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駐開山島老兵:“王繼才同志太了不起了,向他致敬!”

【連網】(張晨晨 王浩歌)昨日下午,市革命紀念館“家就是島 島就是國”全國時代楷模王繼才同志先進事蹟展覽,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原連雲港守備師某團的老兵們。這群來自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省和北京、上海等地的老兵,雖年紀不等,但都有個共同之處,基本都在開山島上駐守過。面對58塊展板,128幅圖片資料,以及王繼才的76件(套)遺物,每位老兵都唏噓不已。“當時駐守在開山島上的主要是連雲港守備師某團一營三連的戰友們。直到1985年百萬大裁軍,最後一批守島的幹部戰士下島,把開山島交給了地方民兵哨所,王繼才同志正式接過了這面守島的旗幟。”

據本地負責接洽此次活動的王壽德介紹,今年,連雲港守備師某團迎來了建團70週年,該團文藝宣傳隊建隊60週年。當時60、70、80年代入伍的老兵,如今大多年逾花甲。久歷滄桑的他們,對駐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著深深情誼,對駐守開山島更有濃到化不開的情結。從建團之初的剿匪反霸、防範敵特,到後來的守備訓練、國防施工、軍農生產,再到支農、支漁、支鹽、抗災救災,軍民團結一致,把海防前線建設成一個個堅強的戰鬥堡壘。開山島,就是一個突出的前哨陣地。

“石多水土少,颱風四季擾,飛鳥不做窩,漁民不上島。”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第一批兵員奉命登上這無居民、無淡水、無營房、無碼頭,地圖上找不到,面積只有0.013平方公里的小島,開始了守島建島的艱苦歷程。據當年第一批上島的李廣金同志回憶,當時島上只有石頭、茅草和帳篷。他們趕趁海水退潮後,爭分奪秒地打樁、灌注,修建碼頭。“我們一個連幾十口子住在一個大帳篷裡,艱苦程度可想而知。”

老兵潘洪元也含淚回憶道:“很多人從當兵到復員,幾年沒下過一次島,很多人在風浪潮溼的環境中得了關節炎。大風一刮,海浪喧囂,島上多天吃不上菜,每天只啃鹹菜疙瘩。常常多天看不到報紙,新聞變成了舊聞;家信接連不能送達,家人只能焦慮和期盼……”經過連續作戰,終於在荒島站定了腳跟。後來,一批批新兵上島,開山不止。他們打坑道、建營房,由下而上層層疊疊,築起了黃海前哨的“布達拉宮”。

“開山島真的是海防前哨,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同樣作為第一批登島的老兵袁忠鵬,為筆者講起了一段驚心動魄的“往事”。那是1967年某天,當時臺灣國民黨政權還在妄圖“反攻大陸”。那天,他們接到情報,說有一小撮國民黨匪特,會自“南朝鮮”方面出發,借開山島為跳板,在連雲港登陸。接到這個情報後,全島官兵臨陣以待,做好埋伏,準備給予敵人以突然襲擊,最終匪特登島前發現情況不對,掉頭逃竄。

老兵曹祥柏站在那些新老照片面前,激動不已。“我是1965年10月上島的,在那裡當過發電員、搞過戰備勞動,還參加了宣傳隊,為戰士們編排文藝節目,以解孤島上枯燥的生活。”在他看來,那是一段值得珍視的歷史記憶。他笑著說,那時大家真的是苦中作樂。而聯想到王繼才和妻子用32年時間接替了他們的“崗位”,他和大家一樣,感到由衷地感動和敬佩:“王繼才同志太了不起了!吃常人所不能吃的苦,為祖國的海防作出了傑出貢獻,不愧為時代楷模,我們向他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