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岭,谁来划分?

一楼上图:

分水岭,谁来划分?

1683年的水师

1662年(康熙元年),郑成功死,儿子郑经继立。三藩的叛乱由吴三桂起兵云南,尚之信起兵广东,耿精忠起兵福建,郑经也乘势攻占了泉、漳、温州等地。吴三桂等三人最早降清并为清军的前导,残酷镇压人民的抗清斗争。他们都是汉民族的败类,起兵的目的是为了与清朝分割土地,因而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不久即为清兵所平息(1680军),郑经也退回台湾。清政府在平定“三藩之乱”后,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利用台湾郑氏统治集团分裂的时机攻打台湾,在施琅的指挥下,逐步壮大起来的清军水师,在澎湖一战中消灭了郑氏的主要抵抗力量。后者的战船从明末就没有获得过提升,台湾的郑氏集团,因为失去了在大陆的立足点和市场而愈发虚弱不堪,也没有很好完成对岛屿控制区的开发,更没有想办法很好的融入南洋各地的新贸易体系,面对清帝国的资源积压,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为了巩固统一,防止外敌入侵,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常设行政机构台湾府(清末把台湾划为省),下辖台湾、诸罗、风山三县,同时派总兵和水师副将率领步军和水师一万名分驻台湾和澎湖。

东方世界的另一端,1683年则爆发了西方著名的维也纳之战,为日后300年里的世界总体格局,埋下了伏笔。

分水岭,谁来划分?

优势

分水岭,谁来划分?

反攻

当时的西方,经过中世纪晚期开始的军事技术革命与文艺复兴时代的新一轮升级,已经在很多地方成为东方的老师。尤其是在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日益成熟的职业化军事力量,基本上压制了东方的同行和封建部队。

维也纳之战战役不仅是1683年最重要的一战,也是17世纪后期最重要的大规模战役,预示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的胜利与奥斯曼帝国的失败,西方世界在军事科技与战争技艺上的优势,一览无遗,也是西方文明彻底崛起而东方文明无力阻挡的标志。

分水岭,谁来划分?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两场战争虽然发生在同一年的世界东方和西方,但他们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预示了不同的未来,更揭开了世界新格局的到来。

三百多年过去了......

未来的世界,或许是重新由东方来定义的时候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