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心理學》:好久不見,你,還好嗎?

跨年夜,一久未相見的朋友醉酒打來電話倒苦水,傾訴自己工作上的各種不順,情感上的受挫,囉囉嗦嗦說了半個小時,酒勁上頭,電話也沒掛就在吧檯上睡了過去,後來我和痘王(同事兼同學)匆匆趕到,載他回去,路上朋友酒醒又是一通胡言醉語,具體內容不表,總體歸述,他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誤踩了人際交往中的雷區。

事後他雖然也有所察覺,但礙於面薄性格內斂,沒能及時作出補救,久而久之,小事積多就造成了他現在的各種不順。

《人際交往心理學》:好久不見,你,還好嗎?

仔細表述,他犯下的錯誤之一,便是沒能正確地認識社交的空間距離。

人類是一種社會群體性的動物,自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那刻起,就已經處在各種複雜的社會關係網絡。在不同的關係中,我們和他人保持著不同的社交距離。

社交距離一般而言有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兩種。空間距離很好理解,意如其表,在一定的程度上,空間距離也能反映出兩個人,甚至是多個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以及彼此的關係如何。

心理距離則要複雜一些,分為四種,代表了不同關係之間的安全距離。

1、親密距離:以身體為中心覆蓋了大約45釐米範圍內的實際身體接觸範圍。通常這一距離涵蓋了你的親密朋友、愛人或者是與你感情比較深厚的人。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一般都不體長身體上的親密接觸,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人們會在親密距離範圍內低聲傳達某些較為隱秘的信息。所以非上述範圍涵蓋內的人,儘量避免侵入他人的親密距離。

《人際交往心理學》:好久不見,你,還好嗎?

2、私人距離:覆蓋了45-120釐米的範圍。這是在進行非正式的個人交談時最經常保持的距離。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出這個空間,如果拿捏不準與對方的關係是否熟稔,最合適的距離就是保持在大約一臂遠的距離,也就是兩人剛好能放鬆地垂下第二節手臂握手的距離。

《人際交往心理學》:好久不見,你,還好嗎?

3、社交距離:覆蓋120-370釐米的範圍。在商業或者非個人化的交流互動中,人們一般多采用這種距離交談,就像隔了一張辦公桌那樣。這時社交的雙方已經沒有直接的身體接觸,說話時,需要適當地提高聲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觸。如果談話者得不到對方目光的支持,他(她)就會不由自主地有被忽視、被拒絕的感受。目光接觸在這一距離範圍內,就成了交談中不可或缺的感情交流形式。

《人際交往心理學》:好久不見,你,還好嗎?

4、公共距離:覆蓋了370釐米以外的距離。這是一個幾乎可以容納一切人活動的“開放”空間,人們完全可以對處於空間內的其他人“視而不見”,不予交往。因此,這個空間距離內的交往,絕大多數都是公共類演講等類的活動,當演講者試圖與其中的某一位聽眾談話時,他必須走下講臺或是藉助擴音器械,才能實現有效的溝通。

《人際交往心理學》:好久不見,你,還好嗎?

大部分時候我們都可以通過空間距離判斷人們的關係,不過有時候人們也會調整個人空間以便對環境進行支配,然而很多時候,當我們進入到他人能接受的距離範圍內時,他人往往會感覺不舒服,會想躲避,因為這個時候,他們會認為這是對他們個人空間的侵犯。

就好比我們在乘坐電梯時,如果只有我們自己,我們多數會選擇站在中間的位置,當然也有人喜歡站在邊角等,但是如果又進來一個人,我們會往角落移走,人越來越多,我們就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位置,而且眼睛會不由自主地往上看,或是往電梯樓層顯示屏上看。其實,這就是因為我們的私人空間遭到侵犯,而我們又暫時無法逃離,所以只能通過眼睛來避閃與他人有更多的接觸。

因此,在工作或是生活中,我們瞭解了交往中人們所需要的自我空間及適當的交往距離,就能有意識地選擇與人交往的最佳距離,而且通過空間距離透露出來的信息,我們還能瞭解一個人的實際社會地位、性格以及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更好地進行人際間的交往。

再說這位朋友在情感上的受挫,歸根結底也是因為他和他的女同事,都缺乏人際交往中的界限認識。

《人際交往心理學》:好久不見,你,還好嗎?

朋友的工作能力在我們一眾內還是比較突出的,工作的第二年就自付首款購了車,從大學時代就開始的愛情長跑也終要開花結果,也稱得上事業愛情雙豐收。

但是在他公司,有一亦師姐亦前輩的女同事,與他租住的地方不遠,見他購了車,就請求能每天搭乘他的車上下班,她則每天會請朋友喝咖啡,吃飯等作為回報,並持續了約一個月。

朋友的同事見他們每天一同上下班,便有了一些議論,特別是在朋友的女朋友去他公司幫他慶生偶遇之後,流言蜚語便止不住地溢了出來。然後就有了跨年夜孤身一人酒吧買醉的事情。

如上所言,朋友如果在一開始就清楚地認識到界限意識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就不會任由事態發展到如今瀕臨失控的局面。

要知道,誰值得你去天天接送、誰能堂而皇之地坐在副駕駛專座以及可以給誰擰瓶蓋等,這些問題都是生活中不容錯亂的大事。

不經由你的同意就把你的變成我的人,自然也就不會輕易地把我的與你分享。

人與人相處要有界限意識,對於侵犯自己邊界的事,一開始就應該堅定地拒絕,當斷即斷,只要超出了界限就不要再勉為其難,學會拒絕才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手段。

《人際交往心理學》:好久不見,你,還好嗎?

界限一事說簡單也簡單,大致來講就三句話: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

自己的事,一定要自己動手做,千萬別假手他人;

別人的事,千萬不要強加干涉,要學著尊重和接受;

老天的事,你註定是改變不了,只能選擇順從與配合。

所以,不管是多麼要好的朋友,即便是親密如家人,也要有一定的界限認識,相互尊重彼此的個人空間,做好自己的事,尊重別人的事,配合老天的事,這樣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交往。

最後奉上一些鍛鍊自我人際交往能力的方法及法則

放寬心態、放開膽子。很大程度上的一部分人,不是處理不好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而是受自己心態的影響,自我否定意識先入為主,導致自己總是在原地躊躇,然後慢慢地就變得越來越沒自信,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敢與他人打交道。所以,請一定要放開膽子,大膽地去嘗試接觸,就算是被別人拒絕也無妨,權當是一次歷練,沒什麼大不了的。

《人際交往心理學》:好久不見,你,還好嗎?

要在任何時候都給別人保留臉面,除非對方嚴重損害了你的利益,或是言辭中帶有輕蔑的辱罵詞彙,否則千萬不要讓任何人感到難堪,不要貶低別人,也不要誇大別人的錯誤。正常的交往中,意見不合很正常,如果一言不合就互相辱罵,那隻會給自己徒增一位互相看不順眼的敵人罷了,長此以往,人際關係就會變得岌岌可危,所以能諒解的地方一定要諒解,即能表現出自己的大度,也能給旁人留下好的印象。

要允許別人偶爾的自我感覺良好與發怒。沒有誰比誰更聰明,當別人在你面前展現自己的“輝煌成就”或是瘋狂抱怨、發怒時,即便你非常不耐煩,也請不要打斷或忽視不理,你只需側耳表示出聆聽並偶爾作出回應之聲就好,哪怕你根本一個字都沒聽進去。你要明白,他人的炫耀抑或是怒火只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罷了,你要給予對方足夠的同情和關注,畢竟,他們需要這些。

禮尚往來,禮輕情意重。來而不往非禮也,禮尚往來恐怕是人際交往中最不可迴避的事情了,很多人以為禮送的越多越重,就能交到知心的好朋友,殊不知禮儀過度,原本是作為表情達意的說短就變成了不堪忍受的負擔。所以,送禮要適度,無關輕重,情意到了即可。

沉默是最好的回應。不管是在閒聊中,還是其它的場合裡,永遠不要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如果你找不到他人的什麼好話,保持沉默永遠不會出錯。當別人在論述自己的觀點時,即使你明知道他的觀點是錯誤的,也請不要打斷對方當即提出,可以在事後找一個合適的機會私下討論,若是對方請你來表述對他觀點的看法,在避免爭論的前提下,沉默是最佳的選擇。

《人際交往心理學》:好久不見,你,還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