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1

夫妻感情沒了,對孩子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剛好這兩天去看了最近熱門的電影《狗十三》。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片中女孩李玩父母離異,她被判給了父親。父親因為忙生意,李玩只好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後來父親又組建了新的家庭,生了新的孩子。

而母親在李玩生命中的缺失,就像片尾那通不痛不癢的電話,疏離而稀薄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所以李玩的敏感,不僅僅是因為青春期,更因為這糟糕的原生家庭。

她太渴望愛,所以才會在同父異母弟弟的生日宴上,用小心翼翼地笑容,掩飾著內心的失望與落寞。在他人的歡愉中,無法抑制的落了淚。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愛應該關乎於理解與陪伴,但是李玩身邊的人,爺爺奶奶與爸爸媽媽,給她的

“自以為是的愛”中,根本沒有這兩樣她最最需要的東西。

曾經擔任過《奇葩說》辯手的姜思達,在看了《狗十三》後,用一段短視頻表達了自己對於李玩的感同身受。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因為自己的父母也離異了,所以他覺得自己就是李玩。姜思達用一句“我們不太熟”來定義自己與父親的關係。“

當時決定跟著媽媽,是我自己的選擇”,即便這麼多年過去了,姜思達再談起父母離異時,仍然有著無法釋懷的憂傷。

姜思達說:“父母的離異,沒有人對他說一句道歉。父母的說法是,沒辦法,希望他能夠理解他們。”所以作為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姜思達只能選擇去理解成人的世界,學著去懂事,學著察言觀色,去揣測父母的情緒,是不是下一秒就會吵架,是該回避還是該勸和。

沒有人天生就是敏感的,是他們成長的環境塑造了他們的敏感。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在姜思達那段短片視頻中,有幾千條評論,許多都看了讓人心疼。

有人說:“父母欲罷不能的婚姻,對我童年的影響是我很多年後才搞明白的事情:我的敏感易怒,我那缺失的安全感,全部都來源於此。是那些片段拼湊出了現在這樣的我。他們不會對此抱歉,而我能做的也只是避免重蹈覆轍。”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2

在父母的這場錯愛中,最無辜的總是孩子。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記得《狗十三》的海報上有一句話:“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對於擁有著父母殘破婚姻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離了婚的父母們,陷在自己的感情悲傷中,可能根本沒法意識到在孩子的成長中謀殺掉了什麼。那樣的痛,孩子卻一直記得,永遠記得。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3

有人說,那能怎麼辦?為了孩子,將就著、湊合著過一輩子?最後委屈了自己,還將孩子拋擲在無休無盡地冷戰與爭吵關係中,孩子一方面“不僅要做好父母隨時離婚的打算”,另一方面“還要被迫成為維繫這個家庭的紐帶”。

到頭來,生活終究被那句“要不是為了你早離婚了”磨礪得前路茫茫,似乎像是滿盤皆輸。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其實,離婚,或許從來都不是錯誤的根本原因。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所以如果要選擇離婚,應該做好心理準備,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處理好自己與孩子的關係

因為,離了婚,你們可以不再是夫妻,但卻仍然是孩子的爸爸/媽媽。

這條路從來都很艱難。但也算是用行動,彌補孩子一個虧欠的“抱歉”

即使再難,也依然有人處理得還不錯。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比如庾澄慶和伊能靜。

儘管離婚了,但對於兒子哈利兩人都疼愛有加,努力做到共同撫養

單身後的伊能靜陪著兒子去美國夏令營、遊法國、逛美術館,即便後來又組建了新家庭、生了女兒米粒,也依然給予兒子足夠的信任、支持、陪伴和引導,絲毫沒有冷落兒子。

庾澄慶雖然在與兒子的相處上一貫低調,但是從一些小細節依然可以看出,離婚後的他也在盡職盡責的做好一個父親的角色

不僅陪兒子出遊,還在某年的父親節,驕傲的在微博上曬齣兒子為自己做的大餐;和新妻子有了寶寶,他也不忘記叫上兒子,四口人一起合影留念。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相比之下,英達在和宋丹丹離婚之後,卻對兒子巴圖20年來幾乎不聞不問。

因為他覺得,和兒子的緣分已盡。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宋丹丹忍無可忍在微博上怒懟前夫,斥責他對於巴圖從未盡過做父親的責任,並且不顧巴圖的內心感受,在節目中大秀和現任兒子的父子感情。

而面對宋丹丹的指責,英達的回答卻是:

要開始新的生活,就要把原來的一頁徹底翻過去,包括不見孩子。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試問,夫妻關係可以推翻重來,但親情血緣又豈能如此輕易地恩斷義絕?

為何讓孩子為父母雙方的錯誤背鍋?

4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對於離婚的父母來說,如果選擇一直單身,可能處理好親子關係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一旦父母都分別組建了家庭,再談共同撫養可謂難上加難。

當然,我們除了是父母,首先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所以除了養育孩子、保護孩子

我們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功課始終都是讓自己幸福。

如果離婚能夠幫助我們,那麼我想孩子也會對此表示歡迎。但是,這樣的“歡迎”並不意味著孩子可以很輕鬆地度過這個階段。

因為離婚對於孩子的傷痛無法避免,父母要做的,也只有把傷害降得小一些再小一些。

至少,父母應該花時間傾聽孩子的感受,陪著孩子向過去的家庭道別,然後再陪著他們和父母建立新的關係。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有專門研究離婚問題的專家針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以下建議:

要儘早告訴孩子離婚的決定

不要不辭而別、不要到最後一刻再通知孩子,要給孩子適應與接受的時間。

要聽一聽孩子的感受

有人會顧慮,這樣讓孩子分擔自己離婚的痛苦,會不會對孩子不好。但事實上,如果沒有提前看到父母要離婚的任何徵兆,而要突然面對父母分開的決定,這樣的痛苦更會讓孩子感到不安。

離婚和孩子做了什麼無關

要讓孩子明白,不是自己的錯引起的離婚,這只是父母的想法和決定。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要詳細、反覆的向孩子解釋關於監護的安排

要反覆用行動告訴孩子,即便父母分開,對他們的愛也不會改變

不要把孩子放在父母的爭執中間

要使孩子的生活變化儘可能小

儘可能的讓孩子可以繼續與父母保持有意義、充滿愛心的接觸。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其實說起來也不僅僅是離不離婚的問題。即使明明還在同一個屋簷下,可夫妻兩人卻形同陌路,又何償不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呢?

一個孩子如果能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到底會有怎樣的意義?

或許看過ins上那個叫做Selah的小女孩,我們就會明白,愛與被愛真的能點化不幸的生活

這個曾經住在貴州福利院的孤兒,在被一對美國夫婦領養了兩年之後,照片裡的模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那種怯生生的、帶著一些不安、焦慮和防備的眼神在這個小女孩的眼裡蕩然無存,此時的Selah臉上、眼裡的笑意那麼純粹,發自內心,整個人都散發著陽光與自信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這樣的改變,無疑離不開全家人對她的寵愛。也與養父養母的悉心陪伴和照料,與哥哥們友好開心的相處,密不可分。

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