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医?神父?从康熙治疟的选择说到青蒿素

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知不够,往往会被一点小事吓病(比如 “杯弓蛇影”),还有得了相思病的(从《聊斋志异》中多情的秀才们可以联想到),心病还须心药医,由此发展出一个行业——巫医,韩愈的名篇《师说》中也提到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个行当历史很悠久了。

巫医通过某种仪式来施展催眠、暗示和激发,可以让心智不够坚强的病人增强信心,如果遇到心理障碍性疾病和一些小病症,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但遇到重症,就束手无策了。

清代的康熙帝有次疑似得了疟疾,发烧打摆子,还请过巫医来治病,这件事曾被外国神父洪若翰记载过——

巫医?神父?从康熙治疟的选择说到青蒿素

神神叨叨的大和尚用了很多神秘莫测的姿势,然鹅对于皇帝无效,被赶走。

巫医不好使,神父的药效果如何呢?

洪若翰神父的信中记载了他们向康熙推荐金鸡纳霜的经过,通过大臣们的试药,康熙服用了金鸡纳霜,病情好转,烧也退了。

巫医?神父?从康熙治疟的选择说到青蒿素

这种神奇的“金鸡纳霜”是何物?它又叫“奎宁”,奎宁在秘鲁当地印第安人语言中是树皮的意思。

有人因此抨击中医,认为西药比中药好,其实当时奎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药,1820年P.J.佩尔蒂埃和J.B.卡芳杜首先制得纯品,直到1945年,奎宁才实现了人工合成。而康熙生活的年代是1654年~1722年,当时的金鸡纳霜,其实是用金鸡纳树的树皮研磨而成的,和当时中药制作的方法相类似。

所以说,其实是西方的传统草药金鸡纳霜治好了康熙,咱们中药也有霜剂——西瓜霜了解下。

巫医?神父?从康熙治疟的选择说到青蒿素

奎宁并不像神父们说的那样毫无副作用,大家可以找度娘,看看奎宁的不良反应。而且,后来作为西药的奎宁也未必能彻底治愈疟疾。

看看清末这位张锡纯老中医的方子吧,病人得了疟疾,服用了金鸡纳霜病情好转后,不久又复发,这回吃金鸡纳霜和中药治疗疟疾的汤剂都不管用了,到了张老中医这里,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给治好了。

巫医?神父?从康熙治疟的选择说到青蒿素

现在也是这样,中医治病可以用西药,西医也可以开连花清瘟胶囊和云南白药。

所以,我们不必把中医和西医分得那么清楚,二者都有黑历史,也都在不断发展,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来看待更为合理。

传统文化是我们灵魂的根,传统医学仍然可以给现代医学提供许多灵感。

大家都知道,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从东晋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得到的灵感,书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巫医?神父?从康熙治疟的选择说到青蒿素

当时,北京中医研究院参加疟疾防治研究的5·23项目,屠呦呦任科研组长。她意识到青蒿提取应该在低温的实验环境中进行,并从实验中发现了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了100%的青蒿提取物!这一发现启发了全国的抗疟研究人员,同一时期,其实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也有一位专家(魏振兴)从古代典籍中认识到黄花蒿的抗疟效果,还有云南药物研究所、广东中医学院等地的研究员再接再厉,不断完善青蒿素研究并进行了临床试验。

有些人说,从英文名看,青蒿和黄花蒿不是一种植物,其实民间称谓的中药青蒿一向都以黄花蒿为主。在嘉庆时期,南府首领禄喜夏天得了疟疾,太医根据病情变换药方进行治疗,历时18天治愈。在初期的方子里,我们也可以看到青蒿的使用。

巫医?神父?从康熙治疟的选择说到青蒿素

本来植物学上的同一个物种,被李时珍分成了两类,给后世的命名留下隐患,到了18世纪,日本人编写的植物学著作中,将青蒿与黄花蒿的学名张冠李戴,后来中国人又沿袭下来,将错就错了。

令人极为可惜和尴尬的是,上世纪70年代,青蒿素就被我国药学家发现了,它的应用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但专利权却被欧美国家抢注了,我们丢掉了几十亿美元的专利市场——咱们的专利法是1985年4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的。

几千年来,中医积累了大量的医书典籍和民间偏方验方,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但里面不仅有精华,更有大量的糟粕。如果能去伪存真,选准研究方向的话,会不会又出现一个新的“屠呦呦”呢?

【参考材料】

《清宫医案集成》

《康熙朝宫廷中的西洋医事活动》

《医学衷中参西录》

《青蒿素、青蒿、黄花蒿,究竟什么关系?》(果壳网)

《洪若翰神父致拉雪兹神父的信(1703年2月15日)》

《清宫里的疟疾:康熙的金鸡纳霜与嘉庆南府总管的汤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