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35丨落實“四個中心” 把握都與城關係

北京2035丨落實“四個中心” 把握都與城關係

導 讀:北京新總規明確了“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和“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發展目標,提出了圍繞優化提升“都”的功能來佈局推進“城”的發展。本期,規劃國土小編來為大家詳解未來北京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

【戰略定位】

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須堅持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履行為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工作服務,為國家國際交往服務,為科技和教育發展服務,為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服務的基本職責。

北京2035丨落實“四個中心” 把握都與城關係

推動北京發展,最重要的是牢牢把握好“都”與“城”的關係,緊緊圍繞實現“都”的功能來謀劃“城”的發展,以“城”的更高水平發展服務保障“都”的功能。就是要落實城市戰略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著力提升首都功能,有效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到服務保障能力同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人口資源環境同城市戰略定位相協調,城市佈局同城市戰略定位相一致。

政治中心建設,要為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提供優質服務,全力維護首都政治安全,保障國家政務活動安全、高效、有序運行。嚴格規劃高度管控,治理安全隱患,以更大範圍的空間佈局支撐國家政務活動。

文化中心建設,要充分利用北京文脈底蘊深厚和文化資源集聚的優勢,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為根基,以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為抓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和文化創新產業引領區建設,建設成為彰顯文化自信與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北京2035丨落實“四個中心” 把握都與城關係

文化中心空間佈局保障示意圖

北京2035丨落實“四個中心” 把握都與城關係

科技創新中心空間佈局保障示意圖

國際交往中心建設,著力優化9類國際交往功能的空間佈局,加強國際交往重要設施和能力建設,健全重大國事活動服務保障長效機制,服務國家開放大局,努力打造國際交往活躍、國際化服務完善、國際影響力凸顯的重大國際活動聚集之都。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要充分發揮豐富的科技資源優勢,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領域搶佔全球科技制高點。重點聚焦中關村科學城,突破懷柔科學城,搞活未來科學城,建設好創新型產業集群和中國製造2025創新引領示範區,形成“三城一區”為重點,輻射帶動多園優化發展的科技創新中心空間格局,構築北京發展新高地,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

北京2035丨落實“四個中心” 把握都與城關係

【發展目標】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北京2035丨落實“四個中心” 把握都與城關係

與邁向“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相適應,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是北京堅持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落實“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履行“四個服務”基本職責的有力支撐,是全市人民的共同願望。立足北京實際,突出中國特色,按照國際一流標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北京建設成為在政治、科技、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具有廣泛和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城市,建設成為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家園。充分發揮首都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2020年發展目標: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取得重大進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顯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緩解,首都功能明顯增強,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新局面。

——中央政務、國際交往環境及配套服務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全國文化中心地位進一步增強,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顯著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升。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綠色低碳水平進一步提升。

2035年發展目標:初步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優化,城市綜合競爭力進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構架基本形成。

——成為擁有優質政務保障能力和國際交往環境的大國首都。

——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中堅力量和引領世界創新的新引擎。

——成為彰顯文化自信與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成為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和諧宜居城市。

——成為天藍、水清、森林環繞的生態城市。

2050年發展目標: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範,建成以首都為核心、生態環境良好、經濟文化發達、社會和諧穩定的世界級城市群。

——成為具有廣泛和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全球中心城市。

——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高地。

——成為弘揚中華文明和引領時代潮流的世界文脈標誌。

——成為富裕文明、安定和諧、充滿活力的美麗家園。

——全面實現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評價指標體系

規劃堅持國際一流標準,結合北京實際情況,借鑑國內外超大城市發展經驗,統籌各類規劃目標和指標,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方面建立了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評價指標體系,共42項指標,以此對城市發展目標進行評估。

創新發展方面,著力轉變發展方式,更加重視基礎研究投入,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2020年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由現狀19.6萬元/人提高到約23萬元/人。

協調發展方面,更加重視城市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加強城市規模的控制、就業與居住的匹配、經濟增長與居民收入的協調。到2020年平原地區開發強度由現狀的46%降低至45%,全市城鄉職住用地比例由現狀1:1.3調整為1:1.5以上。

綠色發展方面,更加重視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增加綠色空間,促進城市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202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的水耗、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分別降低15%、17%和20.5%。2020年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現狀16平方米提高到16.5平方米。

開放發展方面,不斷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積極培育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努力打造國際交往活躍、國際化服務完善、國際影響力凸顯的重大國際活動聚集之都。2020年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來京創新創業人數由現狀的759人增加至1300人。

共享發展方面,更加關注增進人民福祉,提出涵蓋公共服務、綠色交通、水資源、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指標。例如,積極應對老齡化問題,提出建成醫養結合、服務均等的養老服務體系,到2020年千人養老機構床位數由現狀5.7張提高到7張,2035年提高到9.5張;更加重視推進全民健身,2020年人均公共體育用地面積由現狀0.63平方米提高到0.65平方米,2035年提高到0.7平方米。

專家點評

石楠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北京作為國家的首都,而且是一個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國的首都,面臨全面實現小康,要降速、要提質,同時也是一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首都,是要承擔著更多的國際義務的首都,我們在規劃上需要一個總體部署,明確北京在全國承擔什麼樣的責任。這次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抓住了最核心的這個點,就是北京要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林堅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主任):

對於一個城市非常重要的是城市本身的發展如何跟它的功能定位相適應。這版城市總體規劃,第一個特點是突出“四個意識”,強調“四個中心”,落實“四個服務”,這是首都所賦予它的;第二,未來城市發展目標就是要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要體現大國首都、國際一流、宜居城市、和諧首善之區。從我的理解來看,作為大國首都,要講政治擔當、國際交往功能、文化名城特色;作為國際一流城市,要講全球競爭力、全球影響力、全球創新力;作為一個宜居城市,要講韌性、講安全、講綠色;作為一個和諧之都,必須要講秩序、講合作、講治理。北京這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圍繞著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葉裕民 (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

北京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也是最卓越的國際化大都市之一,它和其他的國際化大都市相比有很多共性的特點,但也有很多個性的特點。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必須以強化首都“四個中心”的功能為核心任務,提高“四個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建構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北京作為中國首都這種獨特的功能,具有唯一性。因此引出一下三個特點:

第一,北京是一個世界上發展中大國的首都,對全國的各種生產要素和社會要素具有無比的大的吸引力和聚合力,所以也面對著規模難以控制,以及與之相應的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環境汙染等一系列的問題,這是必須面對的治理難題。

第二,北京又是引領全國轉型發展的大國首都,全國人民、特別是北京市居民也都對北京市的發展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非常努力地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樣一個“牛鼻子”,去從多個角度探索系統解決“大城市病”的一些綜合性的路徑,努力使北京的城市建設更加能夠展示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國首都的新形象。

第三,首都最需要處理的一個特殊的問題,就是“都”和“城”的關係。首都的治理首先需要聽從黨中央的指揮,要為黨去站好崗、放好哨,因為要緊緊圍繞“都”的功能加強“城”的建設,那麼同時“城”的水平的提高也可以更好地去保護和落實、提升四個中心的首都功能。

王凱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北京的規劃,與其他地方的規劃最大的不同,就是因為它是首都規劃,所以北京市有兩個概念在裡面,一個是首都、一個是特大城市,這兩個疊加在一起,必然是多元複雜的,在解決它的問題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這兩個層次的不同。北京的首要任務是保證首都功能的高品質、安全、有效的一個發揮,在保證這個前提之下,才能說到北京整體功能的整體提升和發展。所以要保證首都功能的話,一定要在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上、非首都功能的空間組織、交通基礎設施的佈局上下功夫,才能讓一都一城的辯證關係得到良性的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