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屡陷罗生门,AI能为疫苗做点什么?

疫苗屡陷罗生门,AI能为疫苗做点什么?

疫苗到底是一笔好生意,还是关乎生命的良心事业?

日前,长生生物疫苗案引发新一轮的拷问,两位微博大v谢娜、章子怡以宝妈的身份在微博发问,事件开始进入二次发酵,“怎么能出现问题疫苗?怎么能这样?”

几年前的山东“毒疫苗”阴影还没完全过去,几年后的今天有关疫苗造假的事情又重新上演。到底如何才能为疫苗产业真正做点实事?

从癌症疫苗之殇到个体化癌症疫苗

2006年6月,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的顾问委员会全票通过允许默沙东公司宫颈癌疫苗上市的建议,标志人类抗癌战争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打开百度搜索“癌症疫苗”四字,我们所看到的新闻基本上都在标榜癌症疫苗的神奇功效,“癌症疫苗获重大成功”、“100%破坏癌变细胞”,“治愈率高达97%”之类的标题比比皆是。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传统意义上的“癌症疫苗”从早期概念到目前的临床实验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但和其他免疫治疗方法相比,癌症疫苗的临床实验结果仍然并不理想。

科研人员面临的一大瓶颈是许多癌细胞的突变具有“患者特异性”,这也就是说,在A患者身上出现的突变,可能根本不会在B患者身上重现。因此,仅仅针对癌细胞的“共通性突变”研发出来的疫苗,实际效果往往不如人意。精准医疗的概念讨论了已经不是一天两天,而免疫治疗又是人类预防疾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设想如果能把二者结合起来开发出一项个体化癌症疫苗岂不是能大大提高癌症疫苗的效果?

目前,在实验室里以下一代测序(NGS)技术作为基础,科学家们已经能够了解小白鼠的特异性突变,而且这些突变所产生的新表位(抗原和抗体结合的部位)基本上都能被CD4和辅助性T细胞(免疫细胞的一种)所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在小鼠模型当中,针对这些新表位所开发出来的疫苗被证明能够有效控制小鼠的晚期肿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