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就请接纳他原本来的样子

昨天一下午我都在带着孩子给朋友帮忙,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接近晚上十点了。

这个点我开始焦虑,因为晚睡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让我这个极度重视孩子睡眠的妈妈开始躁狂,我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催促,不断地吆喝,不断的威胁——你们要是再不睡,就要把你们暴打一顿,还要把你们推出门去让你们露宿街头,看你们能不能按时睡觉!

儿子本来很高兴的,听到我的话后,他就呆呆的坐在床头若有所思,眼圈红红的,这是要哭的节奏吗?

我一下有所觉醒,主要是最近我看了一本名叫《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的书,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帮助家长处理和孩子在遇到问题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来平和、耐心、温柔的化解亲子矛盾,重塑亲密关系的。

既然看了书,那就现学现用吧。

我坐到孩子的身边,柔和下来问他:怎么了,为什么不高兴?

儿子说:妈妈,你这样对我说话让我的心“很疼”,你让我很难过,很受伤害!

我马上知道自己错了,我向儿子保证:妈妈以后绝不不说伤害你的话,但你也要遵守规则,按时睡觉行吗?

儿子痛快答应,我们又是亲密的母子了,欧耶!

这件事非常小,但却蕴含了育儿的几大原则,我试着用《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这本书里的几大理念来为自己梳理教育思路,目的就是想让我们的亲子关系越来越和谐,孩子越来越优秀,我在育儿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越来越省劲。

爱孩子,就请接纳他原本来的样子

(一) 爱的原则

“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的事,但是教育孩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是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我也深以为然,但到我自己身上怎么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违和感呢?

我希望孩子早睡,是为了不要违背成长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孩子在九点以后,且处于熟睡状态之中的孩子是生长状态的,早睡的孩子长的高,精神状态好,也有利于智力水平的发展。我要求孩子早睡是为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想的,是为了孩子们好,为什么孩子们不听话,磨蹭,对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

《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中说,爱孩子首先要接纳孩子,爱孩子本来的样子,无论他怎样家长都要接受;其次,看见孩子真正的需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提要求是为了“爱”,有了爱的孩子才能建构起高的自尊感和自己价值感。

爱孩子,就请接纳他原本来的样子

在这件事情上我有点情绪化了,为了让孩子早睡,我采取的方法不对,我不能用威胁、恐吓的方式让孩子乖乖就寝,这样的方式只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没有益处只有害处。

书里有一段话特别好:一个孩子如果获得了足够的爱,他的生命状态会更饱满,内在更自由,更平和、更愉悦,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自我的生命建构上,通过内在的平和与喜乐获得自我感觉。相反,一个被忽视的、缺爱的孩子,他会去讨好别人,会刻意的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会到处讨爱,要爱。

我很庆幸我的孩子在遇到不公平的时候敢于说出自己的难过和愤怒,及时的点醒我,让我有时间去修正行为和语言上的错误,让我们同时都能调整自己的状态。

(二) 自由和规则

我从来没有限制孩子的自由,但是这件事情的本质是孩子没有遵守按时睡觉的规则,也或许是按时睡觉的规则没有制定好,我和丈夫没有带头遵守,所以孩子才没有底线意识。

爱孩子,就请接纳他原本来的样子

想让孩子自由的探索未知的世界,感受游戏的快乐,生活的美好,必须给孩子设置边界,这个边界就是安全感的范围,超过边界就心惊胆战、魂不守舍,毫无安全感。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们会自动为自己设置边界,他们内心有一种天然的防护系统,并遵守自己内心的边界。

小巫在她的《爱与自由》一本书中就举过这样的例子:为一群孩子划定一个界限让孩子们玩耍,孩子们就真的很快乐的玩在了一起,再后来把孩子们玩耍的界限扩大,孩子们可以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孩子们玩耍的更加快乐;再再后来,继续把孩子们的活动空间无限扩大,可以到更远的地方玩,这时候的孩子们玩耍的活动反而更加狭小,这说明没有边界感会让孩子们没有安全感,他们更加愿意待在有安全感的区域玩耍。

在这件事情没有上升到威胁人身安全的地步,孩子有点忘乎所以,忘掉了必须遵守的规则。

另外,家长是孩子的复印机,爸爸还在葛优躺看手机,孩子们凭什么就要早早的去睡呢?

对他们的这种行为我很无语,我连老公都影响不了,孩子们凭什么听我的?且让我暗自垂泪一会。

《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中,特别强调了规则和自由的重要性:自由是孩子可以不断试错,不断探索、不断体验,通过自己所有的感觉和触觉去认识和探索这个世界,只有通过身体上的、意志上的、精神上的自由才能给孩子带来尊严和价值,才能让孩子获得内在上的自律;规则,不是让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规则孩子的内在就不会有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安全的。

(三) 和孩子的情绪相处,并学会为情绪命名

《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中,作者这样写道,一个孩子因为外在的事件产生了情绪,这是很正常的,父母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情绪就是给了孩子和自己联结的机会,孩子会通过和自己的那份力量的联结去体验和穿越情绪,从而建立新的认知。

爱孩子,就请接纳他原本来的样子

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孩子坏情绪来了,作为家长,我们所能的就是坦然接受孩子的坏情绪,好好的和孩子的坏情绪相处,帮助他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到解决的策略,如果实在没有解决的办法,那就好好的和坏情绪相处,毕竟坏情绪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学会安慰自己,解脱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不仅是对孩子,也是每位成年人需要学习的技能。

我们是长成了成年人,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者情绪不佳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选择逃避,隐藏、压抑自己的感受,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家长在心理上还没有没有成长起来,怎么来指导自己的孩子?

我很庆幸我的孩子有这种表达的能力,他说他的“心很疼”,很难过,很受伤,这些话明明白白的为自己的情绪命名,让我知道他的感受,让我了解他难受的“程度”,这些情绪的释放和流淌让我知道反思自己的作为,同时也让孩子和我有了正确的沟通,让我们两个人都能通过这件事获得内心的成长。

要获得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就需要运用《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中的几个原则:1、孩子的成长需要无条件的“爱”2、教育需要规则和自由3、要让孩子的内在世界建立联结4、要和孩子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5、要与孩子的情绪相处6、家庭造就孩子的一生。

正如《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最后所言,我们曾是孩子,孩子也终将成为我们,愿我们共同扶持,共同前进,且行且珍惜!

本书作者张娟老师是儿童教育专家,家庭教育指导师、萨提亚家庭治疗师、北京布布园创办人、总园长,常年从事家庭和儿童的咨询和指导工作,她的书总能让人获得能量和前进的动力。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买来看看,我认真、热切的推荐这本书,真的很实用,很精彩,会为更多的家长带来全新的教育视角和感受,也会获益很多哦!

爱孩子,就请接纳他原本来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