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脫貧一線書寫“初心”彰顯黨員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自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許多黨員幹部離開家人,帶著組織的囑託,懷著一顆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的決心,從機關大院走向田間地頭,帶領困難群眾向貧窮髮起總攻。

不忘初心 贏得民心

脫貧一線書寫“初心”彰顯黨員擔當

近期,記者穿行於瓜州縣各鄉鎮採訪脫貧攻堅,總是遇到村民們對黨員豎起大拇指,稱讚他們這些“領路人”做得好。

跟隨瓜州縣七墩回族東鄉族鄉三墩村第一書記周友泉走在村裡的鄉間小道上,不時有村民熱情地招呼“老周,快進屋來歇歇腳,喝口茶再走……”

2017年,市文旅局響應市委號召,選派周友泉入駐瓜州縣腰站子鎮開展幫扶工作。兩年多來,他堅持吃住在村,走遍村裡的家家戶戶,幫助當地群眾解決困難、發展產業。今年4月初,周友泉又帶著滿腔的熱情來到三墩村繼續開展幫扶工作。

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熟悉村裡的情況,每天清晨,周友泉都會去村子裡轉一圈,看到誰家在幹活都會上前幫一把;每天下午農戶收工時他也會幫忙卸農具、搬物資,瞭解地裡的種植情況……“要融入群眾中,把自己看作村民中的一員,這樣群眾才會接納你,才能發出最真實的聲音,從而讓駐村幹部更好地幫助貧困村民脫貧。”周友泉奔田頭、走農家,充分發揮自己幹實事的特長,在最短的時間裡掌握了村裡的情況,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底有數。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堅持問題導向,從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改起。我通過入戶調查,發現村裡路燈不亮的問題就是村民的操心事煩心事。”修好村裡的108盞路燈,預算要8萬元,為了最低限度地降低預算,周友泉多方聯繫到路燈製造廠家以21000元的價格進來了全部配件,為了省下修理費用,他帶著村幹部、黨員爬上電杆自己動手開始修理。

“老周都50歲了,還爬高上低的,實在看不過眼去了,我們便都跟著他學著一起修。”村民孟海軍說。看到這些黨員們夜裡12點還在修路燈,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了進來,一盞、兩盞、三盞……一個月的時間,108盞路燈重新亮了起來,周友泉與三墩村村民的心也越來越近。

三墩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養羊,可是村裡的集中養殖小區內卻早已雜草叢生,廢棄已久。周友泉一邊發動村幹部一起動手整修養殖小區,一邊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解釋。“散養戶進入養殖小區,可以集中消毒、集中防疫、減少疫情,更能有效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在周友泉的努力下,現在已經有5戶群眾家的200多隻羊進入了養殖小區。“養殖小區重新修整後,面積也大,可以擴大養殖,今年7月份進入養殖小區後,我家的養殖規模已經擴大到50多隻了。今年的羊價很高,不怕掙不上錢。”養殖戶黎銳充滿信心地說。

為群眾幹一件實事,群眾就會真心給你一個贊;你把群眾當作“心上人”,群眾自然把你視為“知音”。現在,村裡人都對“老周”刮目相看。周友泉覺得,人與人交心的路最遠其實也最近,和村民打交道最重要的就是交心,心順了,脫貧攻堅的路也就通了。

有人問周友泉,是什麼讓他在扶貧一線堅守了3年?他說:“組織上信任我,把我派到一線開展扶貧工作,這裡就是我的第二故鄉,這裡的村民就是我的親人,我必須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土專家”趟出致富路

脫貧一線書寫“初心”彰顯黨員擔當

10月份,枸杞已經摘完,雙塔鎮成片的枸杞地裡已鮮有人煙。杜會明瘦弱的身軀在廣闊無限地枸杞地裡顯得異常堅毅挺拔。“今年,這一片百畝黨員‘覆膜溝灌’試驗田算是實驗成功了,明年推廣後,我們的村民不但能省一半電費,還能多一茬西瓜收入。我是黨員又是村支書,我有責任也有義務想辦法讓群眾增收,讓全村人都能脫貧致富!”雙塔鎮古城村黨總支書記杜會明說。

提起杜會明,村民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豎起大拇指,說他是帶領大家脫貧致富的“主心骨”,是全村群眾的“貼心人”。51歲的他用永不服輸的勁頭帶領著全村2843名群眾趟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13年前,古城村是有名的貧困村。全村1.1萬畝耕地75%以上鹽鹼板結。建村之初,土地條件差、產出效益低是全村面臨的突出問題。“當時,大家都種小麥,幾乎顆粒無收,麥苗剛發芽就死了。”杜會明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通過外出考察“訪醫問藥”,最終將發展枸杞產業作為全村脫貧致富的突破口。

產業扶貧是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但如何說服群眾跟著自己幹,考驗著扶貧一線黨員幹部的耐心和毅力。剛開始群眾不認可,甚至有牴觸情緒,杜會明決定自家先試種,摸索出種植方法和經驗再推廣給大家。當看到他家的枸杞枝頭掛滿了小紅果時,村民們心動了,紛紛提出要種枸杞。在杜會明的帶動下,全村群眾種植枸杞達到了7000畝,群眾毛收入一畝地近萬元。

看到群眾有了穩定的增收產業,腰包逐漸鼓起來,杜會明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然而,他並沒有止步於此。為了幫助群眾增收,他經過多方聯繫與寧夏枸杞研究所合作,對枸杞進行品種改良。通過品種改良,古城村枸杞產量由每畝14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每畝增收2100元。

“種植枸杞,最重要的就是澆水。而大家最發愁的事就是枸杞採摘季輪到澆水。現在的澆水方式大田漫灌,輪到水,要麼得在澆水之前摘完枸杞,導致枸杞提前採摘,太生;要麼等地幹了再摘,爛果率會增加很多。”今年年初,杜會明就研究起了“覆膜溝灌”技術,他聯合村裡3名黨員,在這3名黨員家的連片枸杞地嘗試採取覆膜溝灌種植技術,並套種西瓜,形成立體種植新模式。新模式的優勢在於澆水不影響採摘,第一年隴上可種植西瓜,當年就可以有收入,也減少了灌水量,節約了水費。“明年,我們會全面推廣‘覆膜溝灌’,促進群眾增收。”杜會明說,作為村裡的當家人,他既要收西瓜也要撿芝麻,藉助國家的好政策以及鄉村振興的好契機,通過產業帶動,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

黨員領航 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脫貧一線書寫“初心”彰顯黨員擔當

見到陳少柏時,他正在兔舍挨個為母兔摸胎。只見他熟練的抱起一隻母兔,撫摸幾秒鐘後篤定地說:“這隻母兔懷有9只小兔子。”陳少柏告訴記者,幾年前他還是貧困戶,現在能建起5000平方米的養殖場,年收入10萬元以上,都離不開黨的關懷。

2014年春天,是陳少柏最為難忘的日子。“從老家遷至廣至鄉洮硯村時,家裡的6畝地板結嚴重沒有一點收成,全家靠我一人外出打零工餬口,從來沒想過這樣家境貧寒、沒什麼學歷的我也能成為共產黨員。”當年,陳少柏自發在家門口種樹想以自己的力量改善生活環境,幾名村幹部看到後,認為這個年輕人覺悟比較高,就介紹他入了黨。

“成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後,我每天都在思索怎樣才能摘掉貧困戶的帽子。”2015年,陳少柏在網上學習了一些養殖技術後,在家中嘗試養兔子,從5只養到100只時,兔子突然開始莫名死亡,一死就是87只。“全家人都罵我不務正業,但是我不想放棄,我想搞清楚為什麼我的兔子會死。”抱著永不言棄的信念,陳少柏借路費外出專門找大型兔場打工,一邊打工,一邊學技術。輾轉蘭州、河南、武威等地,學到了養殖技術後,他又回家鄉發展養殖業。

看到家中閒置的溫室,陳少柏心裡有了主意。2017年1月,他從外地引進280只比利時種兔開始溫室養殖。由於日光溫室的溫度更有利於兔子養殖,陳少柏的兔子繁殖快,肉質好。很快,他的兔子繁殖到了2000只,並以每隻100元的市場平均價出欄,收入了近10萬元。

陳少柏養的兔子遠近聞名,銷路很好,供不應求。在擴大養殖規模的同時,他琢磨起了帶領大家一起致富的事。“養兔讓我實現了脫貧致富,但是村裡還有許多貧困戶,我當過貧困戶,也知道被稱為貧困戶的滋味並不好受。村裡大部分貧困戶都是老人,喪失了勞動能力,我想帶著他們養兔子,總能增加一部分收入。”

陳少柏帶頭在村上成立了合作社,探索建立了“代養”與“帶貧”相結合的扶貧發展新模式。一是農戶提供養殖場地,合作社進行設施技術配套,先行賒欠種兔給農戶,農戶按照養殖規程操作,合作社派出技術員全程指導,農戶按照合作社的生產規範進行養殖,出欄後農戶僅需向合作社交回種兔及一半兔崽,剩餘兔崽由農戶自行養殖或售賣;合作社也可按照市場價格進行回收。二是合作社吸納貧困戶到養殖場進行務工,在獲取收益的基礎上學習標準化養殖技術,不斷拓寬貧困戶的增收途徑。

在銷售方面,陳少柏選擇優先銷售散戶的兔子,散戶的兔子數量不夠,再銷售自家的兔子。目前,四川、新疆、蘭州都設有銷售點,帶動本村及周邊鄉鎮130多家養殖戶。

“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我時常回味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陳少柏指著桌上那本《習近平關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說,成為黨員,學習了,我才知道什麼是共產黨員的初心。

記者手記:

一名黨員一面旗。最艱難的路,總有人在默默地走著,脫貧攻堅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每一位黨員幹部,都是英雄。他們做著多數人不以為意或者無法堅持的工作,默默奉獻著。還有像周友泉、杜會明、陳少柏一樣的千千萬萬名黨員幹部正在脫貧攻堅一線奮戰,發動、帶動群眾發展產業,用汗水鋪就著貧困群眾的脫貧路。

記者王麗君 通訊員魏金龍 馬晶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