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屢陷羅生門,AI能為疫苗做點什麼?

疫苗屢陷羅生門,AI能為疫苗做點什麼?

疫苗到底是一筆好生意,還是關乎生命的良心事業?

日前,長生生物疫苗案引發新一輪的拷問,兩位微博大v謝娜、章子怡以寶媽的身份在微博發問,事件開始進入二次發酵,“怎麼能出現問題疫苗?怎麼能這樣?”

幾年前的山東“毒疫苗”陰影還沒完全過去,幾年後的今天有關疫苗造假的事情又重新上演。到底如何才能為疫苗產業真正做點實事?

從癌症疫苗之殤到個體化癌症疫苗

2006年6月,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FDA)的顧問委員會全票通過允許默沙東公司宮頸癌疫苗上市的建議,標誌人類抗癌戰爭進入一個全新階段。

打開百度搜索“癌症疫苗”四字,我們所看到的新聞基本上都在標榜癌症疫苗的神奇功效,“癌症疫苗獲重大成功”、“100%破壞癌變細胞”,“治癒率高達97%”之類的標題比比皆是。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傳統意義上的“癌症疫苗”從早期概念到目前的臨床實驗已經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努力。但和其他免疫治療方法相比,癌症疫苗的臨床實驗結果仍然並不理想。

科研人員面臨的一大瓶頸是許多癌細胞的突變具有“患者特異性”,這也就是說,在A患者身上出現的突變,可能根本不會在B患者身上重現。因此,僅僅針對癌細胞的“共通性突變”研發出來的疫苗,實際效果往往不如人意。精準醫療的概念討論了已經不是一天兩天,而免疫治療又是人類預防疾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設想如果能把二者結合起來開發出一項個體化癌症疫苗豈不是能大大提高癌症疫苗的效果?

目前,在實驗室裡以下一代測序(NGS)技術作為基礎,科學家們已經能夠了解小白鼠的特異性突變,而且這些突變所產生的新表位(抗原和抗體結合的部位)基本上都能被CD4和輔助性T細胞(免疫細胞的一種)所識別。實驗結果表明,在小鼠模型當中,針對這些新表位所開發出來的疫苗被證明能夠有效控制小鼠的晚期腫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