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就請接納他原本來的樣子

昨天一下午我都在帶著孩子給朋友幫忙,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接近晚上十點了。

這個點我開始焦慮,因為晚睡對孩子的影響很大,讓我這個極度重視孩子睡眠的媽媽開始躁狂,我所能做的就是不斷的催促,不斷地吆喝,不斷的威脅——你們要是再不睡,就要把你們暴打一頓,還要把你們推出門去讓你們露宿街頭,看你們能不能按時睡覺!

兒子本來很高興的,聽到我的話後,他就呆呆的坐在床頭若有所思,眼圈紅紅的,這是要哭的節奏嗎?

我一下有所覺醒,主要是最近我看了一本名叫《在生命深處與孩子相遇》的書,書的主要內容就是幫助家長處理和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採用什麼樣的方式、用什麼樣的教育理念來平和、耐心、溫柔的化解親子矛盾,重塑親密關係的。

既然看了書,那就現學現用吧。

我坐到孩子的身邊,柔和下來問他:怎麼了,為什麼不高興?

兒子說:媽媽,你這樣對我說話讓我的心“很疼”,你讓我很難過,很受傷害!

我馬上知道自己錯了,我向兒子保證:媽媽以後絕不不說傷害你的話,但你也要遵守規則,按時睡覺行嗎?

兒子痛快答應,我們又是親密的母子了,歐耶!

這件事非常小,但卻蘊含了育兒的幾大原則,我試著用《在生命深處與孩子相遇》這本書裡的幾大理念來為自己梳理教育思路,目的就是想讓我們的親子關係越來越和諧,孩子越來越優秀,我在育兒的道路上越走越順暢,越來越省勁。

愛孩子,就請接納他原本來的樣子

(一) 愛的原則

“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的事,但是教育孩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這是高爾基說過的一句話,我也深以為然,但到我自己身上怎麼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違和感呢?

我希望孩子早睡,是為了不要違背成長的規律,這個規律是:孩子在九點以後,且處於熟睡狀態之中的孩子是生長狀態的,早睡的孩子長的高,精神狀態好,也有利於智力水平的發展。我要求孩子早睡是為了他們的身心健康而想的,是為了孩子們好,為什麼孩子們不聽話,磨蹭,對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呢?

《在生命深處與孩子相遇》中說,愛孩子首先要接納孩子,愛孩子本來的樣子,無論他怎樣家長都要接受;其次,看見孩子真正的需要,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他提要求是為了“愛”,有了愛的孩子才能建構起高的自尊感和自己價值感。

愛孩子,就請接納他原本來的樣子

在這件事情上我有點情緒化了,為了讓孩子早睡,我採取的方法不對,我不能用威脅、恐嚇的方式讓孩子乖乖就寢,這樣的方式只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沒有益處只有害處。

書裡有一段話特別好:一個孩子如果獲得了足夠的愛,他的生命狀態會更飽滿,內在更自由,更平和、更愉悅,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自我的生命建構上,通過內在的平和與喜樂獲得自我感覺。相反,一個被忽視的、缺愛的孩子,他會去討好別人,會刻意的行為引起別人的注意,會到處討愛,要愛。

我很慶幸我的孩子在遇到不公平的時候敢於說出自己的難過和憤怒,及時的點醒我,讓我有時間去修正行為和語言上的錯誤,讓我們同時都能調整自己的狀態。

(二) 自由和規則

我從來沒有限制孩子的自由,但是這件事情的本質是孩子沒有遵守按時睡覺的規則,也或許是按時睡覺的規則沒有制定好,我和丈夫沒有帶頭遵守,所以孩子才沒有底線意識。

愛孩子,就請接納他原本來的樣子

想讓孩子自由的探索未知的世界,感受遊戲的快樂,生活的美好,必須給孩子設置邊界,這個邊界就是安全感的範圍,超過邊界就心驚膽戰、魂不守舍,毫無安全感。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們會自動為自己設置邊界,他們內心有一種天然的防護系統,並遵守自己內心的邊界。

小巫在她的《愛與自由》一本書中就舉過這樣的例子:為一群孩子劃定一個界限讓孩子們玩耍,孩子們就真的很快樂的玩在了一起,再後來把孩子們玩耍的界限擴大,孩子們可以有更多的活動空間,孩子們玩耍的更加快樂;再再後來,繼續把孩子們的活動空間無限擴大,可以到更遠的地方玩,這時候的孩子們玩耍的活動反而更加狹小,這說明沒有邊界感會讓孩子們沒有安全感,他們更加願意待在有安全感的區域玩耍。

在這件事情沒有上升到威脅人身安全的地步,孩子有點忘乎所以,忘掉了必須遵守的規則。

另外,家長是孩子的複印機,爸爸還在葛優躺看手機,孩子們憑什麼就要早早的去睡呢?

對他們的這種行為我很無語,我連老公都影響不了,孩子們憑什麼聽我的?且讓我暗自垂淚一會。

《在生命深處與孩子相遇》中,特別強調了規則和自由的重要性:自由是孩子可以不斷試錯,不斷探索、不斷體驗,通過自己所有的感覺和觸覺去認識和探索這個世界,只有通過身體上的、意志上的、精神上的自由才能給孩子帶來尊嚴和價值,才能讓孩子獲得內在上的自律;規則,不是讓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規則孩子的內在就不會有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是安全的。

(三) 和孩子的情緒相處,並學會為情緒命名

《在生命深處與孩子相遇》中,作者這樣寫道,一個孩子因為外在的事件產生了情緒,這是很正常的,父母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情緒就是給了孩子和自己聯結的機會,孩子會通過和自己的那份力量的聯結去體驗和穿越情緒,從而建立新的認知。

愛孩子,就請接納他原本來的樣子

當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了,孩子壞情緒來了,作為家長,我們所能的就是坦然接受孩子的壞情緒,好好的和孩子的壞情緒相處,幫助他表達自己的感受,找到解決的策略,如果實在沒有解決的辦法,那就好好的和壞情緒相處,畢竟壞情緒也是我們的一部分,學會安慰自己,解脫自己,找到解決的辦法,這不僅是對孩子,也是每位成年人需要學習的技能。

我們是長成了成年人,但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或者情緒不佳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選擇逃避,隱藏、壓抑自己的感受,羞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家長在心理上還沒有沒有成長起來,怎麼來指導自己的孩子?

我很慶幸我的孩子有這種表達的能力,他說他的“心很疼”,很難過,很受傷,這些話明明白白的為自己的情緒命名,讓我知道他的感受,讓我瞭解他難受的“程度”,這些情緒的釋放和流淌讓我知道反思自己的作為,同時也讓孩子和我有了正確的溝通,讓我們兩個人都能通過這件事獲得內心的成長。

要獲得高質量的親子關係,就需要運用《在生命深處與孩子相遇》中的幾個原則:1、孩子的成長需要無條件的“愛”2、教育需要規則和自由3、要讓孩子的內在世界建立聯結4、要和孩子建立積極有效的溝通5、要與孩子的情緒相處6、家庭造就孩子的一生。

正如《在生命深處與孩子相遇》最後所言,我們曾是孩子,孩子也終將成為我們,願我們共同扶持,共同前進,且行且珍惜!

本書作者張娟老師是兒童教育專家,家庭教育指導師、薩提亞家庭治療師、北京布布園創辦人、總園長,常年從事家庭和兒童的諮詢和指導工作,她的書總能讓人獲得能量和前進的動力。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買來看看,我認真、熱切的推薦這本書,真的很實用,很精彩,會為更多的家長帶來全新的教育視角和感受,也會獲益很多哦!

愛孩子,就請接納他原本來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