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戰》——瞭解孩子,你真的瞭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嗎?

《孩子:挑戰》——瞭解孩子,你真的瞭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嗎?

如果我們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和方向,必須先了解孩子背後的動機,否則我們幾乎難以改變他們的行為。

瞭解孩子這一章主要告訴我們該怎樣去了解自己的孩子,認識自己的孩子。從孩子對歸屬感的強烈需求、孩子是如何觀察和思考、孩子的內在環境和外部環境三個方面來告訴父母瞭解自己的孩子。

書中內容先從一個家長們最常見的案例開始,我相信絕大部分父母都遇到過類似的場景。在這個時候,大多數的父母做法會跟這位母親一樣。

《孩子:挑戰》——瞭解孩子,你真的瞭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嗎?

孩子為了吸引母親的注意,總是會不自覺,無意識的去做出某種動作,發出某種聲響。在這個時候,如果孩子因為得到母親的回應,會更加的起勁。因為他們會覺得這種方式能夠得到母親的完全關注,在他的心裡,他覺得自己的成功了。

案例中的母親如果理解孩子這種動機,能夠時不時的給在旁邊安靜玩的孩子,一些微笑,擁抱,鼓勵,那麼孩子也就不需要製造出這些奇怪的噪音來引起母親的關注。因此,我們在責備孩子的時候,首先要了解清孩子這樣做的動機是什麼?而不是通過責備、打罵孩子來使孩子乖起來。這樣只會使孩子養成每次都通過製造噪音來引起你注意的習慣。

孩子對歸屬感有強烈的需求

《孩子:挑戰》——瞭解孩子,你真的瞭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嗎?

既然孩子是社會的產物,他最強烈的心裡動機就是有歸屬感。孩子是否有安全感基於他有沒有安全感,這是他的基本需求。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獲得自己的定位。

在很多的時候,孩子並不知道他調皮搗蛋、製造噪音、高聲大叫的動機。但是當他的這些行為,受到父母的關注時,他就會慢慢的調整自己的意識,原來我做這些可以得到父母的關注,覺得自己這樣做有存在感,有歸屬感。

在還是嬰兒的時候,嬰兒總是喜歡哭泣,但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哭泣,他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是肚子餓了,還是哪裡不舒服了。他的直覺告訴他,他的哭泣可以引起父母的關注,父母能夠讓他吃飽,能夠使他身體變舒服。

只有搞清楚了孩子需要受到父母的關注,我們才能夠有辦法引導孩子。

孩子是如何觀察和思考的

孩子是觀察的專家,他們的內心都很敏感。但是他們對觀察的現象進行解釋和理解時,卻容易產生錯誤。然後他們往往會根據這種錯誤的理解來尋找自己的定位和價值感。下面我們舉個例子來分析下。

《孩子:挑戰》——瞭解孩子,你真的瞭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嗎?

案例中,貝絲就是因為自己錯誤的理解,看著弟弟因為總是尿褲子,拉屎拉在褲襠裡,而受到父母的關注,那麼她此時的做法也就是學弟弟那樣,尿褲子、拉褲子來引起母親的關注。她想把自己倒退成一個嬰兒,從而重新贏得自己的家庭地位。但是她沒有看到自己有超越嬰兒的能力。這個問題,在準備生二胎的父母那裡一定要引起重視了,因為你們的大寶有可能就是這麼想的。

孩子的內在環境和外部環境

孩子會觀察生活中的一切,從觀察中得出自己的結論,並根據此來找到自己行為的方向。孩子的天性是他們的內在環境,在一歲前,孩子們用大部分時間學習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等到長大後,他們開始學習利用自己的智慧做事情。在一次次的成功和失敗中,他們不斷對自己的內在環境進行認知和調整,從而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在認知自己的內部環境時,也會同外部環境交流。外部環境有三個因素影響孩子性格特質的發展。

  • 家庭氛圍:
  1. 孩子是通過與父母的關係來體驗整個社會的關係。
  2. 父母之間的關係決定家庭其他成員之間的關係。
  3. 不同的家庭氛圍,家庭背景都會培養出不同性格的孩子來。
  •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

“家庭星座”指出,家庭成員間的關係類似星座,每個星星都有其位置,星星之間又各有聯繫。每個家庭都存在著特定的形態。在成員的相互影響下,每個人發展出不同的特質。每個人在“家庭中”所處的位置——扮演的角色——會對整個家庭的行為模式和子女的性格特質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這部分內容在書裡面講得挺有意思的,我計劃單獨寫一篇文章來進行分析)。

《孩子:挑戰》——瞭解孩子,你真的瞭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嗎?

  • 訓練孩子的方法

父母採用的“訓練孩子”的方式不一樣,也會對孩子性格產生影響。會在後面的章節對有效的訓練方法進行討論。


我會繼續跟大家分享,寫得不如原書精彩,有精力的家長可以自己讀原書,相信對你教育孩子會有很大的幫助。

《孩子:挑戰》——瞭解孩子,你真的瞭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