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治表達到底層敘事 李林榮談北京現實主義文學四十年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張恩傑)北京現實主義文學伴隨改革開放走過四十年,這其中經歷了怎樣的變化,一個基本脈絡是什麼?就在昨日上午的第三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上,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著名評論家李林榮給出了答案:他稱北京現實主義文學伴隨改革開放先後經歷了政治表達、社會參與、先鋒探索、重回現實主義、底層敘事、熱潮空轉、理論探討的脈絡。

从政治表达到底层叙事 李林荣谈北京现实主义文学四十年

座談會上,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著名評論家李林榮談北京現實主義文學40年 攝/記者 張恩傑

第一階段: 文學成政治表達的側翼 激發社會參與熱情

在李林榮看來,北京文學剛剛過去的四十年,大致走過了三步,就在三個步伐、三個階段當中重新對以往非常複雜、積澱非常豐富的現實主義做了改寫、做了重新的豐富和發展。

首先頭一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第一個十年,也就是78年-88年代,這個階段是現實主義重新復甦的階段,這裡面現當代,乃至於近代,形成的那種批判現實主義。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開始萌芽,特別是五六十年代新中國成立之後,前面的三十年裡充分發展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與革命浪漫主義相伴生同時發展的革命現實主義,78年到八十年代末期十年當中,北京文壇出現重新被聚合、重新被利用、重新被繼承,同時也是有所揚棄,有些部分被削減掉。

“比如劉心武寫的小說,還有徐遲寫的報告文學,共同特點是追蹤寫作當時的熱點問題,通過這樣的寫作把北京作為政治文化中心城市,推進全國改革開放,也引導全國的改革開放快車道。”李林榮說道。

那時候文學很有力量,文學成為政治表達的一個測翼,它承擔的使命是政治使命,那時候他們的創作產生那麼強烈的,幾乎在發表的當時就能夠直接調動社會高度關注、喚醒很多人進行改革的社會參與的熱情,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把近現代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流脈,與所有跟政治生活直接結合的資源和技巧、傳統都激活了。

第二階段:文壇掀起現代派與先鋒派 邁出一隻腳後重回更高起點

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歷這十年充分發展之後,伴隨中國社會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急劇的轉型,到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第二個十年,出現一個相對活躍也是在當時看起來相對混亂的局面。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末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先是一波特別瘋狂的現代派、先鋒派的熱潮在文壇掀起,那時候北京顯得相對沉寂。

有趣的是進入九十年代以後,在上海、南京出現一些先鋒派和現代主義代表性的作家,最典型的就是格非和餘華,一個在九十年代中期,一個在九十年代末,先後移居在北京,並且在北京紮根。與此同時,先鋒探索開始從經歷了三五年的沸騰和熱潮之後,到九十年代隨著餘華和格非到北京定居,出現了向現實主義反流的現象,連格非自己小說創作在出手的時候都變成了現實主義面貌。

“這個內在的機制,實際上是前一個階段先鋒派和現代主義的探索,在一定意義上抱著突破劉心武和陳祖分式的寫作侷限,在技巧層面、作家主體意識的發展蔓延方向上出現調整,調整之後很快反哺,重新回到中國文學以北京文學為代表的中國文學現實主義的主軸和主潮當中。”李林榮如此闡述說。

為此回顧到九十年代中期時,當時文壇評論界都比較關注,而且大多數評論家做了共同面臨,就是現實主義的返潮,其中特別醒悟的是所謂先鋒的撤退。今天看起來先鋒不是撤退,先鋒是先邁出一隻腳,調整方向之後重新回到更高起點的現實主義道路。

第三階段:現實主義失去了實質性的內涵 值得一線青年作家深思

緊接著,李林榮稱,上世紀末以來將近二十年,從底層敘事開始,理論上的提倡、理論上的說法,到最近從政治高層到理論界前沿地帶,到北京,全國文學批評界都在關注現實主義,現實主義又成了熱詞。

“今天我們談的到底什麼是現實主義?我自己冒昧的觀察,我覺得現實主義最近一波的熱潮在空轉,在現實主義名目下進行很多創作和理論探討,實際上失去了改革開放這四十年當中前兩個十年的實質性的內涵。”李林榮坦言道,大家並沒有瞄準現實主義在今天的北京文壇乃至全國文壇、世界文壇上到底應該解決哪些問題。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談到現實主義的時候有一句話說的特別好,就說文學藝術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係,一個是源泉,一個是反映。毛澤東還說,社會生活是美,文學藝術也是美,但是人民要求的不止是社會生活這個美,還要要求後者,也就是文學藝術的美。

在李林榮看來,今天的文學話語怎麼參與,包括文學層面各個角度的人都期待中國現實生活有一個新的階段,在新時代條件下向前發展,怎麼樣參與到這個發展過程當中來。另外現實主義話語和其他話語怎樣對話,是簡單追隨還是展開實質性對話,甚至進行爭辯和補充,這是今天一線的現實主義青年作家所共同關注與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