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家在遠方,不敢嘆風塵

文 | 吳畫成

臘月時節,每年這時候最緊張的事,大概是搶火車票。

因為這不像其他假期,買票是為了旅行,這次是為了——回家。

其實也就是回那麼寥寥幾天。要是算上千裡迢迢來回的時間,就更短了——大部分的時間,生活與工作,早已在另一個城市。

這大概是個悖論,能幫我們琢磨出“家”的意味:長居的“漂”,短歸的“回家”。

有時候我跟朋友開玩笑,春節回趟家就是充電,才有力氣支撐下一年。

在“漂”著的城市,儘管平日節奏也有張弛,但只有到年底回家的時節,才能清晰地感覺到,其實最深處的精神狀態,是一直繃著的。

搶完票,就該數著日子,等著收拾行李,暫時結束“漂”的狀態,回家了。

每年這個時節,網上總會有幾篇文章戳到“漂”的心理,成為爆款。

而我每每想起的,是曾讀到的一首兩百多年前的詩:

首发|家在远方,不敢叹风尘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放到現在,在某些時刻,這首詩大概也有成為“爆款”的潛力。因為“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這一句,應該能戳中一大群人的軟肋,屬於人人心中有而口中無的那部分。

在他鄉生存的人,可能都有“報喜不報憂”的經歷。打給遠方家裡人的電話,總是“身體好,工作好,一切都好,請放心”。

而到年末回家之前,打點好過去一年的塵與霜,也常暗暗打了腹稿:到了家,儘量只說在他鄉的樂事。

首发|家在远方,不敢叹风尘

其實,現實哪有那麼好,日常的奔波坎坷,大大小小的不順意,難免風塵撲面,但“不敢嘆”。這裡的“不敢”,不是我們沒有勇氣,而是“不忍”——遠在異鄉,已經不能朝夕看顧親人,還怎忍心去述說自己的煩惱,讓親人徒添掛念與思慮呢?

所以有一種“低徊”的“愧”,一種“不敢嘆”的“風塵”。

這首詩題為《歲暮到家》,是清代詩人蔣士銓年末趕到家過年時寫的。

蔣士銓,今天雖然聲名已大略止於專業的圈子,但在清乾隆年間,卻是被時人推重的詩人,與袁枚、趙翼並稱“三大家”,也被認為是乾隆、嘉慶年間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乾嘉八十多年,用今天來類比,大概是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到今天的時間長短。在這不算短的時間中,最聲名卓著的詩人都難以抵擋兩百多年裡的消磨與遺忘。時間之殘酷可見一斑。

蔣士銓幼年啟蒙,其實是由他的母親完成的。蔣士銓的父親為維持生計遠赴燕趙作幕。蔣士銓幼年隨母親寄居外祖家。他的母親鍾令嘉,自幼隨父親鍾公讀書,能詩文,晚號甘荼老人,著有《柴車倦遊集》。因為蔣士銓年幼難以執筆,鍾令嘉用竹枝作筆畫拼字,讓蔣士銓坐在她膝上認字,第二天再拼出前一天認的字。後來能執筆學文時,則一邊紡線織布,一邊口授文句。蔣士銓在母親教養下苦讀多年,十一歲時又隨父母遠遊太行。二十一歲時受督學江西的金德瑛賞識,拜其為師,隨從其遊學各州。《歲暮到家》一詩正寫於這一年。在外遊學,終於趕在年末時分回到家中拜望母親。《歲暮到家》前三聯寫母親,尾聯寫自己。都是心上帶憐意,一個是“呼兒問苦辛”,一個是“不敢嘆風塵”。

首发|家在远方,不敢叹风尘

說起來,蔣士銓一生“異鄉漂泊”的時間並不算久。“漂泊”的前提是離家,家的依憑卻是父母親人。而蔣士銓前二十一年基本在母親或父親身邊。儘管中間有十年是離開江西老家,也是舉家北上。之後其父去世,他無論是考中進士後舉官,還是辭官主持書院,都帶著母親遷居。能稱得上“離家”的日子,可能就是二十一歲隨師遊學這一年和一生中的幾次考學經歷。

相比之下,當代人遠遊的頻率更高,“漂泊”的意識可能更強烈。所以高考錄取季之後,有拿到錄取通知書“從此,父母只剩背影,故鄉只有冬夏”的說法來催淚了。

但終究是遊學一年的蔣士銓把“不敢嘆風塵”這番人人心中都有的複雜情感寫出來了。

“風塵”二字,名作《臨安春雨初霽》裡,陸游也用過——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首詩裡,最有詩意的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但最能惹人動容的,或許該數“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的“客”字。那種客居之意、寥落之情,追索起來,還要落在“風塵嘆”三個字上。

莫起風塵嘆,不敢嘆風塵,都和家有關。

異鄉漂泊的人,一到臘月,總有幾句說不出口的話。

—END—

莫起風塵嘆,不敢嘆風塵

首发|家在远方,不敢叹风尘

熱門閱讀文章

首发|家在远方,不敢叹风尘
首发|家在远方,不敢叹风尘

長按二維碼關注“中國副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