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人刻薄但能慧眼识珠,若没有他,唐宋八大家将缺少五人!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为人率直,放荡不羁,甚至到了尖酸刻薄的地步。宋仁宗曾惋惜道:“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他的老师晏殊也说:“吾重修文章,不重他为人。”足见欧阳修为人的失败。但是在发现人才方面,欧阳修堪称千古伯乐。他敬重有真才实学的年轻后生,并极力推荐提携。《宋史》记载:“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

他为人刻薄但能慧眼识珠,若没有他,唐宋八大家将缺少五人!

欧阳修

嘉祐元年(1056年),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屌丝家族苏洵父子三人,带着成都知府张安道的推荐信,从四川来到汴京,拜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虽和张安道因政见不同交怨甚深,但并没有怠慢三苏。当他看到苏洵父子所著书时,大喜道:“后来文章当在此。”后来,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参加科举,成为同科进士及第。当时的文坛泰斗欧阳修以“国士”之礼相待年轻的二苏。他还将苏洵所著政论《权书》、《衡论》、《十八策》等推荐给朝廷,士大夫竟相传诵,仿效苏文。三苏从此名动京师。

他为人刻薄但能慧眼识珠,若没有他,唐宋八大家将缺少五人!

苏洵

王安石很有傲气,从不主动去结识欧阳修。直到至和初年(1054年),欧阳修和王安石同在京城为官,两人这才相识。欧阳修相当敬重王安石的才气,赠诗曰“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把王安石比作李白和韩愈。然而王安石仍然认为欧阳修并非知己,回诗曰:“它日倘能窥孟子,此身安敢望韩公”。王安石以孟子自期,但欧阳修对他的狂妄仍然毫不介意,还是大力推荐。欧阳修担任参知政事时,向皇帝“荐可以为相者三人,同一札子吕司空晦叔、司马温公(司马光)、与荆公(王安石)也”。后来,这三人果真都先后担任宰相。

他为人刻薄但能慧眼识珠,若没有他,唐宋八大家将缺少五人!

王安石

庆历元年(1041年),当时还一文不名的曾巩,冒昧地给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并献上《时务策》。欧阳修读后,对曾巩的才情十分赏识。不过,曾巩当时还只是一个穷秀才,屡试不第。为此,欧阳修特意撰写《送曾巩秀才序》,为其扬名,同时也是鞭策鼓励。后来,欧阳修又收曾巩为弟子,悉心培养教导。曾巩后来终于高中进士,终成一代文学巨匠。

他为人刻薄但能慧眼识珠,若没有他,唐宋八大家将缺少五人!

曾巩

在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的那一年,人才出现了井喷。录取的380多名进士中,除了苏轼、苏澈、曾巩外,还有张载、程颢、吕大钧等后来的旷世大儒。这位伯乐还从不以相貌、等级取人,《曲洧旧闻》记载他任河北都转运使时,曾专程去陋巷拜访一位农民“刘羲叟”,随后将他荐于朝廷,任著作佐郎。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这简直不可思议。可以说,欧阳修虽然为人较为刻薄,但非常善于发现、挖掘人才,若非他慧眼识珠,唐宋散文八大家恐怕将缺少五人。

参考文献:

《宋史》、《宋人轶事汇编》、《曲洧旧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