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油塔,“流落”民间的名贵小吃

提起似金线,放下像松塔。

说起金线油塔,西安人是最有发言权的。金线油塔是陕西西安地区的一种名贵的汉族传统小吃。金线油塔层多丝细,松绵不腻。其形状“提起似金线,放下像松塔”,也是因为这句话而得名。


金线油塔,“流落”民间的名贵小吃


这种起源于贵族的面点,如今已是遍布西安的大街小巷。不细思你也许不会知道,现今这看似接地气的金线油塔竟是出身贵族世家,但他它又是如何“沦落”到寻常百姓家中的呢?

其实,金线油塔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4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只是在当时,被称为“油塌”。

据《清异录》中有记载,唐穆宗时,宰相段文昌家中有一位称“膳祖“的老女仆擅长制作这种油塔,而且技艺是非常精湛。


金线油塔,“流落”民间的名贵小吃


在40多年间,她曾将此技艺传授给100多名女婢,据说得其真传的仅只有9个女仆。在西安民间传说之中,真正能够继承段丞相家老女仆制作“油塌”技艺的仅只有一人,足以见其制作技艺不易掌握。

后来,这种食品传入市肆。唐天授年间,长安城中就有了这种“油塌”。关于金线油塔在纺间其实还有一个小故事,从中就可以看出大家对其的喜爱。


金线油塔,“流落”民间的名贵小吃


《朝野佥载》中写到,在当时,有一位名叫张衡的官员,位至四品,武则天决定加一品,什他为三品官。一日退朝归来,路过街市忽觉香气扑鼻,下马一看,才知原是刚出笼的热“油塌”。

张衡垂涎欲滴,悄悄买了一个在马背上就食,后被御史弹劾,因此也丢了乌纱帽。不知这个故事真实与否,但可见这种“油塌”吸引力之大,在那时已经达到了“闻香下马”的程度了。

到了清代末叶之时,西安附近经济较发达的三原县,有两家油饼铺的师傅在继承了唐代“油塌”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金线油塔,“流落”民间的名贵小吃


可以说金线油塔就是小吃中的贵族了,在制作技艺上也是比较繁杂的,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出来的。这些师傅在选材上也是极其细致的。

他们严格选用白、细、绵、软的上等面粉和用粮食喂养的生猪板油及网油,使油饼层次增多,并改饼状为塔状,改烙为蒸。其名称也由“油塌”改为“金线油塔”。

金线油塔,“流落”民间的名贵小吃


油塔蒸好下笼食用之时,用手略加拍折抖松,放在盘里,佐以葱节、甜面酱,其味更是别有风味。金线油塔已经过干余年的变化,制作技术也更加值得考究了。

如今,金线油塔受到中外商客的亲睐和高度赞赏。作为高档宴席的点心,不但有许多慕名而来之人,也已享誉四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