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工厂的复制大片依据的是哪些规则,你知道吗?

首先需要声明一点,就是这里所提到的电影类型,仅仅只局限于好莱坞影片。我们既然是在讲好莱坞的隐形规则,那么拿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来做分析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我们在第一篇文章《国产喜剧类型片的故事套路有用吗?》里讲国产喜剧片的故事套路,提到无论是好片还是烂片,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喜剧电影之所以能够占据市场的一大半利润,就是因为他是受大众所欢迎的一种类型。同样的,受观众欢迎,既代表着受制片方和投资方的欢迎,那么既然受欢迎了,自然上座率也不会少的可怜,票房也不可能低。

好莱坞工厂的复制大片依据的是哪些规则,你知道吗?

所以我们看像是《死侍》、《王牌特工》这样的片子,利用类型杂糅的方式将喜剧类型和动作类型结合到一起,效果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非常好。

《死侍》:投资5800万美元,票房7.83亿美元。

《王牌特工》:投资8100万美元,票房2.23亿美元。

鉴于《死侍》改编自漫威旗下同名英雄漫画的因素,影片能够取得如此高的票房也是情理之中,相比之下,《王牌特工》的票房则更加理性,也能够反映出正常的喜剧与动作类型杂糅电影所表现出来的票房凝聚力。

早期的好莱坞喜剧电影,最形象的莫过于金凯瑞的《变相怪杰》和《阿呆与阿瓜》,再者就是《土拨鼠之日》和《奇幻人生》、《人生遥控器》这样的奇幻喜剧电影,当然,这还不是全部。无论是喜剧类型还是其他类型的好莱坞电影,都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之处,就是——符合当下人们所崇尚的品质和迫切需要的某种力量。

好莱坞工厂的复制大片依据的是哪些规则,你知道吗?

有些电影是具有时代性的,比如《阿甘正传》,比如《辛德勒的名单》。

这些电影拥有一定的受众,且能够给人带来一些正面的影响,像是《阿甘正传》的出现,是对新生文化的一种有力的抵抗,有文章将这种抵抗认为是保守主义的展现,我觉得很有道理,阿甘的生平非常平凡,然而正是因为平凡的一生,才让他的事迹如此震惊着我们和他身边的人。

《辛德勒的名单》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一部传统上的好莱坞电影,它讲述了一段简简单单的历史,但是这段历史承载着的,却是一个民族的梦魇。所以实际上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沉重的电影,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好莱坞制片工厂来说,做这样的举动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好莱坞工厂的复制大片依据的是哪些规则,你知道吗?

所以,如果你要仔细看一下《辛德勒的名单》的制作人的名字的话,你就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会由Universal发行——事实上,这部电影的制片人正是导演斯皮尔伯格本人,也就意味着这部电影的改编主动权是在斯皮尔伯格手上的。

再去看一些类似的电影,虽然没有商业潜力,但是这些电影无论是导演还是制片人,都不必担心钱的问题,像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潘神的迷宫》导演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陀螺,但是这部电影的制片人里,就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存在——就是全能的电影天才阿方索卡隆。

好莱坞工厂的复制大片依据的是哪些规则,你知道吗?

或许是同是墨西哥人的缘故,卡隆爱才,而陀螺确实是电影奇才,所以这样的资助就显得很正当合理了。

但是,回到现实中来看的话,并不是每一位导演都能有这样的机会,也并不是每一位导演都有足够的实力包揽一部大制作影片。所以好莱坞的大部分电影仍然是要走商业路线的,而且对于新人和小导演来说,制作一部商业片,很可能会名利双收。

举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吕克贝松打入好莱坞的第一部片子,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这就是一部名利双收的电影,既能在电影剧情上紧紧抓住观众的情绪,又能在意识形态上强化电影的思想。再如《谍影重重》系列电影里,一个简单的失忆的故事情节统领了电影的全部故事,不断的揭开真相,引导、启示观众发掘主人公的谜底,外加上有力的动作桥段和明星大腕的加盟,使得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好莱坞工厂的复制大片依据的是哪些规则,你知道吗?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试着总结一下好莱坞工厂的一些入门规则了,这几项规则就包括:

1、一个有效的、大众化的、情绪化的开头设定

2、动作题材或喜剧风格明显,或者两者兼具

3、明星大腕的主演或参演

斯科塞斯只有一个,诺兰也只有一个,科波拉更是如此,所以,他们能创作《出租车司机》、《敦刻尔克》、《现代启示录》这样的游离于主流院线电影之外的独立电影,是因为他们不需要担心资金的问题,而更重要的一点则是,他们对于自己作品的质量的把握要比大部分导演都要强得多。

好莱坞工厂的复制大片依据的是哪些规则,你知道吗?

我们熟悉的导演李安凭借他的的第一部好莱坞作品《理智与情感》而跻身于好莱坞一线导演之列,而李安精湛的手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在这部作品之前,著名的家庭三部曲就已经问世,成功的作品带来了成熟的手艺,也让李安更加理解如何来糅合艺术性和商业性这两种复杂的元素。

好莱坞工厂的复制大片依据的是哪些规则,你知道吗?

所以,商业性的妥协,实际上并不是妥协,而是取舍。

这些有过自己的独立电影的导演(李安最新的一部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算是一种技术上的尝试),一开始踏入好莱坞工厂的时候,都是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作一部大制作的独立电影的,为了有能力制作一部独立电影,他们就必须要去对好莱坞的隐形规则妥协,这个隐形规则,也就是我在上面提到的三点。

其次,除了这三点以外,好莱坞最臭名昭著的,应该就是复制了。

简单来讲,复制就是拍续集、玩老梗、跟主流。

《谍影重重》系列就是一个例子,五部电影五个故事,而这些故事则都是由动作戏码所穿插起来的——所以这几部电影可以说是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的,普通观众看得是电影的动作和特效,而影迷和影评人所看的则是故事的结构以及将故事的方式等等一些深入的东西。

好莱坞工厂的复制大片依据的是哪些规则,你知道吗?

这算是一个正面的例子。

再说《王牌特工》系列,好莱坞善于打保守牌,第一部给你一个大惊喜,后来统统都变成了爱与和平,妄图用这个大主题来笼络一群观众,老梗玩的不好,主流也跟的差劲——保守主义成了自嗨主义,彻底砸了《王牌特工》的招牌。

这个例子,就是负面的。但是片子本身要比我说的要好很多,这里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再者,跟主流其实也是挺明显的。

近些年来的传记类电影比往年多了不少,从讲金融危机的《大空头》,再到将社会事件的《聚焦》、《萨利机长》,还有现在2016年上映的《第一夫人》...比比皆是,很多电影对于我们来说很遥远,但是对于当地人或者本国人来说则非常熟悉,所以电影在本土的知名度还是不错的。

好莱坞工厂的复制大片依据的是哪些规则,你知道吗?

那么自然好莱坞也有自己的传记电影咯,只不过这类电影改编成大制作风险还是很大的,所以除了一些我们所熟知的,比如《萨利机长》、《血战钢锯岭》这样的片子以外,好莱坞很少投入大量的资金制作一部传记电影。

如果当前的主流是喜剧和动作(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那么好莱坞关于喜剧和动作的片子将占到出片量的绝大部分,而如果主流类型发生更改的话,那么好莱坞的规则也将会更改。所以说好莱坞的隐形规则影响着电影的类型,倒不如说是,市场的选择影响着好莱坞的规则。

所以总结一下影响好莱坞规则的因素,大概有几下几点:

1、市场的选择

2、主流类型

3、制片风险的大小

根据这些来定制规则,而又用这些规则去制作类型电影,进而赢得绝的票房利润,之后再根据成功典型重新修整规则,再去制作类型电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通过这样的调整,来让电影的类型化之路走得更加稳妥,也让投资电影的风险降低。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说了一些皮毛,好莱坞的隐形规则每天都会因为上映的电影而发生细微的更改,与其是去研究好莱坞工厂的隐形规则,倒不如去研究一下市场对于各种电影的反响来的容易。

毕竟了解大部分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才是最重要的。

下篇文章里,我会就喜剧类型片中的法国喜剧片写一篇文章,聊聊那些法国喜剧片中的讽刺元素是怎样和喜剧元素结合的?

最后,谢谢观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