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搞科研,北大才女屠呦呦的青蒿人生

据中国科协2018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消息,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将于10月27日至10月29日在北京举行,届时包括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等世界著名科学家将受邀出席大会并作报告。

淡泊名利搞科研,北大才女屠呦呦的青蒿人生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大学学习期间,她潜心学习,特别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浓厚兴趣。她毕业后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淡泊名利搞科研,北大才女屠呦呦的青蒿人生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个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影响严重。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亲自指示下,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结构、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

在当时极端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中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

淡泊名利搞科研,北大才女屠呦呦的青蒿人生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剂,使用简单便捷。但为了防范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目前普遍采用青蒿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复方疗法。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她加入了中医药协作组,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淡泊名利搞科研,北大才女屠呦呦的青蒿人生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1977年,她首次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当时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她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成为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

淡泊名利搞科研,北大才女屠呦呦的青蒿人生

作为“中国神药”,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击疟疾显示了奇效。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据此,世卫组织当年就要求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采购和分发100万剂青蒿素复方药物,同时不再采购无效药。

世界卫生组织说,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08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淡泊名利搞科研,北大才女屠呦呦的青蒿人生

2015年12月25日,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中心出版的第96939-97570号公报,第31230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屠呦呦(Tuyouyou)星。2016年2月,屠呦呦获得“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奖。

有人总结了屠呦呦的“五种劲儿”:

“韧劲儿”。青蒿素的发现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团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世人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科学实验难有建树。

淡泊名利搞科研,北大才女屠呦呦的青蒿人生

“钻劲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政府也启动了“523项目”,屠呦呦开创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钻劲儿”,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

“悟劲儿”。屠呦呦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出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如果没有“悟劲儿”,屠呦呦不会想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如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

淡泊名利搞科研,北大才女屠呦呦的青蒿人生

“补劲儿”。大学时学的是西医,毕业后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受过两年半的“西医学中医”教育。西学中的屠呦呦在中医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就在于她的“补劲儿”。不断注入新知识,贯穿中医精粹,形成了渊博的学识,才会到达“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敢劲儿”。屠呦呦专心做科研,耐得住寂寞与枯燥,勇于面对质疑,不为世俗所动,不图“短平快”,终于站在科学的巅峰,接受全世界的瞩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