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裡的豐碑:傳承楊善洲紅色基因,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


老照片裡的豐碑:傳承楊善洲紅色基因,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

上個世紀70年代,楊善洲到基層調研

紅色基因,是一種革命精神的傳承,紅色,是一種喜慶的顏色,也象徵光明,凝聚力量,引領未來。楊善洲紅色基因,就是不忘初心跟黨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楊善洲老書記擔任地委書記期間,當官不像官,一頭扎進北漢莊蹲點辦試驗示範樣板,帶領老百姓創辦“滇西糧倉”、創造“金色輝煌”的偉大事蹟。

老照片裡的豐碑:傳承楊善洲紅色基因,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

楊善洲到鄉下調研

習近平同志指出:“以楊善洲為鏡子,找差距,增動力,自覺加強黨性修養,自覺實踐黨的宗旨,做人民滿意的好黨員好乾部”。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在京舉行,100名“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在大會受到表彰。作為雲南省唯一一位受表彰者,不忘初心、奉獻一生的退休幹部楷模,楊善洲在改革開放之初,積極推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原來缺糧的保山在他的帶領下創造出一又一個的糧食增產奇蹟、最終成為了全國赫赫有名的“滇西糧倉”,楊善洲也被譽稱為“糧書記”。他在全國率先探索和推進小城鎮建設,發展多種經營,培育非公有制經濟,建成一大批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地方工業企業和特色鮮明、經濟活躍的小集鎮……一直到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中國“改革先鋒”!

老照片裡的豐碑:傳承楊善洲紅色基因,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

楊善洲參加收割

北漢莊村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就是保山地委幹部蹲點、搞試驗、辦示範樣板的點,我們眼前的這片田塊,就是我們楊善洲老書記“蹲點試驗,科技推廣,樣板示範,提高單產”的地方。老書記是如何讓保山“糧荒”變滇西糧倉呢?

老照片裡的豐碑:傳承楊善洲紅色基因,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

第一、抓住了北漢莊“糧荒”的主要矛盾。1973年老書記帶領保山縣、板橋公社領導和有關人員第一次到北漢莊,在調查研究和聽取彙報之後明確指出:“當前保山地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群眾中的“缺糧”戶多,一人種三畝,三畝不夠吃。肚子吃不飽什麼事情都幹不了,只有緊緊抓住解決群眾基本口糧這個重點,其他問題才能夠得到解決,老書記進一步指出:“當前北漢莊在糧食生產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思想老、品種老、種植技術老,有利條件是基礎好、土地好、水利條件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是完全可以搞好糧食生產、解決好群眾基本口糧的。”

老照片裡的豐碑:傳承楊善洲紅色基因,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

第二、解決群眾思想上的“糧荒顧慮”。在調查研究過程中,有的群眾說:“過去我們採用滿天星的種植方法群眾都吃不飽肚子,現在這種搞法就像在田地上繡花一樣,怎麼可能搞得夠吃。”有的生產隊幹部說:“過去的種植方法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群眾接受,工作好做,現在這種搞法費時費工,群眾不接受,工作難做。”針對這些問題,老書記明確要求:“幹部群眾思想不通是正常現象,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重點解決好大隊和生產隊幹部的思想問題,通過幹部思想的改變,帶動群眾思想的改變,只說還不行,更重要的是要搞對比試驗、搞示範樣板,讓事實來教育幹部群眾,只有這樣幹部群眾才能夠真正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實行科學種田,也才能解決好群眾吃飽肚子的問題。”老書記在國家要求全年水稻加小麥的畝產800公斤的基礎上,超前提出了“保山要搞噸糧田建設”的目標。

老照片裡的豐碑:傳承楊善洲紅色基因,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

第三、做到了科學種田,讓家家戶戶谷滿倉,保山“糧荒”變“糧倉”。老書記通過到大理、麗江參觀學習之後,引進了西南175、臺北8號、163等水稻新品種和778、980、茶蘋果、風麥等小麥新品種,培育出了京國92水稻新品種,取代了老品種。開展土地治理,進行條田改造、客土培肥、溝路配套、興修水利等改善生產條件。總結推廣了“三帶九行”、“拉線移栽”、“拉線條播”和“田平、土細、溝直、菜園化”等新技術,徹底改變了“滿天星”的傳統種植方法。同時探索總結出了試驗、示範、推廣結合,點、片、面結合,領導幹部、科技人員、群眾結合等“三結合”試點工作方法。1973年,北漢莊小麥畝產達到500公斤以上,水稻畝產達到700公斤以上。

老照片裡的豐碑:傳承楊善洲紅色基因,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

與農民同志一起勞動

在北漢莊這個小小的村莊中我們能聽到很多感人的故事,善洲書記從不讓吉普車開進村莊,在田間地頭留下他堅毅的腳印,親自在農田了耕作到很晚和老百姓一起喝著雜粥拉家常,掏自己的腰包為老百姓買種兔發展經濟,就算是自己種出來的水稻也要掏錢向老百姓購買。大隊老會計劉宗信口中楊善洲書記的喝水“罐頭瓶”歷歷在目。

老照片裡的豐碑:傳承楊善洲紅色基因,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

楊善洲向胡耀邦同志彙報工作

“1980年10月23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來到保山地委,卻不見了地委書記楊善洲。原來,當時一切保密,省委只是讓楊善洲在保山待命,不要外出。而那時正值小麥播種季節,楊善洲在辦公室呆不住,就去了板橋公社的田間,給農民群眾做示範,卷著褲腿一起幹。總書記來了,地委工作人員趕緊去田裡叫他,他才一身泥水地急忙趕回來,到宿舍換了件他最好的中山裝。他的宿舍和辦公室相連,他滿身泥土的樣子讓胡耀邦親眼看到了,親切地說:“像你這樣樸實的地委書記不多了!”胡耀邦還送給楊善洲一副對聯:“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這句話後來成了楊善洲畢生的追求和座右銘。”——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從胡耀邦送楊善洲一副對聯說起》

老照片裡的豐碑:傳承楊善洲紅色基因,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

1980年國務院在保山召開了全國農業工作現場會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田紀雲同志說:“走遍全國,小麥最好,就看兩保:一是河北保定,二是雲南保山。”

時至今日,保山市隆陽區的水稻種植面積依然保持21萬畝,糧食生產核心示範區水稻高產樣板示範產量依然保持全國領先水平,水稻單產居雲南省之首。

老照片裡的豐碑:傳承楊善洲紅色基因,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

看實驗苗的生長情況

楊善洲同志是雲嶺大地上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是黨員幹部學習的一本生動的教科書。老書記用他這一生書寫了一幅幅壯麗的人生畫卷,而北漢莊就是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在這個小小的村莊裡,播下了老百姓希望的種子,結出了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果子,譜寫了幹群關係的魚水之情,給我們留下了永遠的“樣板田”、永遠的豐碑、永遠的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