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曾國藩家書》有感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

最初瞭解的曾國藩是在學校的歷史書上,書上說其是腐朽滿清政府的劊子手,鎮壓農民起義的“曾剃頭”。隨著年齡和讀書的增加,漸漸獲得了更多的見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也是後人對曾國藩的高度評價,毛澤東蔣介石對他也是推崇之極。如此矛盾的評價,使我對了解曾國藩更有興趣,拋開政治立場和觀念不談,《曾國藩家書》這本書來了解曾國藩的修身齊家的品行及其個人魅力。

《曾國藩家書》是本寫給父母、諸弟、朋友、叔父、祖父母的書信集,反映了其一生的主要活動和主要思想。書信中有很多是寫給弟弟們的信,教導怎麼讀書,怎麼練字,哪個弟弟有進步等等。對弟弟們的成長關懷細緻入微。“餘欲盡孝道,更無他事;我能教諸弟進德業一分,則我之孝有一分,能教弟進十分,則我之孝有十分。右作不能教弟成名,則我大不孝矣。惟願諸弟發奮立志,念念有恆;以補我不孝不罪,甚幸甚幸”。大意是“我想盡孝道,除此沒有別的事更重要了,我能夠教育弟弟們進德修業一分,我真是盡孝一分,教弟弟們進步十分,我真是盡孝十分。望弟弟們發奮立志,念念有恆,以彌補我的不孝之罪,那就很有幸了”。不僅願弟發奮,而且體現了孝道。中國自古就是文化禮儀之邦,百善孝為先,從一個人的孝道上就可以看出其是否品行純良。當代社會高速發展,已經很少人能知曉古籍經典和儒家為人處世的規矩。“男國藩跪稟父母大人萬福金安”一句不只是孝道,而且還是禮。現在的社會其實儘自己的孝道,最容易的也最難的就是“色難”。“色難”就是對待父母的態度,這才是最主要的。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難在子女的面色上,如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勞,年長的有酒食吃就是孝了嗎?現在的孝道,就是贍養;對於動物是飼養。不尊敬,贍養與飼養有什麼區別呢。”現在什麼是孝敬父母?每月給大把的錢,而不去關心體貼父母,甚至不高興了臉色不好,不尊敬不禮貌,就是孝順了嗎。有的老人家裡並不缺錢,缺少的只是一個完整的家,兒女不在老人就孤獨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至於我們就像我們至於自己的孩子,感情需求都是一樣的,但是我們往往忽視了父母的感受。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

曾國藩修身中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勞、慎、謙、省”四個字。勞就是勤勞刻苦,曾國藩資質平庸很晚才中進士,但憑其持之以恆的刻苦,勤能補拙最終成為一代鴻儒。現在大多數人也都是平凡之人,所缺的也就是這份勤勞刻苦的勁頭;慎就是謹慎、慎獨,對事謹慎不可大意,認真做事,知人不評人,知理不爭辯。慎獨在獨自行為無別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藉自己的自覺不去做壞事和不好的事;謙就是謙虛,“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勿夜郎自大。人的一生就好比潮漲潮落,順境不要膨脹,逆境時也不要妄自菲薄;省就是反省,吾日三省吾身已經是曾國藩一生的習慣。反省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提升改造自己。有時反省到有錯誤要下次改正但遇到事還是錯,錯後反省反省再錯來來回回。我也遇到過這種問題,曾國藩年輕的時候也是這樣,十分苦惱。這其中有誘惑,有意志不堅定等。曾國藩的老師教給他一個方法克服,就一個字“靜”。讓快節奏慢下來,讓自己充分的思考冥想。我覺得現在的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每個人的心裡也或多或少有浮躁的情緒,看不到真正的自己。做不到每天三省但能每天給自己半小時的時間去思考,讓自己變得踏實,反省問題終會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