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遺夢今猶在

兒時遺夢今猶在

炊煙裊裊散去,夜幕開始降臨,懷著快樂而期待的心情,用上大約半個小時,走過田野間的小路,來到那個人山人海的露天廣場,或看電影,或看文藝演出,或看籃球比賽......

兒時的那一幕幕場景,一直是我腦海深處最為活躍的記憶。今日想來,在那個文化娛樂生活極其貧乏的年代,在比較閉塞偏僻的農村,能有此等去處,能有此等享受,實在是幸運而又幸福的事情。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從有一天開始,我那山清水秀、一向靜寂的故鄉忽然間變得熱鬧起來,只是在電影裡見過飛機的我和小夥伴兒,竟然看到了空中飛來的飛機。伴著巨大的轟鳴聲,低空盤旋著的飛機,一次又一次地劃過田野、村舍的上空,從我的頭頂飛過。原來,這個四面環山、兩條河流穿過、約十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要建工廠了!飛機正是在執行偵察觀測任務。沒過多久,一批又一批的建設者開拔到這裡,很快地,一排又一排廠房蓋起來了,而且還修建了鐵路專線,開來了火車。工廠生產什麼,家鄉人一開始並不知道,後來才慢慢得知,製造的是槍炮等武器。原來,這是一家從東北遷建而來的“三線”軍工企業,屬於保密單位,對外稱國營**機器製造廠。工廠一邊建設一邊生產,曾經一度達到上萬人的規模。

這家軍工廠的興建,可以說是故鄉父老鄉親的福音,意義非同尋常。單就文化方面來說,它打開了故鄉人接觸外面世界的窗口,使先前一直處於比較封閉狀態的故鄉人有機會接受現代先進文化的薰染,長了見識,開了眼界,尤其使故鄉少兒的心智得到了較早的開啟。從工廠開建到遷址的十五年裡,那個可以容納三四千人的大型露天廣場,每週都要舉辦一到三場(開始幾年幾乎每晚都有,後來逐漸減為一週一場)文藝活動,多數時候是放電影,也有國家級、省級文工團來慰問演出,還有籃球賽等。因為是開放式的露天廣場,不需買票,完全免費,故鄉人基本上可以享受同工人們一樣的待遇,若去得早一點,也能佔據好一些的位置,而不必擔心會受到干涉。

“電影消息!電影消息!今晚8點在301廣場放映國產故事影片《***》,請大家前往觀看!”一到下午下班時刻,工廠女播音員那甜美柔和的聲音,就會通過高音喇叭迴響在工廠及周邊村落的上空。每當這時,兒時的我就會非常興奮,晚上又有電影看啦!那時候農村吃晚飯比較晚,怕趕不上看電影,有時不吃飯就趕到廣場,為的是佔據一個稍好一點的位置。不過,一般情況下,好位置多被工人及他們的孩子佔了,因為他們自帶的座椅早已擺放在那裡。附近的農民一般都很少自帶座椅,一來怕麻煩,二來好象也沒這個習慣,所以,就只好站在後面和兩側位置觀看,有時候也到銀幕的反面看,一站就是三個小時。小孩子個頭有限,為了不影響視線,有時候乾脆就爬到樹上或是裝鐵絲網的水泥柱上看。遇到中途下雨,只好淋著雨將就了,若是帶了雨具如塑料布、斗笠、草帽之類,那就可以免遭淋雨之苦了。返回時有時跟大人掉隊了,深更半夜的,好象也不覺害怕似的。有一年工廠出了人命案,一名工人被殺死在一條小河溝旁,而這裡正是來回必經之地,每當深夜獨自一人經過那裡,我都要咬緊牙關,但腦子裡還是會閃現那名工人喉嚨被割斷的慘象。既便如此,我也幾乎是場場不拉,樂此不疲,即使是遭到父母的暴力干涉。現在想來,我倒是有些佩服自己,奇怪嗎,也不覺奇怪的,可以解釋為一個懵懂少年的求知慾是強烈而又堅定的!呵呵,自誇了。

小時候,有兩次看電影,印象特別深刻。有一年夏天的一個傍晚,聽大人說,工廠晚上要放一部內部片,不在露天廣場,而在一個車間辦公室裡放,這個車間離家剛好比較近。於是沒吃晚飯,一溜小跑來到那個車間。找到放映地點,一看,大門緊閉,守門人說人已滿 ,不讓進,從窗口望去,隱約可見裡面已在放映。但見周遭的幾個大窗戶上爬滿了人,有大人也有小孩,這邊的窗戶看樣子已不可能再容納人了,我趕緊到臨山的那一邊,幾個窗戶上竟然也扒滿了人。顧不得許多了,瞄準一個稍空些的窗子就爬了上去。就這樣,我一隻手拉著窗子上的鋼筋,一隻腳勉強踩在窗沿上,扒在那裡(也可以說是半懸著)看了起來。後來,手和腳都麻木了,待看完蹦下窗戶時,不慎把腳踝給摔了,只得一跛一跛走回了家,腳傷三個月才好。這次看的電影后來才得知,是記錄唐山大地震那場災難的,名字叫做《藍光閃過之後》。

另一次,是看印度故事片《流浪者》。這時我已稍大了一些,在離家近二十里的一個古鎮裡讀中學。當時,這部以愛情為主題的外國影片剛剛解禁。有一天,學校中午包場看《流浪者》,一遍看完,意猶未盡,還想看。於是下午找理由請假,又獨自買票第二次欣賞。二遍看完,仍沒滿足,還想再看。我估計晚上家鄉工廠那個露天廣場會放映這部電影,反正剛好是週六,立馬步行一個半小時趕到那裡。這時大約是傍晚七點多鐘,廣場上已有不少等候的人了。就那麼站著,等呀等啊 ,一直到九點,才開始放映,看完已是午夜十二點多了,總共站了六個多小時。這部電影當時紅極一時,是有原因的。劇中帥哥拉茲與美女麗達那蕩氣迴腸的纏綿愛情,頗具異國情調的那些風情萬種的歌舞場面,印度特色的電影藝術表現手法,對當時的人們確有難以抗拒的誘惑力。

那時候,看的電影不象現在這麼豐富,放映較多的是搬上影幕的京劇樣板戲,如《紅燈記》、《沙家浜》、《紅色娘子軍》、《智取威虎山》、《海港》、《杜鵑山》、《平原作戰》等,也有歌劇《洪湖赤衛隊》、《江姐》等,還有一些國產故事片,如《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閃閃的紅星》、《五朵金花》、《青松嶺》、《春苗》、《渡江偵察記》、《偵察兵》、《奇襲白虎團》、《林海雪原》、《英雄女兒》、《上甘嶺》、《打擊侵略者》等,也有一些外國影片,如朝鮮的《賣花姑娘》、阿爾巴尼亞的《第八個是銅像》、前南斯拉夫的《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和《橋》、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和《基督山伯爵》、印度的《流浪者》、巴基斯坦的《審妻》、日本的《望鄉》、前蘇聯的《夏伯陽》和《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等,這些影片,因為多數看了不止一遍,所以記憶猶新,至今耳熟能詳。今日看來,以上列舉的這些影片,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包括某些受到當時政冶氣候影響而遭禁映的,絕大多數都是藝術性和思想性很強的上乘佳作,值得學習借鑑。

往事如煙,日月如梭。多少年過去了,軍工廠早就遷走了,故土已是人非物非了。偶回故鄉,欲尋那個給我知識與歡樂伴我成長的露天廣場,那個給我夢想與力量讓我揚帆起航的地方,可是,廣場早已不見了蹤跡,只有種瓜種菜的田地。

你在何處?你在哪裡?問清風,清風曾拂那時的楊柳,清風無語;問朗月,朗月曾照那時的河流,朗月不答。唯有歲月留痕,記憶留痕。

兒時遺夢今猶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