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驻置长沙县的地方军政机构

元代驻置长沙县的地方军政机构

元代驻置长沙县的地方军政机构

元代驻置长沙县的地方军政机构

元代驻置长沙县的地方军政机构

元代驻置长沙县的地方军政机构

元代驻置长沙县的地方军政机构

元代驻置长沙县的地方军政机构

元代驻置长沙县的地方军政机构

元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在地方建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起初大多为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灭南宋后开始演变为地方固定的行政建置。宋景炎元年,即元至元十三年(1276),阿里海牙占领潭州,随即“分遣官属,招徕末附者”。宋荆湖南路衡、永、全、道、桂阳、宝庆、武冈各州军监守臣见首府陷落,大势已去,“皆率其民来迎”,湖南迅即平定。次年,元王朝为用兵岭南和稳定湖南局面,将荆湖行省治所迁来潭州,作为军政中枢。是年,平定宋广南西路,荆湖行省改为湖广行省,辖境包括了宋代的荆湖南北二路和广南西路,为今湖南、湖北、广西、贵州四省之地。作为“湖、岭要剧”的潭州,在元朝平定湖湘、征服岭南的战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元朝所建立的湖广行省当时又称为“潭州行省”、“湖南行省”。长沙县成为荆湖行省或湖广行省的驻置之地。

元军平定湖南那一年,即将原有各州一律改为路,设置总管府。宋祥兴元年即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荆湖南路为湖南道,设宣慰使司,下辖潭州、衡州、永州、郴州、道州、全州、宝庆、武冈八路和茶陵、常宁二直隶州。当时,由于湖广行省尚设治于长沙,又因退入湘中、湘南山林溪峒的宋朝军民仍在进行抵抗,元王朝乃将湖南道治所设于衡州,以利就近弹压。元至元十八年(1281),湖广行省治所移鄂州,湖南道即迁治长沙县辖境内,直到元朝末年。

元朝的道之下,设路一级行政区。湖南道下的潭州路行政辖区与宋朝一样,有长沙、善化、宁乡、安化、衡山五县和浏阳、醴陵、湘潭、湘乡、攸、湘阴、益阳等七州,共12个州县。在天历二年(1329)三月,潭州路又改名为天临路。潭州(或天临)路的治所,亦驻置城长沙县辖境之内。

潭州路的改名,是元朝的文宗皇帝图帖睦尔开金口所致,并与他在潭州的一段辛凉愁苦的生活有关,也曲折地映现出元后期皇族内讧、宫廷剧变的一幕。图帖睦尔为元武宗次子,元延祐七年(1320),因权臣倾轧被放逐到遥远荒凉的海南岛达三年之久。期间朝中政变迭起,皇帝如同走马灯似的一连换了几个。至治三年(1323),泰定帝即位,召在海南之琼州(今海口)的图帖睦尔回京。图帖睦尔有幸被召,遂涉风涛,越五岭北上。不料行至潭州,又有旨命他暂停不进,于是在长沙滞居数月,郁郁而不得志。回到京师,又先后被送往建康、江陵。泰定五年 (1328),泰定帝死,权臣燕铁木儿发动政变,饱经流离之苦的图帖睦尔因此而登上帝位,是为元文宗。文宗即位后,似乎为洗刷他10年来屡被放逐的耻辱,下诏将他徙居过的地方全部改为吉祥的名字。于是,建康、江陵、琼州分别改为集庆、中兴、乾宁,潭州则改为天临。天临即天子临幸之意,这在当时是一种莫大的恩宠。

作为元朝湖南道的中枢之地,长沙仍然是首当其要的军事重镇。元代的军事机构,中央设枢密院,总揽全国军务;地方设行枢密院,统率各地各镇戍军;各道设都元帅府,以宣慰使兼领军旅;路设万户府,其下为干户所,军事长官分别为万户和干户。因此,元朝时,长沙县辖境内不但有湖广行省、湖南道、潭州(或天临)路的治所驻置,还是当时湖南最高军事机构的所在地,是所辖各路州万户府的指挥中心。

元朝镇戍湖南的军队,主要为汉军和南军,但首府长沙则有其精锐之师蒙古军驻守。据《元史・兵志》记载,至元十七年 (1280),“以扬州行省四万户蒙古军更戍潭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诏潭州蒙古军依扬州例,留一千人,余悉放还诸奥鲁”,即撤回后方“老营”。《元史・成宗本纪》亦载:元贞元年 (1295),枢密院奏湖广行省“疆界阔远,缺乏戍军”,请增兵力。次年,成宗即命“徙江浙行省拔都军万人戍潭州,潭州以南军移戍郴州”。拔都军即为蒙古军精选勇武敢死之士组成的部队。潭州军事之要,于此可见。

元王朝征服湖南之初,曾实行野蛮的屠杀政策和落后的奴役制度,烧杀掳抢,掠民为奴。当时,长沙有不少官署民舍被毁,连岳麓山下的书院也付之一炬,军民被杀戳或掠为家奴。阿里海牙一人就在荆湖地区,“以降民三千八百户没入为家奴,自置吏治之,岁责其租赋,有司莫敢言”,从而使包括长沙在内的湖湘地区遭到很大的破坏。但也有一些官员,包括部分“雅好儒术”、受汉文化影响较多的蒙古贵族,深明大义,能够出而制止,又使湖南遭受的破坏有所减轻。其制止元兵屠城杀降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元军攻破潭州时,一些将领掳掠。当时,荆湖行省参知政事崔斌和行省郎中和尚坚决反对,并仗义直言,出而制止。崔斌向他们“喻以兴师本意”,和尚也劝诫说:“拒我师者宋将耳,其民何罪?既受其降,即是吾民,杀之何忍?”有的将领则争辩道:“编民当如公说,敌兵必诛之。”崔斌又说,他们也是效忠其主,我们应当予以族扬抚慰,“以劝未附者”,何况杀降还是很不吉祥的事呢!最后,由于两人的力劝,也由于统帅阿里海牙为宁乡人欧道力阻所动,各将领终于放弃了屠城的打算,潭州得以避免了一场大屠杀,“一城之人赖以全活”。后来元世祖忽必烈还特为下诏嘉勉,并升任崔斌为行省左丞,其位仅在阿里海牙之下。长沙百姓也甚为感激,曾在城内建生词一座,以表怀念。元军占领潭州后,所辖安化、湘乡、衡山一带人民“所在蜂起”抗元。崔斌驻南岳,湖南宣慰使奥鲁赤驻长沙,督兵镇压。当时,其行省同僚主张杀降,但崔斌、奥鲁赤俩人力排众议,仅诛为首者数人,其余全部放归。

元朝在湖南的统治确立之后,一些地方官又能注意吏治,与民休息,安定社会。至元三十年(1293),元朝出征交趾,特命“发湖湘富民万家,屯田广西”。时任湖广行省平章政事的哈刺哈孙深为忧虑,乃秘密遣使入奏,说:“往年远征无功,疮痍未复,今又徙民瘴乡,必将怨叛。”随后,行省属吏呈上有关卷册,请他签署,他默不作答,属吏再请,他则以“姑缓之”回复。不久,元世祖采纳了他的主张,湖湘富民得以幸免离乡背井,“民皆感悦”。湖南宣慰使张国纪为搜括军费,按唐宋末年之制创征夏税,百姓不堪负担。哈刺哈孙闻后,愤然斥之曰:“亡国败政,失宽大之意,圣朝其可行邪?”行省右丞秃忽鲁也上奏朝廷,“屡请罢之”,从而废止了一桩剥民苛政。

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的湖南宣慰使立智理威,驻长治湘期间力除弊政。他常深入民间,“问民所不便凡十数事,上于朝”,使“民力少苏”。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的宣慰副使阿荣,关心民间疾苦,时湖南各路发生饥荒,他“分其廪禄,为粥以食,饿者仍发粟赈之,所活甚众”。各路、州县的官吏也不乏循良,如潭州学正刘必大修复岳麓书院,长沙知县许熙载开办义学,使元代长沙教育得以复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