外,地載兼愛,風行令而一其威,雨布施而均其德,王術之謂也”。

[3]參趙歧《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章注。

[4]桓譚複稱:“賞善誅惡,諸侯朝事,謂之王;興兵眾,約盟誓,以信義矯世,謂之霸。”(《新論·王霸》)蓋指王道推行公道,而霸道重在攬人。

訂購杜鋼建《文明源頭與大同世界》、諸玄識《虛構的西方文明史》、董並生《虛構的古希臘文明》及《稻生一》、《稻可道》,請點擊大同書城“閱讀原文”。

支持大同思想網!請長按後打賞

關於大同思想網:大同思想網是由大陸新儒家代表、湖南大學法學院原院長杜鋼建、青年學者枕戈、天地人律師事務所鄒紅豔律師、嶽麓書院唐宏站博士發起,並有學界代表人物鄭佳明、盧德之、陳明、秋風、林安梧、黃玉順、伍繼延、杜文忠、韓星、何真臨、曾亦、韓秉欣、黃守愚等一大批學者支持的文化學術網,於2012年9月1日在湖南長沙成立。網站以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實踐法治中國為當下目標,弘揚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並希冀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大潮中,大同思想網已成為中國獨具特色的國學網站之一。

關注大同思想網

18670082891

[email protected]

大同思想網

http://www.dtsx.or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