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搞科研,北大才女屠呦呦的青蒿人生

據中國科協2018年第四季度新聞發佈會發佈的消息,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將於10月27日至10月29日在北京舉行,屆時包括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屠呦呦等世界著名科學家將受邀出席大會並作報告。

淡泊名利搞科研,北大才女屠呦呦的青蒿人生

作為一名藥學專業學生,屠呦呦考入北大醫學院時就和植物等天然藥物的研發應用結下不解之緣。從1955年進入中醫研究院(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來,她幾十年如一日,埋首於深愛的事業中,將一份份漂亮的成績單回饋給黨和人民。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在大學學習期間,她潛心學習,特別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濃厚興趣。她畢業後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

淡泊名利搞科研,北大才女屠呦呦的青蒿人生

瘧疾是世界性傳染病,每年感染數億人,並導致幾百萬人死亡。上個世紀60年代,引發瘧疾的寄生蟲——瘧原蟲對當時常用的奎寧類藥物已經產生了抗藥性,影響嚴重。1967年5月23日,在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的親自指示下,中國政府啟動“523項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結構、克服抗藥性的新型抗瘧藥物。

在當時極端艱苦的科研條件下,中國7個省市、60多家科研機構、超過500名科研人員協力攻關。

淡泊名利搞科研,北大才女屠呦呦的青蒿人生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滅人體內瘧原蟲,對腦瘧等惡性瘧疾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青蒿素類藥物可口服、可通過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甚至可製成栓劑,使用簡單便捷。但為了防範瘧原蟲對青蒿素產生抗藥性,目前普遍採用青蒿素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的複方療法。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接到了一個“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她加入了中醫藥協作組,挑選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抗瘧疾藥方,並實驗這些藥方的效果。

淡泊名利搞科研,北大才女屠呦呦的青蒿人生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為用沸點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獲得對鼠瘧、猴瘧瘧原蟲100%的抑制率。

1977年,她首次撰寫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於《科學通報》。

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當時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她填補了華人十年未獲此獎的空白,也成為了第一位在中國獨立完成研究的獲獎者。

淡泊名利搞科研,北大才女屠呦呦的青蒿人生

作為“中國神藥”,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擊瘧疾顯示了奇效。2004年5月,世衛組織正式將青蒿素複方藥物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英國權威醫學刊物《柳葉刀》的統計顯示,青蒿素複方藥物對惡性瘧疾的治癒率達到97%,據此,世衛組織當年就要求在瘧疾高發的非洲地區採購和分發100萬劑青蒿素複方藥物,同時不再採購無效藥。

世界衛生組織說,坦桑尼亞、贊比亞等非洲國家近年來瘧疾死亡率顯著下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廣泛分發青蒿素複方藥物。僅在贊比亞,由於綜合運用殺蚊措施和青蒿素類藥物療法,2008年瘧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淡泊名利搞科研,北大才女屠呦呦的青蒿人生

2015年12月25日,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中心出版的第96939-97570號公報,第31230號小行星被命名為屠呦呦(Tuyouyou)星。2016年2月,屠呦呦獲得“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獎。

有人總結了屠呦呦的“五種勁兒”:

“韌勁兒”。青蒿素的發現談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團隊付出了怎樣的艱辛,世人難以想象。如果沒有鍥而不捨的“韌勁兒”,科學實驗難有建樹。

淡泊名利搞科研,北大才女屠呦呦的青蒿人生

“鑽勁兒”。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引發瘧疾的瘧原蟲產生了抗藥性,科學家們開始尋找新藥。在漫長的探索中,中國政府也啟動了“523項目”,屠呦呦開創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如果沒有勇於探索的“鑽勁兒”,這項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諸東流。

“悟勁兒”。屠呦呦從系統整理歷代醫籍入手,她查閱經典醫書、地方藥志,四處走訪老中醫,做了2000多張資料卡片,最後整理出一個600多種(包括青蒿在內)草藥的《抗瘧單驗方集》。“我們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療瘧疾的經驗。我們為什麼就做不出來呢?”屠呦呦再次翻閱古代文獻尋找答案。《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如果沒有“悟勁兒”,屠呦呦不會想到結合現代科學技術,首次採用乙醚低溫提取,如願獲得抗瘧效果明顯的青蒿提取物。

淡泊名利搞科研,北大才女屠呦呦的青蒿人生

“補勁兒”。大學時學的是西醫,畢業後進入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接受過兩年半的“西醫學中醫”教育。西學中的屠呦呦在中醫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就在於她的“補勁兒”。不斷注入新知識,貫穿中醫精粹,形成了淵博的學識,才會到達“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敢勁兒”。屠呦呦專心做科研,耐得住寂寞與枯燥,勇於面對質疑,不為世俗所動,不圖“短平快”,終於站在科學的巔峰,接受全世界的矚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