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山裡的“記憶”

【安吉山川鄉村記憶館】

安吉山川鄉船村,距杭州主城區西北方向約60公里,海拔約220米,四周群山環抱,中間形成一個盆地,良田千畝,一條溪流貫穿東西,流水長年不斷。入村前是一條蜿蜒曲折的狹長小徑,一邊是竹林,一邊是溪流,過後則豁然開朗。

▼建築於群山環抱

留住山裡的“記憶”


▼入口

留住山裡的“記憶”


地塊位於村主幹道邊,緊鄰溪水,現狀為廢棄廠房,長約25米,寬16米,三面緊鄰農居,一面隔路臨溪水。建築原始狀態很差,屋面瓦、牆體基本報廢,只有幾根紅磚柱和木屋架尚能加固使用。

▼區位圖

留住山裡的“記憶”


限制與創造

如何合理利用現狀資源;如何引入青山綠水的風景;如何使建築具有鄉村特色韻味。為了避免相互干擾,與農居的相鄰界面不開或儘量少開窗戶,臨馬路牆面1.3米以上才開大窗,坐在裡面可不受道路干擾,但依然能看到對面的山水景色。

▼臨馬路牆面1.3米以上開窗避免道路干擾

留住山裡的“記憶”


我們在大空間中儘量多的設置天窗,這樣使得風景最大化的映入室內,也儘可能減少對周邊民宅的干擾。我們找來村裡的老工匠,認真聽取他們的建議,就地取材,收集村民造房子剩下的紅磚並以當地黃泥牆工藝做為建築外表皮,門窗由木匠現場製作。因鄉土材料的運用,建築自然,樸素,融合于山水。

▼天窗使風景最大化映入室內

留住山裡的“記憶”


去裝飾化設計

頂部每跨設置一個天窗,除了滿足採光需要,更引入周邊的山景,做為鄉村記憶館的核心功能空間,在這裡能感受到自然山水和傳統手藝,現代生活的融合。內部空間樸素自然,牆面內外一致,地面則用水泥做磨光處理,屋頂則是保留了原始木屋架的結構美感,軟裝也以原木為主,使建築、室內融為一體。

▼頂部每跨設置一個天窗滿足採光和景觀引入需要

留住山裡的“記憶”


▼室內與室外的融合

留住山裡的“記憶”


▼天窗

留住山裡的“記憶”


▼從休息室看內堂

留住山裡的“記憶”


低成本設計嘗試與挑戰

很多時候,建築師的主要工作在現場,幫工匠把握一下比例、尺度等基本美學。由於全部是泥工和木工熟悉的材料和建造方式,工程進展相當順利,不到三個月就建成投入使用。

▼內堂 – 去雕飾設計

留住山裡的“記憶”


▼屋頂則是保留了原始木屋架的結構美感

留住山裡的“記憶”


結語

相比於城市的項目,鄉村項目的創造心態更輕鬆自然,鄉村記憶館建成開放後,村民和遊客逐步參與其中,每逢節日,這裡都會舉辦聚會,也成為了孩子們的樂園,鄉村記憶館展現的不僅是傳承,更是新生!

▼夜色中的記憶館

留住山裡的“記憶”


留住山裡的“記憶”


▼平面圖

留住山裡的“記憶”


▼剖透視

留住山裡的“記憶”


留住山裡的“記憶”


Project name: 木頭搭搭,黃泥刷刷,舊磚壘壘——(安吉山川鄉村記憶館)

Architect’ Firm: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築設計研究總院 / The Design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nd Architec

ture China Academy of Art

Contact e-mail: [email protected]

Lead Architects: 陳夏未、王凱 / Xiawei Chen, Kai Wang

Project location: 安吉山川鄉船村

Completion Year: 2017.6

Gross Built Area (square meters or square foot): 450㎡

Photo credits: 奧觀建築視覺 / Aoguan Performance of Architecture

Design Team:柯禮鈞、金拓、虞光潔、董佳麗 / Lijun Ke, Tuo Jin, Guangjie Yu, Jiali Dong

More: The Design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China Academy of Art


【宀屋·山裡的茶樓】

宀(miǎn)屋位於安徽省祁門縣閃裡鎮的“桃源村”,起源於南宋遷至此處的陳姓家族。先祖“見山秀地美,水口緊扎,深愛之”,村子藏在兩山之間的谷地,水口河埠,良田山丘,一應俱全,歷經上千年的積澱,形成了典型徽州村落的格局。

▼桃源村鳥瞰圖 ©唐徐國


留住山裡的“記憶”


宀屋位於通向村子內部的小路一側,緊鄰敘五祠(古九祠之一)。四周農田環繞,相對獨立。房子體量很小,佔地只有60平米。建築原狀為兩層,一層堆放農具,二層由於木屋架高度很低,基本處於空置狀態。屋頂為普通穿鬥式木構,但已經幾近腐朽,牆體則為當地慣常空鬥牆做法。

▼改造前外觀和內部


留住山裡的“記憶”


留住山裡的“記憶”


這樣一個佔地僅有60平米的小柴房能做什麼用?基於宀屋所處位置的公共性,我們為她設想了兩個訴求:一方面,作為祁門紅茶的產地,村子需要有一個專門的紅茶體驗館。桃源村需要有一個禮儀性的品茶空間。

▼當地製茶工坊

留住山裡的“記憶”


另一方面,我們希望宀屋又是一個為村民開放的,較為輕鬆和日常的公共場所。於是,宀屋的目標逐漸清晰起來,在一個佔地60平方的兩層農舍裡,建造一所兼顧日常性和禮儀性的茶樓。

▼宀屋遠景 ©唐徐國

留住山裡的“記憶”


我們原封不動地保留老房子的四個立面,包括粗糙有致的白縫空鬥磚牆,包括老木隔柵窗,舊的杉木板門以及徽州民居特有的凸形氣窗,而對已經破損的木結構和屋頂進行重建。

▼空鬥磚牆肌理

留住山裡的“記憶”


所幸,老房子的屋頂和牆體是彼此獨立的承重體系,使得換頂不動牆的方案成為可能。但是空鬥磚牆本身結構穩定性比較差,需要加強內部結構來保持穩定。為了保護老牆體在施工過程中不受影響,在拆除內部木結構之前,工人先用鋼筋網片加水泥在內牆面多層粉刷,以形成老牆的內部加固層,同時起到施工保護老牆的作用。之後再小心拆除屋頂和木架。

▼內牆加筋粉刷

留住山裡的“記憶”


▼立瓦丁字鋪

留住山裡的“記憶”


留住山裡的“記憶”


木架拆除後,我們重新在矩形牆裡佈置柱網,採用當地最常見的杉木作為樑柱結構。木構一層仍然按照傳統的穿斗方式承託樓板,而到了二層承託屋頂的地方,木構採用了一種擬物化的形式語言,用一種俏皮的方式,以樹冠的造型將屋頂向外懸挑,來覆蓋和保護老牆。

▼柱網採用當地最常見的杉木作為樑柱結構

留住山裡的“記憶”


▼木構以樹冠的造型將屋頂向外懸挑,來覆蓋和保護老牆

留住山裡的“記憶”


▼點狀燭燈

留住山裡的“記憶”


▼結構分解示意

留住山裡的“記憶”


最終,建築一層作為品茶的空間,保留了老房子昏暗內向的氛圍。空間的焦點在室內唯一一張深色胡桃木的長茶桌之上。杉木樑柱,橫平豎直中正規矩,營造了某種禮儀性。新的杉木柱故意同舊牆窗洞不對位,來暗示這種不明顯的新舊關係。

▼建築一層作為品茶的空間

留住山裡的“記憶”


©趙奕龍


留住山裡的“記憶”


©唐徐國


留住山裡的“記憶”


©唐徐國

▼新的杉木柱故意同舊牆窗洞不對位 ©唐徐國

留住山裡的“記憶”


▼結構細部

留住山裡的“記憶”


二層空間因屋頂的抬高留出縫隙,空間圍合感被徹底改變。新屋頂同老牆之間的空隙使得內與外有了更多的互動:祠堂、田園、山巒的景觀從不同的方向湧入內部。有了屋頂的庇護,在二層的公共空間,村民可以從新的視點欣賞村子裡熟悉的景觀。

▼二層空間因屋頂的抬高留出縫隙 ©趙奕龍

留住山裡的“記憶”


留住山裡的“記憶”


留住山裡的“記憶”


▼祠堂、田園、山巒的景觀從不同的方向湧入內部

留住山裡的“記憶”


©唐徐國


留住山裡的“記憶”


©趙奕龍


建築的形態如同老房子覆以冠頂,以一種新顏舊面的姿態陪伴在老祠堂旁邊。以新技加固舊屋,循舊法新建如舊。我們通過“以新修舊,如舊補新”的做法,獲得了一個在地性和現代性的合體。

▼夜景 ©唐徐國

留住山裡的“記憶”


留住山裡的“記憶”


▼以新技加固舊屋,循舊法新建如舊

留住山裡的“記憶”


留住山裡的“記憶”


後記

宀意為覆蓋,這個簡單而古老的手法成為這幢小房子唯一的形式動作。從材料到做法可見之處,全部採用了在地的方式;而承重加固等不可知之處,則用了現代的技術和材料。來獲得一種隱形的“現代性”。這則小品建築採用了這種“以新修舊,如舊補新”的方式,達到一種微妙的在地感和現代性的調和。

▼模型

留住山裡的“記憶”


留住山裡的“記憶”


留住山裡的“記憶”


當下,大家都在談論城市要在經濟上反哺鄉村,但同時,鄉村要在文化上反育城市。城市因現代化幾乎丟失的文脈傳承,而在尚未被城市化切碎的鄉村仍然保留著許多本土物質化的文化遺產。然而可惜的是,儘管物還在,原來一整套思考和建造的邏輯、審美、觀念已被逐漸遺忘。不同於現代主義的理性和精確,傳統藝術是感性的、務虛的、形而上的,這使得我們對於傳統的挖掘有了不同層次,不同時期,不同深度的理解。要找到當代的中國建築之道,作為僅存的傳統建築的文本,鄉村才是探索和研究的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