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滿傳承的師徒關係

中國是歷史文化悠久的一個國家,在歲月的洗禮中形成了中國人獨有的情懷,今天和大家聊聊和本行業相關的,也是在實際中最接近現狀的一個問題,關於出馬仙之間的師徒關係、師徒傳承。其實寫這篇文章一時不知從何寫起,本人站在各方的角度敘述客觀事實,不敢偏向一方說話,我也是徒弟,我也是一些結緣弟子的師傅,那麼今天就是就事論事罷。

出馬仙這個行當的師傅關係比較模糊,為什麼模糊呢,因為很多人不理解安堂師傅和授業師傅的概念,認為安堂師傅必須授業,實際兩者不是一回事。首先,在過去江湖有四大家:“金、榮、蘭、葛”,其餘的不做過多解釋,單說是金門,跳神,算卦等等都是屬於金門人,所謂行當就有行當的規矩,包括行業秘密和技巧,這樣行走於世才能吃飽飯,試問誰能輕易把吃飯的本事拿出來白送人?

一、安堂師和授業師的區別

拿到本行當來說,很多出馬弟子都吵吵著師傅給立完堂口之後,錢沒少拿,什麼本事也沒教,首先是這樣,正常來講安堂師傅的職責就是幫助你把堂口立好,出馬弟子一般都是因為莫名奇妙的生病和家裡不順,所以才選擇出馬立堂,而安堂師傅把你堂口安排好了,你好病了,傳授你一些簡單的行業規矩和供奉事宜,這就算師傅的任務完成了,安堂師傅沒有義務傳授你更深的東西,當然,如果你們之前約定好了立堂之後師傅教你什麼什麼,你為此付出了相應的金錢或是其他的什麼給師傅,這個師傅卻沒有傳授你什麼本領,這就是這個師傅的良心事了。相反,師傅在出馬之前沒有許諾過傳授你東西,你就不能要求師傅為你做什麼。沒有什麼事是應該的。

迴歸最本質的東西,把一些話拿到檯面上來,出馬弟子為什麼要和師傅學藝,作為剛剛入門的新人,什麼都不懂,大多數人都想在這個行當中出類拔萃,從中取利,但是話說回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就拿相聲行業來說,講究三年學藝,兩年效力,三年學藝也不是天天學,還得照顧師傅的飲食起居,照顧師傅家裡的瑣事;兩年效力,出師以後兩年的酬勞都是給師傅,郭德綱為什麼這麼火啊,這些人家都經歷過,咱們得講理吧。出馬這個行當,別說三年學藝了,有的人恨不得像擠牙膏似的要把師傅的手藝一天都擠出來,更別說給師孃帶孩子了,哈哈。當然,我們不能拿相聲行業的規矩去要求出馬這個行當,但是道理都是相通的,“寧舍一塊地,不捨一塊藝”,這是流傳在各個行當的一句通用話,地春種秋收最多兩茬,打的糧食是有數的,手藝走南闖北能用很多遍,得到的回報是不可計量的,所以說“得藝”是多麼重要啊。

父母賞命,師傅賞飯,如果很多人能理解到這一層,我相信你離得藝就不遠了,無論是哪個行當,師傅給你指點,告訴你經驗和方法,傳授你真本領,無異於賞了徒弟一口飯吃,給弟子謀劃了一個生路,這種感情是無法回報的,一旦師傅傳授手藝,那麼師傅就得變成師父,要像父母一樣孝順。現在社會浮躁了,空手套白狼的人太多,很多人也不理解為什麼學藝這麼多規矩,這也造成了很多手藝老藝人寧可帶進棺材裡也不使技藝流傳的原因。

二、師徒緣分的形成

師徒緣分的形成是首先是一個對心投緣,其次是長久的相處,良好的人格互相影響,過去有這麼一句話,“師傅訪徒弟三年,徒弟訪師傅三年”,師傅訪徒弟三年是看徒弟是否具備學藝的條件和良好的品德,徒弟訪師傅三年是觀察師傅是否有真本事。現如今出馬這個行當實際最講的緣分,首先,這個投緣師傅的判斷標準就是,師傅能準確的查出你仙緣的出處,並且經過驗證準確無誤,第二點就是你覺得對這個師傅有莫名的親切和信任感,覺得他說話有說服力,符合這兩點就是投緣師傅。

師徒的傳承不僅僅是手藝的傳承,更重要的是人格和處世為人態度的影響。有的出馬弟子說和師傅相處不好,總總事讓自己不舒服,我想,這是一種被動的師徒關係,真正的師徒是主動互相接受的,英雄惜英雄,師傅覺得徒弟是這塊料,徒弟覺得師傅是真可以和師傅學習本事。本人的姨夫是在鐵路工作,我姨夫的一個徒弟和我關係非常好,這個小哥和我說,其實和我姨夫沒學什麼業務上的事,為什麼叫我姨夫師傅,是因為他覺得我姨夫的那種為人處世沒有毛病,這個人格影響他了,這種師徒關係也可貴。有的出馬弟子因為師傅的恐嚇,不得不認可師傅,不年不節也提點徒弟孝敬,這樣的人就是指著欺負徒弟活著,這樣的人不配稱為師傅兩個字,更別提師父了,對於這樣的出馬弟子的遭遇只能表示同情,這就是被動的師徒關係,相處起來也不會快樂,你花錢還學不到本事,建議有這樣遭遇的,該捨棄就捨棄吧,這緣分不對。

無論是師徒還是處朋友,這就是人心換自心,四兩撥千金的事,很多人瞻前顧後,不敢邁出第一步,投師學藝不想舍只想得,實際這是小聰明,很現實的一句話,錢或者物質代表不了一切,但是能衡量人心,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杆秤,真正的師傅不會指著欺負徒弟活著,這個東西就是良心賬,另外,這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免費的,一定是最貴的。

薩滿傳承的師徒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