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文化是輓歌,還是幻象?

過去的這幾天,網絡被某件事搞得沸沸揚揚。本來不想蹭熱點的,但這個事情的衝擊確實很大。那個被清除出語文課本的周樹人曾經說過,他向來是不憚以最大的惡意來揣測某些人的,但縱然他的想象力出類拔萃,還是根本無法預料到人們可能做出的惡。俺本來也算是個歲月靜好BIAO,吃吃喝喝渾渾噩噩地混著日子,但也逐漸有了類似的感覺:這世間,還有什麼惡是不可能的呢?所謂心有一念便有三千,甚至對傳統村落保護髮展的信念,也產生了一定的反思。

為什麼要辛辛苦苦克服各種困難保護髮展傳統村落?一度在想象中認為,最有意義的一點是,因為傳統村落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庫啊!那些優秀的傳統,比如敬天啊、愛人啊、道德啊,秩序啊,行善啊,積德啊……等等,也許能夠作為當前某些社會病的一種積極的救贖,為新國民精神的養成,為鄉村振興,為美麗鄉村建設指引文化方向賦予文化動力、提供文化支撐、充實文化內涵……還有什麼體現中國文化形象、增進中國人的文化認同、提升文化軟實力、建設區別於西方的文明形態……這些更不著邊際的提法……但是如果冷靜下來,更理性、更實際地審視一下呢,這些想法過於理想化了罷?想到這裡俺也有點理解了,為什麼講座時彙報什麼文化價值啊什麼的時候,大家就呵欠連連;說到規劃怎麼編才省事的時候呢,大家就稍微精神些。隨著對現實的逐步瞭解,慢慢地,雖然內心掙扎非常不爽,現在卻也不得不痛苦地承認:文化啊什麼的,真的是太扯了。幾次大言炎炎狂妄無知地奢談什麼傳統村落的核心價值是文化價值的時候,沒有捱上西紅柿和雞蛋,只能說明大家的自制力和教養實在都太好了。現實一點地分析,為什麼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文化救贖、文化復興啥的,可能只是種幻想呢?都說要換位思考,那麼暫時拋開一個傳統村落愛好者的熱忱,以一個外星觀察者的角度來看看這個事情吧。

一呢,人性天生向善難,為惡易。要成為一個好人呢,那是負重爬坡,得是種種委屈自己、管教自己、折磨自己、摧殘自己,不斷地剋制發自內心的惡,是為修行。這個過程千難萬險,邪魔外道的誘惑太多,所以自古成道者寥寥。而要放縱人性中的惡念呢,那是順水行舟,只要自然而然地就行了。在一個以吃穿山甲穿開司米挎LV包包為榮耀的時代裡,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化作用,可能發揮嗎?一百次行善積德的教導,也比不上一次為惡獲利的誘惑。過去俺無知地、固執地認為,道德才是人類的最後一道防線,現在俺不得不認錯,法律才是。十幾年的文化薰陶,很可能在一塊棒棒糖的誘惑面前秒崩。嚴峻的法律懲罰、講臺上老師的聲嘶力竭尚且不能有效地教導人們棄惡揚善,更何況那些無言無聲的傳統村落呢?

传统村落:文化是挽歌,还是幻象?

二呢,教化只有全方位開展才能起作用。在過去愚昧落後的時代裡呢,有個系統的文化體系激勵人們棄惡從善。巷口寫著“隴西世家”,不要作惡,否則愧對自己的姓氏;堂屋裡頭有天地君親師,不要作惡,否則愧對天地親師;遊城隍搞得滿城皆知: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為惡也得有點底線;東嶽廟的牛頭馬面油鍋大鋸渲染著地獄的恐怖,叫人莫要作惡……書裡頭講的是善惡有報,戲臺上演的是因果不爽……傳統文化就這樣無處不在潤物無聲地教誨著人們,積善之家有餘慶,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可是現在呢,這樣的文化氛圍不存在了。也許娃娃在村裡剛剛看完什麼“二十四孝”的雕刻,小腦袋裡正暗暗決心要成為一個敬老孝親的人呢,出門就被假裝倒地的老頭訛上了,你叫這孩子怎麼信善?傳統村落中蘊藏的優秀文化的教化作用也許有,但那不過是一滴清水罷了,怎麼奢望它能淨化整座池塘呢?

传统村落:文化是挽歌,还是幻象?

三呢,文化並不是一種剛需。縱觀人類歷史,文化在任何時代都只是某些小眾的喜好,更永恆普遍的需求只是麵包和交配。無論通過什麼手段,什麼疫苗啊電信詐騙啊什麼的,只要能搞到足夠的錢,肚子吃得飽飽的,衣服穿得暖暖的,有對象可繁殖才是真正的剛需。過去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活下來沒有?活下來了。不會寫詩會不會死?當然不會。拆了譚嗣同故居刨了那誰的祖墳有麻煩嗎?沒有麻煩。沒有是非善惡觀念有什麼問題?沒問題,反而更好,因為歷史表明,有是非善惡觀念的那些人往往活得更不愉快……因此,一個社會,只要有足夠的食物、衣服,雌雄性別比例基本平衡就可以了。更何況,隨著人類的進化,技術將逐漸取代人性、算法將決定一切,文化這種東西就更可有可無了。當電腦程序寫出來的“詩”都比大部分詩人寫的還要有詩意的時候,還需要文化幹什麼呢?

传统村落:文化是挽歌,还是幻象?

四呢,傳統文化絕非不可或缺。以前我們可能把傳統文化的作用過於高估了。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信息的無限交流,當我們逐漸老去後,新新人類很可能是全新的物種,他們也許更愛吃麥當勞而不是東坡肘子,用英語融入世界將獲取更大的發展……莫名其妙的文言文除了用來折磨學生外有何現實意義?我們的幸福生活並不特別需要傳統文化的滋養,而只需要錢的加持。更何況,生活那麼大,文化那麼豐富,傳統文化很可能只是一種調料,而不可能成為主食。十四億中國人中,有一個喜歡平沙落雁,就有兩個喜歡勃拉姆斯,六個喜歡鳳凰傳奇,八個喜歡麻將(哦不對,這個倒是傳統文化)……都過得很滋潤啊;拆了老街蓋成大廈,砍掉古樹栽上草皮,推平祠堂建起公園,廣場舞跳跳,彩票買買,不也獲得感滿滿(除了一小撮狂熱的保護主義者)?極端一點,就算中國人都徹底像米國人那樣過日子,地球不也一樣轉動,太陽照常升起?如果肯面對現實,您倒可以思考一下:傳統文化到底有什麼用呢,除了讓什麼國學班賺點錢?

传统村落:文化是挽歌,还是幻象?

五呢,傳統文化過於虛無。就算有人在意傳統文化的傳承,可文化這玩意兒實在太抽象了,也沒什麼抓手;而且對現在的年輕人及他們的後代來說,實在太遙遠、太抽象啦,和現實生活有什麼關係?所以就只好強迫小孩去裝腔作勢地讀什麼三字經弟子規,讀得孩子們哭兮兮,能背出床前明月光的就獎勵個披薩餅。運氣好點的呢,把雞湯攪拌在什麼論語裡面,倒也能名利雙收,可您首先得有個名校教授頭銜哇。至於傳統村落呢,又不像論語、金瓶梅那麼白紙黑字,裡面有什麼文化,要講出來難得很。都知道傳統村落是本書,但少有人真的去讀這本厚重的書。這年頭,賣書的總比寫書的賺錢,所以讀書的是蠢貨,賣書的才是高人,保護傳統文化什麼的既沒意義也不好乾,把傳統村落開發出來混倆錢到很實在。如果講究點就蒙塊“弘揚傳統文化”的皮子,如果不講究也沒關係,反正只要能把遊客哄來大宰特宰就能賺個盆滿缽滿,有錢送娃娃到國外去打疫苗喝無毒奶粉,不就得了?

传统村落:文化是挽歌,还是幻象?

七呢,傳統文化逐漸失去了活性。文化是靠人來傳承的,但人是會變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文化生態保護區、活態博物館……搞了不少,成就斐然,但只不過稍稍延緩了文化活體的消失罷了,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加速了文化的變異,您在什麼寨、什麼村看看那些表演完“原生態”歌舞,就換上西裝牛仔裙開車回家的村民就會知道。只有某次在寨子裡閒逛,偶然間“偷聽”到他們在沒有觀眾狀態下的歌唱,我才感覺到其間的區別。更何況,我們正在努力促進他們改變、幫助他們改變,其中最重要的出發點,就是要讓他們享受現代文明的成果,這是絕對正確、不容置疑的,否則將會被唾沫淹死。這樣一來呢,要讓傳統文化的主人遠離現代生活,是不道德的;可讓他們接觸現代生活呢,必然會導致文化傳承的消失或者變異,這貌似是個兩難的選擇,但在目前看來,該選哪一個卻是一目瞭然的。當人變了、生活方式變了,文化當然也變了。文化的消逝或者說變異,乃是歷史的洪流、自然的天道,我們目前還能看到的些許傳統,只不過是最後的輓歌罷了。

传统村落:文化是挽歌,还是幻象?

八呢,傳統文化的變異是朝背離傳統的方向。文化當然會演變,變也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向哪個方向演變。如果能遵循原來的文化邏輯和精神內核衍化,那就是進步、就是發展,就是新的成就,就是歷史的功績。可惜呢,今天我們傳統文化的變異,與傳統的內核則背道而馳、南轅北轍。簡單說吧,今天的文化,基本上就是用從西方學來的套路,用科學技術幹掉了人性靈魂、用生態技術搞死傳統智慧、用現代組織取代鄉村倫理、用機器設備幹掉了天道循環、用功能主義幹掉了建築的文化支撐、用現代主義絞殺了地域多樣性……呃……再簡單點說,用西方人的現代化幻象來支配了中國人應有的生活,從物質到精神……

传统村落:文化是挽歌,还是幻象?

九呢,市場會淘汰或者變造傳統文化。如果真要發揮傳統村落作為文化基因庫的功能,咳咳,兄弟哦,最近很忙吧?難道這幾天沒看電影、沒刷朋友圈嗎?你不是藥神你不曉得,基因工程研發,得花多少錢?誰來投資?多長時間能產生利潤?利潤空間有多大?套利模式是什麼……所以,別胡思亂想什麼文化基因了,有些學者志願者想去搞咱也不攔著,可咱就不摻和了,辦正事要緊。啥子正事哦?瓜娃子,這個世界裡除了賺錢、迅速地賺錢、以最少的成本賺錢,還有啥子是正事?您要有空就仔細數數唄,那些活得算好的“傳統村落”,有多少堪稱淪落風塵,賣笑為生,靠點老天爺賜予的山水、老祖宗們留下的宅子作為“姿色”,引來烏泱烏泱的金主,才實現了所謂的“保護與發展的雙贏”……呃……雙贏?去豔遇之都、去邊城之地、去什麼寨什麼屯看看唄,文化贏了還是錢贏了?在現實世界裡,傳統村落要開發得好,傳統文化?呃……原諒俺把臉一抹、現出本相,粗野點,有點像那個……褲子,在鏡頭面前搞宣傳的時候得穿穿給人看,但實際幹活的時候,褲子總是很礙事的,你懂得?

呃……胡咧咧到這裡就有點汙了,難以為繼,算了。總之,曾經一度將傳統村落作為文化的基因庫,那是堅定而清晰的定義,但如果置之於現實,實事求是地想想,這個定義可能有點不現實了。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和弘揚,實在太縹緲、太艱難,最關鍵的原因是沒人需要她。盡人事,知天命吧,做好今天的人能夠做的,把能修的房子修好,把能記錄的東西記錄下來,文化嗎?把一切交給時間吧。

传统村落:文化是挽歌,还是幻象?

也許有一天,中國人會如需要麵包那樣需要文化、像需要母親的乳汁那樣需要傳統文化,但那不是現在。而許多傳統村落,可能撐不到中國人能夠文化自覺的時候了。我們這代人何其憂傷,眼睜睜地看著她們日漸凋零;我們這代人又何其有幸,還能抓住一點時光的尾巴,聽那最後一曲輓歌,看那最後一點幻象。

【往期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