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習寫作,這是你無論如何都無法跨過的經典之書

周國平在《各自的朝聖路》說到:“寫作從來就不是為了影響世界,而只是為了安頓自己。”

自從開始寫作,並在大號裡發表文章後,經常有朋友問我,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寫作水準,或者有無優秀的寫作書籍來推薦。

我看過的寫作書籍並不多,經常推薦的,就是這本薄薄的——《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

要學習寫作,這是你無論如何都無法跨過的經典之書

整本書其實很薄,只有140頁。當時拿到書的第一時間就想:這麼薄的一本書,真的可以讓我學到東西嗎?帶著半信半疑的態度翻開之後,卻發現,這本書完美詮釋了“濃縮即是精華”的理念。

看完後也終於明白,為何它可獲得了“國際圖書獎”、“總統讀書獎”、“年度教育圖書獎”等,因為它的確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寫作類書籍。其中的20條高效寫作原則,適用所有人,不論你是寫作小白,還是已經在寫作上小有成就的人。

整本書從結構、風格和可讀性三個部分展開,羅列了很詳細的法則。

首先,結構方面的原則。

結構是一篇文章的骨架,是整篇文章的謀篇佈局,是文章組織以及表述觀點的先後順序。

1、自上而下的寫作手法,也就是先寫總結,開門見山式的寫法。

這種結構,從最重要、次重要、最不重要這樣的結構往下寫。日常生活的溝通中,為了更高效的溝通,我們也都會運用結論先行的方式來進行。

比如,在向領導彙報工作時,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結論先行。

舉個例子,你去跟領導彙報工作:領導,我們明天10點的會議需要推遲到下午3點,一方面是因為李總那邊出了點狀況,只能下午趕過來。我看您的行程和會議室的排期,下午3點正好都可以安排上。

這就是典型的結論先行的溝通方式。

寫作也一樣,特別是報紙的寫作手法,基本都採用這樣的寫作方式。

當版面不夠時,編輯在改記者稿件,基本都會從後面往前砍文章內容,因為相對而言,後面的內容不是最重要的。

2、分解事物的原則。

就是把主題分解成二到四個主要部分,然後運用引導句來開頭,提示接下來的內容,也就是我們最常用的總分總結構。

記得讀書時,老師讓我們拆解一篇文章,採用最多的就是這個模式。在這個模式中,經常運用的是“三”這個神奇的數字。一般來說,一篇文章,圍繞三個關鍵觀點或者概念進行構建,邏輯清晰明瞭,又能把事情說清楚和透徹。

比如書中羅列的例子:

引言:顏色讓這個世界明亮、飽滿。我最喜歡的顏色是綠色、藍色和黃色。每一種顏色於我而言都很特殊。

綠色就像覆蓋著大地的綠草......

藍色就像高懸於上的天空……

黃色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陽……

結語:綠色所有這些顏色中最有意思的,甚至藍色和黃色混合起來就形成了綠色……

看,是不是一下就一目瞭然了呢。

3、使用轉折詞。

很多時候,“轉折”詞經常被稱作語言的交通燈,在寫作中,可以提示寫作的方向,它們有對比、舉例、接續和總結四大作用。

比如首先、其次、比如和譬如,這些是表示說明的詞語,因此有提示總結作用;然而則是提示比對;而且提示遞進。

書中講到了四種類型的轉折詞,包括持續詞、舉例詞、對比詞和總結詞。具體可以看下圖。

要學習寫作,這是你無論如何都無法跨過的經典之書

其次,風格。

每個人穿衣打扮都有自己的風格,文章也一樣。每個人寫的文章,都有不同的風格,有的人犀利,有的人委婉,有的人感性,有的人理性。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文風。

書中風格是佔比最大的部分,羅列了10條原則,足見作者對它的重視。限於篇幅,我選出4條列在這裡,其他的大家可以去看書。

1、詞彙和案例。即使用準確具體的詞彙支撐所說內容。

作者說:好作品與普通作品最大的區別,在於你是否使用了準確具體的例證。

舉個例子:

一般說法:公司利潤下降了,因為成本增加了;

較好說法:公司利潤下降了10%,因為總體成本增加了20%;

更好的說法是:公司利潤下降了10%,因為總體成本增加了20%。具體來說,較高的薪水支出是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高薪資成本主要是管理層薪資增加造成的,因為加班時間減少,付給工廠員工的平均工資實際上下降了5%。

人們讀完一篇文章之所以印象深刻、受益匪淺,是因為文章中具體的事例和細節給到他們的啟發。如果只是簡單的陳述,是無法引起人們共鳴和深思的。

2、簡潔:包括簡單的詞彙和短句。

簡化寫作最基礎的方式就是使用比較簡單的詞彙。比如說“總計”是比較複雜的,“合計”是比較簡單的;“方位”是比較複雜的,“地方”是比較簡單的。通過簡單的詞彙,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單詞,可以提高讀者的閱讀效率。

此外就是不要使用長句,用短句使文章更加清晰明瞭。

有一種寫作方法是“主題句一行原則”,它在寫作當中是很有價值,因為短,確保讀者能夠迅速的理解作者的觀點。

3、多用動詞,少用名詞。

為什麼要多用動詞少用名詞呢?

因為名詞,它會使句子變得更長,讓讀者讀起來更費力,而這也違背了我們前面講的短句原則。

所以我們要避免動詞轉化成名詞,比如說避免“依靠”變成“可靠性”。也要避免形容詞轉化為名詞,比如說“工作時間的合理性”最好寫成“合理的工作時間”,這樣就更加清晰了。

4、選擇恰當的語氣,也就是使用積極、個人化的語氣來寫作。

語氣體現在兩個方面,積極的或消極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作者認為在大多數寫作中,運用積極和個人化的語氣比較合適。

文字是思想的傳遞,如果說你的文字傳遞的都是一些很負面消極的東西,是非常不利於作者本人以及讀者的。我們的文字本身就是有能量的,應該給人以向上的力量,讓讀者得到滋養,從中獲得面對生活的勇氣等。

此外,通過個人話的語氣來寫,也更能拉近大家彼此的距離,比如,在寫例證時,多一些和自己相關的經歷和內容,會讓讀者覺得自己和作者離得並不遙遠,甚至很相近。從而可以更深切的體會作者文字中傳遞出來的情感,可以更好的領悟併為自己所用。

最後,可讀性。

主要是從視覺層面來闡述,比如說排版和設計、運用可讀性工具、突出關鍵詞和短語,以及有效運用標題等等。

在手機時代,信息基本都從手機中來,如果我們讀的文章排版讓眼睛很累,酸澀難耐,那麼即使的內容也是看不下去的,相信這點大家都深有體會。

所以排版,對我們整篇文章最後能呈現什麼樣的效果是極為重要的,是萬里長征最後能否圓滿完成的最重要的一步。

此外,除了這三個方面,這本書裡面有一個非常好的點,就是它有大量的案例和練習。

大家知道,刻意練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反饋。當有反饋時,你的寫作水平就會進步飛快。這本書中,前面有知識講解和事例,中間有大量案例練習,在最後面有參考的答案,是非常科學的入門級的寫作指導類書籍。

當你看完內容做完練習後,再去找答案來做對比,就會發現自己的差距或者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從而達到刻意練習中反饋環節中的效果。

我相信,這是一本可以讓你無師自通的書。通過不斷練習打磨出來的寫作技能,定會讓你驚喜連連。

這本薄薄的、可以讓你毫無無壓看完,又可以無師自通的書,值得好好珍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