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的推恩令为何既被赞为大智慧也被称为温柔的毒药呢?

康桥120


推恩令在西汉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是通过缓和的方式逐步削减诸侯王的威胁,的确可以称为温柔的毒药。但是很多人对推恩令有误解,首先它是符合西汉武帝时期中央强于藩镇的历史特点而不能放到其他时期;其次推恩令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手段,而是需要与“酎金夺爵”配合使用才有效果。


汉初,由于并非依靠一己之力打下天下,刘邦不得已封了八个异姓王,但天下逐渐稳固,这些诸侯王或反叛失败被杀,或被刘邦治罪除掉,各诸侯王换上了自己的兄弟子侄。刘邦或许认为,同为刘氏宗亲,必然戮力同心。但随着时日过去,各诸侯王与皇室关系渐远,加上在封国拥有兵权、官员任免权、财政铸币权。渐渐威胁朝廷,成尾大不掉之势。汉景帝听从晁错建议,削藩,最终引发吴楚七国之乱。虽然倚仗文景之治攒下的雄厚国力以及启用了名将周亚夫,成功平定叛乱,但是诸侯王的问题成为统治者不得不考虑的。


于是,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其实也是延续汉文帝是贾谊提出的“众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由于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严苛,只有嫡长子能继承封地爵位。而推恩令以“恩”的名义,将诸侯王的封地分割分封给其他嫡子和庶子,诸侯王的封国小了,力量自然薄弱,几代以后,难以与中央抗衡。从这内容看,推恩令是一个长远计划,靠时间削弱诸侯王力量,以保证中央稳固。但是,事实上并不仅仅是这样。有两个重点。

一、推恩令的实施必须是在中央绝对强于藩镇的情况下才能实施。


汉武帝可以用推恩令,因为那时候经过七国之乱,诸侯王中最强的几个已经被打的或被消灭或萎靡不振,其他诸侯国实力更是难以与中央抗衡。这种情况下,才可以用推恩令来防患于未然。只有中央绝对强于诸侯,他们才不敢违抗命令,乖乖地把封地分割给其他儿子。如果换了一个臣强主弱,地方势力远胜于中央,哪怕只是勉强和中央持平,都不可能推行。比如唐后期藩镇割据、明初期诸王镇边、清康熙年间三藩。他们都有较高的军事实力,一旦强行“推恩”,只能逼反他们。

二、推恩令不能单独使用,要配合酎金夺爵,否则夜长梦多。


之前说了,推恩令说白了是防患于未然,是一个长期削弱诸侯王的过程。这就有了隐患,因为你不知道中央的实力能否在诸侯王被足够削弱之前依然保持绝对优势。若果经过若干代,诸侯王的封地还没有被削弱到足够小,而中央实力却明显减弱,怕是仍然会被诸侯王颠覆。所以,汉武帝有颁布了酎金律。所谓酎金,就是汉朝规定诸侯每年要向朝廷进献黄金祭祀高庙。进献黄金数量按照诸侯封地的人口计算,每千人进献四两。这对诸侯王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在古代冶炼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要成色好点黄金就只能走量了,依靠更多的金矿。但是一旦被分割领地,势必更难有成色好的黄金。于是,汉武帝就以这个借口,对诸王、侯进行处罚。一次酎金成色不好,削减封地,两次降爵,三次夺爵,诸如此类。仅元鼎五年这一年,汉武帝就以酎金成色不好为由,将106个列侯夺去爵位。这是当时全国所有列侯数量的一半!就这样,这些诸侯的封地全部变为郡县,成为朝廷直属领地。

此外,汉武帝还颁布其他法令,禁止官员与诸侯王随意交往,派遣官员监督诸侯王。而这些诸侯一个个又被酎金压迫着,再也没有心思动什么造反的脑筋了。


伊耆角木


所谓“推恩令”,不过是剜肉补疮,一时之效罢了

大汉武帝即位之后,深为祖宗刘邦建立的分封藩国制度所担忧,他汲取了景帝时期强力削藩导致七国之乱的教训,采用了推恩令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一是分割原有封土。将原诸侯国分割为若干小国,诸侯王爷的子孙按次序领有封土,直至原诸侯的封土被分割领有完成。二是分割继承权。将之前仅长子继承的权利分割为长子、次子、三子共同承继。

通过这样的措施,从制度上大大减弱了各诸侯的势力,而且由于将原长子继承扩大为与其他二子共同继承,使得原先没有继承权的王子们更加忠于朝廷,对于长子也起到了监视作用,这就等于用诸侯自己的土地削弱了自己的势力,也为朝廷买下了人心。由此可见,在稳固朝廷统治的同时,降低了诸侯的威胁,推恩令真乃大智慧。

但是,王室诸侯势力在降低的同时,也意味着在朝廷出现危难时,分封诸地的王室子孙失去了高祖刘邦原先设想的拱卫京师,有事来援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朝廷有事需要王室支援时,王室子孙已经没有实力没有能力勤王了。这就是说推恩令堪称温柔的毒药。

专制体制下,无论如何制度设计,都是想保江山万年青,但是,正是由于专制体制的根本特性,导致了任何一种改革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苟延残喘罢了。


重舟难过千重山


“推恩令"是由主父偃提出的,汉武帝实施的一部法令,目的是为了削弱各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与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在汉高祖开国之初,他的统治方式就是实施分封同姓王,可这样的结果却导致了各王国势力的日益增强,严重的威胁着中央集权的皇室地位,从而导致了“七国”之乱。乱战爆发后,他们立即采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但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到了汉武帝执政时,还有许多地方威胁着皇权的神圣地位,为了削弱诸侯国日益增强的势力,主父偃推举汉武帝刘彻颁发“推恩令"。



“推恩令”的直接目的就是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其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皇帝的权威,巩固统一。


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能够成功削藩,而且付出极小代价,取得显著成果的是汉武帝,他不仅将汉初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诸侯国,拆分成了不具威胁力的小国,而且没有激起任何的造反行动,以很小的代价,成功的解决了心头大患。

提出“推恩令”主父偃不愧为大智慧,而“推恩令”表面上看是加大了对各路诸侯国的加封力度,而实际上是将各诸侯国以大化小,使其人心涣散,从而达到了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所以被称之为是一副温柔的毒药。


百花争春我为先


这个问题得分开看,是否是智慧与毒药,得针对不同人,推恩令对于皇帝来说,那是大智慧,但是,对于诸侯王来讲,那就是温柔的毒药。

先介绍一下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这样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小的诸侯国力量就比较弱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将小的诸侯国取消,达到削藩的目的,减弱诸侯王对中央朝廷的威胁。

西汉初年,刘邦建立大汉王朝,采取郡县制与分封制结合,为奖励功劳卓著的人,分封了异姓诸侯王,但是他感受到异姓诸侯王会威胁江山,对其一一剪除,留了长沙王吴芮家族。之后刘邦与大臣们盟定即“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称白马之盟。后来,他开始封刘姓诸侯王,使得后面诸侯王慢慢实力扩大,朝廷的权力变弱,出现枝强干弱,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

推恩令被赞为大智慧也被称为温柔的毒药的原因

第一,轻易采取削藩政策,会导致诸侯王叛乱,影响稳定。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引发吴楚带领的“七国之乱”,不过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并且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是,还是有好多大诸侯国存在,经常违抗朝廷政令,也是皇帝心病。

第二,用恩赐名义,不战而屈人之兵。汉武帝继位后,在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汉武帝本人是以赏赐的名义来分解诸侯国,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方面没有动用过任何兵马,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三,未引起动乱,解决诸侯王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封地大的王国被分成封地较小的侯国,这个过程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侯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封地过大问题。这就是对于君王来讲,是大智慧,但是对于诸侯王来讲,确实是温柔的毒药,不动武,温柔的解决方式,削弱诸侯王势力,最终使得诸侯王威胁解除。

欢迎交流评论,关注一下,谢谢


历史的吻痕


这一招很毒,但必须服下去。各诸侯国心里很清楚,皇帝做梦都想灭掉他们,不但是景帝因此而酿成了七国之乱,险遭杀身之祸!就是文帝也早就想除去各诸侯国,当年刘邦之所以设立诸侯国,是因为当时汉朝初建,四方不稳,刘邦一人难顾,所以分封子弟,让他们各管一方,共同维护刘家的天下。

当国家扫平反叛,安定下来以后,从吕后开始,就嫌这些诸侯国碍手碍脚了,汉朝本是中央集权国家,上令下达,各级分治,而诸侯国是独立的王国,中央不能干涉人家,这和那些反叛者又有什么区别?文帝时期,诸侯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设立了自己的武装部队,敢于对抗中央,所以这个时侯,汉朝并不算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而是象周朝那样的分封制国家。

这当然是任何统治者都无法容忍的,但是要削去这些诸侯谈何容易?这些诸侯们当然不愿意自己被夺去封地,空留个爵位,所以他们互相团结,互为奥援,势力越来越大,严重威胁中央政府。无奈汉景帝冒险削藩,七个诸侯国公然起兵,”诛晁错,清君侧“,逼得景帝杀了自己最爱的大臣,此后,那个大臣还敢怂恿皇帝削藩?

汉武帝虽为超世雄主,也不敢再提削藩,因为此时诸侯们的势力更加强大,此时主父偃给汉武帝出了个高招,即推思令,这副药完全治住了诸侯。诸侯们明知是毒药,还必须吃下去,一点脾气都不敢发,为什么呢?推恩令就是让各位诸侯把自己的封地平均分给自己的儿子们,而不能只传给其中的一个。这就使诸侯们的儿子,孙子,亲戚朋友全部参与到这场斗争中来,为了各自的利益争斗不休,当诸侯们家里乱成一锅粥的时侯,中央就好办事了。

诸侯们当然知道这是毒药,是让他们死,但是如果他们反对推恩令,等于是不想把封地封给每个儿子,那么这些儿子就会反对他们,而诸侯们之所以强大,还不是因为有这么多儿孙?如果自己先乱起来,还用别人打吗?所以只能拥护推恩令,而拥护推恩令,只能保证此时不乱,但由于内斗加剧,多年以后就自行分解了,因为一个诸侯国,必将分成很多小诸侯国,而且彼此间充满了矛盾,再也团结不起来了。


用户58617410289


中国历史上的“推恩令”这一政策,实施者是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其在位期间,汉朝的国力是很强盛的。但是,对于那时候的汉武帝来说,藩王势力对于皇权有着一定的威胁,而怎么削弱这些藩王的权力也成了汉武帝比较头疼的问题,也就是这个时候,汉武帝的一位大臣“主父偃”给汉武帝献上了一个提议,这个提议被汉武帝采纳,并颁布以及实施此项法令,这便是“推恩令”。

在那个历史时期,一些比较大的诸侯国,有着数十座城的拥有、使用权,“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于是,在汉武帝时期,就有了“推恩令”的出现。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一般都是世袭,就是这一任诸侯王去世后,一般都是由嫡长子一人来继承,继承的是整个诸侯国,而其他庶出的子孙是得不到什么土地的。

而“推恩令”则是规定,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在古代,“一夫多妻制”,哪个诸侯王还没几个孩子呀,在“推恩令”实行之后,“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为什么说“推恩令”是大智慧呢?

首先,汉武帝实施“推恩令”是非常高明的,是以“恩赐”的名义来分裂诸侯国,让诸侯王的后代“共沐皇恩”,嫡长子继承王爵,其他的如庶子则在原诸侯国内封侯,这种政策对于汉武帝来说,不用一兵一卒就能分解诸侯国势力,而且,还能让那些封侯的庶子对他这里有感激。既分解了诸侯国势力,又赢得了好名声。使得诸侯国会越分越小,而中央集权则会加强。

而为什么说是温柔的毒丸呢,我想这应该是对诸侯国而言的。

对那些诸侯王而言,汉武帝此法令可谓毒辣,简直是赫赫阳谋。那些诸侯王也不是傻子,很清楚“推恩令”这个法令一实施,会得到庶子的拥护。因为对于庶子而言,本来王爵对他们而言就几乎没什么关系,而“推恩令”却能让他们能够“裂土封侯”。而对于诸侯王而言,他们能够想到将来自己的封国会被瓜分为好几份,再难独大。哪怕预见这种结果,这些诸侯王也无可奈何,因为瓜分他封国的是他的孩子,不是其他人。所以,对于诸侯王而言,“推恩令”就是一个“温柔的毒丸”,他们只能吃下去。


說与山鬼聽


推恩令,对于君主来说可以称之为大智慧,对于分封的诸侯国自然是温柔的毒药了。

西汉建立之初,奖励军功封了一大批的诸侯国,其初衷也是为了保证皇室的万世永传,但因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对君主形成了威胁。

↑汉代诸侯国


汉景帝时,为了解决这种强枝弱干的情况,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削藩。因为政令太过直接,激起诸侯国的众怒,纷纷打着“清君侧,株晁错”的口号叛乱,最著名的就是“七国之乱”。最终的结果就是景帝妥协、晁错被杀、诸侯国依旧存在。

↑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对诸侯国的存在也是十分的头疼。主父偃便上书道:“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考虑到之前晁错的方法太过激进,最终失败,而这个推恩令使各诸侯国将土地分给同胞兄弟,不到削弱了他们的力量,而且那些没有封地的支族对于这条政令必定是感恩戴德,就好比今天的“温水煮青蛙”。

↑推恩令提出者 主父偃

所以,诸侯们十分乐意地接受了这条政令,没有引发动荡,实在是君主的大智慧;而诸侯国也因为土地变少无法再与朝廷对抗,推恩令对他们来说也就是温柔的毒药。


土豆夜谈


西汉从文帝、景帝两代起,如何限制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

汉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叛逆对抗中央的事件,提出巜治安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具体方法是,让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封土广大而子孙少的人就虚建国号,国号由皇帝定名,待其子孙出生后再分封。

文帝在一定程度上釆纳了贾谊的建议,但是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轮到景帝即位,晁错上了一道《削藩策》,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诸侯王认为是要向他们开刀,吴王刘濞胸怀野心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景帝慌忙命周亚夫平叛,周亚夫一面令梁国坚守,一面断其后援,再追而击之,三个月内平息了叛乱。

虽然经此一役打击了一些诸侯王的势力,但是到了武帝初年,一些大的诸侯国连城数十座,地方千里,并且诸王不思感恩和报效朝迋,反而骄奢淫逸,经常违抗中央命令,严重威协中央集权巩固。

经过高祖以来的与民休息,轻摇薄税,大一统帝国的国势己相当强大,可是汉武帝仍然面临三大问题:第一,诸侯王有较强的政治、军事实力,是帝国不稳定的因素。第二,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不断发展。第三,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停制造事端,边境不安。汉武帝决心加强中央集权,免得外面的敌人未攻进来,内部被自已人先瓦解了。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正月,朝臣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汉武帝准奏,并发布《推恩令》。

不少王国也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规定,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侯国不再属于原诸侯王管辖。

西汉原先实行的是郡县制,制定《推恩令》是在原郡县制基础上的改进,由原来诸侯王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由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长子继承王位,其它为列侯。因此,封地大的王国被分成封地较小的侯国,这个过程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缩小和朝迋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一来,朝庭不费吹灰之力,就使得王国自行瓦解。

从此以后,侯国的辖地仅有数县,并且犬牙交错,难以成片形成反叛势力,彻底解决了诸侯势力日益膨胀、国家不堪重负而又养虎为患的问题。

巜推恩令》是朝迋的智慧,是诸侯王的毒药,这毒药限制了他们的特权,困住了他们的手脚,只能乖乖地听从皇帝的摆布!





生态渔农石峰


汉武帝吸取“七王之乱”的教训施行推恩令,意在削弱各诸侯王的实力,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使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来越弱。实际上,在文、景两帝时,晁错、贾谊就提出过削番,但是时机不成熟,这两人的下场都很惨。从结果看,推恩令施行以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国家更加稳定,受益的是国家和老百姓,但是对官僚阶层和资本家来说,则是一场噩梦。

除了推恩令以外,汉武帝还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那就是诛杀了郭解,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游侠势力。游侠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是秦灭六国王公贵族,百姓失去依附,很多地方豪强充当人主,收养流离失所的百姓,渐渐就成了游侠这种新兴的地方豪强。消灭了这些地方豪强之后,中央集权才真正稳固下来。

被汉武帝剿灭的地方豪强,和官僚资本家,到了西汉中后期,死灰复燃。帝国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面对这样的大机构,自耕农相当于小散户,他们在资本和生产工具,人力方面,天然的处于劣势。竞争失败的自耕农,纷纷破产,沦为佃农,或者沦为流民。到了西汉晚期,流民泛滥,整个国家,变得民不聊生。

这时候,朝野上下,都纷纷呼唤有一个能够匡扶天下的圣人出现。王莽作为这样的一个人人交口称赞的大圣人,就被全国人民选中了。


丁哥说道


西汉初,晁错向景帝献削藩策导致“七王之乱”,汉室国力大衰。景帝崩,刘彻继位,是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大臣主父偃建议武帝推行《推恩令》!令各诸侯分封自己的公子,这一政策极易引发各诸侯国的内部矛盾导至内乱,使其自顾不暇,不再觊觎朝廷大权,实在是绝妙上策。加之董仲舒改造了儒家经典,加进了阴阳五行、君权神授等内容,使皇权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这样就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汉代几百年统治奠定了基。所以说,这个《推恩令》是大智慧,也是“温柔的毒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