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清朝,誰的作用最大?

二八千


1911年的清朝,風雨飄搖,上下都呈現出一種敗亡之象。滿清王公在各派系的相互傾扎中,慘淡經營著祖上留下的基業。

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各種矛盾瞬間爆發出來。隨著溥儀退位詔書的頒佈,統治了中國268年的滿清壽終正寢。清朝被推翻了,但誰起的作用最大眾說紛紜,保皇派,革命派,立憲派,孫中山,還是袁世凱?

推翻一個朝代,需要兩個必要條件:一是實力,二是意願。分析一下,各個集團的實力與意願。

第一,保皇派。保皇派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戊戌變法時的維新派,變法失敗後,康梁逃往國外。康有為在加拿大成立了“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即保皇會。早期的維新派要求開議會,實行新政。光緒去世後,他們要求保留皇帝,實行君主立憲,因而得名“保皇派”。

保皇派的主要組成是開明的貴族和保守的資產階級,具有一定的實力,是清室可以利用的對象。但被滿清的頑固派打壓,最終流亡海外,力量得到削弱,後來的張勳復辟也不過是曇花一現。保皇派雖然被慈禧、隆裕太后所不容,但意願上還是支持滿清統治的。

第二,革命派。革命派以孫中山、黃興為領袖,與保皇派截然對立,革命派以推翻滿清統治為己任。是資產階級的代表,主要活動範圍也是在國外。雖然革命派有強大的號召力和生命力,但當時的中國,資產階級力量還比較薄弱。辛亥革命之前,革命派已發動了十次武裝起義,均以失敗而告終。

革命派走的是精英革命,未能發動群眾。他們有一套成熟的理論,卻缺人,缺錢,缺槍。孫中山為革命四處奔走,也常常是雷聲大雨點小,所以有些人稱他為“孫大炮”。革命派有意願推翻滿清,但實力有限。

第三,立憲派。立憲派介於保皇派與革命派之間,他們要求立憲,並不在意保留不保留皇帝。他代表了上層的資產階級,也包括地主紳士。他們有錢,有地,有人,是相當有實力的一個政治派別。

期初,立憲派寄希望於滿清政府。但清政府卻一直打著立憲的幌子,在辛亥這一年成立了皇族內閣,不少人深感失望。搖擺不定的立憲派也轉而投向革命,這也是滿清眾叛親離的重要原因。

第四,袁世凱。袁世凱的理論主張並不多,更多的是一個實幹家。當別人在政治舞臺上長袖善舞時,袁世凱卻在悶頭培養自己的軍隊。所以在辛亥革命發生後,大家突然發現袁世凱的北洋新軍竟成了中國當時最有戰鬥力的一支部隊。名不見經傳的袁世凱,也成了能夠左右時局的關鍵人物。

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袁世凱是李鴻章去世前極力推薦的人物。袁世凱的背後是龐大的的漢人官僚體系,袁世凱有實力也有意願推翻滿清政府。事實證明,他也做到了。

毛澤東曾說:“政治就是朋友多多的,敵人少少的”。袁世凱就做到了這一點,通過優待滿清皇室,籠絡了保皇派。走資本主義道路,得到革命派的支持,立憲派的主張也得到實現。兵不血刃就完成了一個朝代的更替,順利的超乎人們的想象。試問當時的中國,除了袁世凱,誰能做到?

可惜,歷史並未朝著我們一廂情願的方向去走。但無論如何,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這是很有意義的。

歷史,素顏一些會更美。我是素顏歷史,期待您的關注。


素顏歷史


推翻清朝,誰的作用大?有人說是孫中山,有人說是黃興,甚至有人說是袁世凱!


毫無疑問,是國父孫中山!

為什麼說是孫中山呢?我們首先要釐清孫中山的一生有哪些卓越的貢獻: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時年僅28歲!

1900年,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發動三洲起義。“吾人足跡所到,凡認識者,幾識為毒蛇猛獸,而莫敢與吾人交遊”――孫中山語。孫中山被人稱為“敢為天下先”的革命先驅,孫中山為革命作出的犧牲、奮鬥、艱難都是其追隨者極其尊崇的。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了同盟會,其前身為興中會,華興會。

1906年12月2日,孫中山創建了三民主義。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

1919年10月10日,孫中山在上海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行頒佈《退位詔書》,正式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912年元月正式成立中華民國,孫中山擔任總統。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作為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國民黨的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創建人,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中華民國的國父,地位超然,他的作用無疑是最大的!

黃興對辛亥革命的貢獻也是巨大的,1904年2月15日,他與宋教仁在長沙創立了華興會,次年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他與宋教仁一道成為孫中山的得力助手,是孫中山的左膀右臂,為推翻清朝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是革命的一面旗織。無論黃興還是宋教仁等都是在三民主義旗織下浴血奮戰,毫無疑問,孫中山的作用肯定是最大的。

有人說,武昌起義時孫中山還在美國。一些人以此來否定孫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武昌起義很多領導人都不在武昌,包括黃興也是武昌起義後一個星期才趕到的。以這次起義來否定領導人的功勞是不公允的。就如解放戰爭中,毛也沒親自帶兵打仗,可你能否定毛的作用嗎?孫與毛都是領導者,起到統籌全局的作用,他們的功勞不容抹殺!

甚至有人說推翻清朝袁世凱功勞最大,理由是袁逼迫清帝下臺的。這就荒唐了!首先我們要清楚,清帝為什麼會被迫下臺?要知道,清朝有防漢政策,漢人是沒有權的,為什麼袁世凱有權逼迫清帝下臺呢?是因為孫中山的辛亥革命下,大清政權風雨飄搖,大廈將倒的情形下才不得不放權給漢人,利用漢人維護其政權。沒有辛亥革命的爆發,滿清就不會放權給漢人,袁世凱就不能掌權!沒有前期辛亥革命的成果,那輪到你袁世凱的最後一擊?可以說沒有袁,大清一樣會被推翻,沒有孫中山的辛亥革命,清朝是絕對推翻不了的!說袁作用大是本未倒置,黑白不分,事非不分!

當然推翻清朝不是孫中山一個人的功勞,而是由千千萬萬的革命烈士用鮮血來染成的,包括被刺身亡的宋教仁,包括被稱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第一人”的陸皓東等。把一個竊國大盜說成推翻清朝的功臣,那英烈們的鮮血不是白流了?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前期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作用。正是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打擊下才嚴重動搖了大清的根基,為後來辛亥革命推翻大清帝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孫中山胸懷天下,為了中國的統一,為了不生靈塗炭讓位給袁世凱。可這個竊國大盜卻陰奉陽違,利慾薰心,冒天下之不韙,公然開歷史倒車,居然稱帝!

孫中山創建的三民主義觀念已深入民心,無論是袁世凱稱帝,還是張勳復辟,這些鬧劇都會受到人民的唾棄與反抗,註定是不能得逞的,這就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的偉大作用!


毛澤東是這樣評價他的:

中國最偉大的革命先行者!

美國作家保羅.林百克是這樣評價他的:

孫中山的一生是奮鬥不息的一生!

孫中山對中國的偉大貢獻,潑血的愛國赤誠,彪炳千秋,他也無愧於“國父”二字!

推翻清朝,國父孫中山作用最大。


李超粵


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是推翻清朝統治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個饅頭,掌握清廷軍權的袁世凱是結束清朝統治的第五個饅頭。

然而,正如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一文中分析秦滅亡之原因時所言:“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亡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同樣的道理,清朝被推翻之根本原因,固然有孫中山與袁世凱之原因,但“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清朝被推翻更重要的原因應該是清朝統治者愚昧無知、政治腐敗和經濟落後等多種因素髮展的必然結果,應該是清朝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固步自封脫離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的必然結果。

成文回答如下:

清朝是我國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自1636年皇太極改“後金”為“大清”以來,至1912年清宣統帝退位,共存在了276年之久,但“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最終還是逃不了覆滅的命運,其原因究竟何在?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歷史週期律的魔咒作用。清朝的滅亡符合中國封建王朝興衰週期律。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遵循著否定之否定規律,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自然規律,作為國詐近三個世紀的大清帝國也是無法跳出中國曆代王朝初創、興盛、衰落和滅亡的歷史週期律這一規律的。

二、歷史合力的作用。清朝的滅亡是清朝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從政治上看,經歷封建社會漫長的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鬥爭,清朝在明朝罷黜相權強化皇權的基礎上通過設置軍機處,使得專制皇權達到空前高度,我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也因此達到歷史的巔峰。盛之始即為衰之始,特別是面對世界資本主義政治民主化發展的潮流,清朝腐朽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已顯得老態龍鍾步履蹣跚。高度集中的君主專制統治,固然鞏固了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但也使得清朝的政治十分腐敗不堪,社會缺乏活力,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已完全落伍於世界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政治民主化發展的歷史潮流。

從經濟上看,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為基礎的佔整個社會主體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遏制了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使得資本主義萌芽因此受到壓制而始終不能破殼而出。在傳統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釋放完最後的活力後,面對人口的日益增長,這種經濟發展的模式已明顯落後了。特別是當西方各國包括日本進行工業革命後,清朝這種傳統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已徹底落伍於世界資本主義工業化經濟發展的潮流了。

從軍事上看,晚清時期軍隊十分腐敗。腐敗到什麼地步呢?我們姑且以外國人的視角來反推。記得有一個與清政府打交道的英國商人曾經這樣描述清朝軍隊的狀況:“我都不好意思把這批槍拿出來了,因為他們都已經破的根本不能用了,但對方說只要看上去像杆槍就行,而開出來的價格讓我沒法回絕。事後我才知道,他向政府報賬的銀兩,居然是實際付給我的十倍都不只。於是,我也就坦然一點了,我只是擔心拿著這樣槍的士兵,真要打仗就必死無疑了”。據此,當時政治的腐敗導致清政府轄下的武裝軍隊是有多麼腐蝕了。

從文化上看,清朝繼續實行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的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又大興殘酷的“文字獄”,這不僅妨礙了中國人聰明才智的發揮,阻礙了中國科技和文化的發展,而且迫使知識分子不敢過問國家政治大事,一頭扎進考據學中尋章摘句,不重視影響國計民生的科技的傳承和創新。

從對外關係上看,清朝統治者堅持“天朝上國”的傳統觀念,閉關自守,居高臨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抱守殘缺,頑固堅持祖宗之法和君主專制獨裁統治,看不清楚世界歷史發展的大勢,沒有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東西。

綜上所述,清朝的落後不僅是內部封建制度的根本落後,而且還落後於外部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潮流。落後的封建制度不是新興資本主義的對手,1840年,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通過鴉片戰爭,用船堅炮利打開了中國大門,開始把中國逐步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王朝也逐步淪為列強侵略統治中國的工具,民族危機空前加深,最終在內外交困之中,被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浪潮所推翻。


京師大學堂師範館


小編認為推翻清王朝統治,有很多方面作用,但這兩個方面作用很大。

第一、外部因素影響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進入機器代替手工生產的革命。


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各項完善的制度而當時的中國還沉浸在八股取士當中,由此開始,世界形成了明顯的西方各方面先進、東方各方面落後的局面。

第二、內部因素影響

清王朝統治中末期,當時封建統治內部矛盾日益激化,土地兼併嚴重,老百姓生存艱難。

再加上當時重農抑商傳統思想影響和海禁政策,使當時的清政府根本無法看清世界形勢,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當中。



自1840年以後,經過多次中外戰爭,清政府被迫開始重新認識世界,先後出現了林則徐、魏源、孫中山等救國人士。有的通過變法改革,來使當時奄奄一息的中國強大起來。有的通過起義建立新政權,來使當時中國強大起來。


隨著世界形勢的快速發展,封建統治不在適應世界形勢的需要,加上老百姓的不妥協和仁人志士的實際行動,在內在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腐朽的清王朝才被退翻。


歷史野馬


歷史行進到十九世紀,世界各地的封建王朝已經紛紛土崩瓦解。在國內,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倡導的民族共和精神也逐漸深入人心。清朝的滅亡已是大勢所趨,不是誰所能夠改變的!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後來的甲午戰爭,清朝的腐朽與落後就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太平天國運動更是讓大家看明白了,此時的清廷已經成為了一艘四處進水的破船。

我們就比喻一下這艘破船,世界形勢和國外列強就如同驚濤駭浪的大海,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者為了加速它的沉沒,不停的在船底上鑿窟窿,慈禧作為船長則忙碌的指揮水手們四處堵窟窿,袁世凱攝於慈禧的威嚴也在拼命的划船。這艘船雖然危機重重,可一時半會兒還沉不了。

可是,老船長去世了,換上了載灃當新船長,他看袁世凱不順眼,就把他給辭退了,換上了自己弟弟們划船。突然有一天,船底被孫中山鑿了一個大窟窿,可是水手們竟然消極怠工,沒人願意去堵這個窟窿,原來他們和袁世凱是一夥的。新船長一看沒辦法了,只能把袁世凱請回來,袁世凱說“我回來可以,但是你這個船長得讓我當。”新船長也沒辦法,被迫答應。這時,孫中山也和袁世凱商量,你只要把這艘船的名字改為中華民國,我也支持你當船長。於是,這艘船的船長就變成了袁世凱。


歷史長河中的魚


論及辛亥革命的功績,多數人均認為推翻清朝、結束帝制為其首要,此中要義是清朝滅亡乃辛亥革命所致,其實在筆者看來,清朝的滅亡,是自殺而非他殺。

清末十年間,為了化解統治危機,最高統治集團與地方督撫聯合推行新政,然而卻事與願違,王朝由此踏上了滅亡的快車道。

政治方面

清朝最後的十年間,就組織行為而言,首推諮議局、資政院。這兩個機構乃清末立憲運動的重要組成,其初始動機是為了拉攏立憲派,消弭革命,化解危機,維護自身統治,然而結果卻直接導致了政治崩潰,立憲派北汽清廷而去,清政府在與革命派、立憲派的三方博弈中,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之所以如此,兩個原因,其一,許多地方諮議局中混入了革命黨分子,此外還有革命黨人以新軍軍官的合法身份,對諮議局做了許多工作,這也擴大了同盟會在諮議局裡的影響。

其二,佔諮議局主體的立憲派對清廷強烈表示不滿。立憲派本來站在清廷這一邊,他們多仿行憲政保有期待,資政院、諮議局的成立,無疑給這群人提供了一個合法的平臺。如uangxi諮議局開局議事開幕式上,議員代表《致辭》道:“吾人渴望於立憲政體,不能不渴望於國會構成,既不能不渴望於地方自治,而省之諮議局實當斯二者之樞機。”

而清政府在與立憲派的博弈折衝中,始終處於被動讓權地位,立憲派的不滿情緒漸趨膨脹,以至於出現了三次國會大請願這樣的危機事件,直至皇族內閣的產生,立憲派由失望而絕望,最終背離而去。“辛亥革命,皆以諮議局為發端。”,清政府的統治基礎,資源進一步弱化。

再就功能、效果而言,無論是諮議局還是資政院,都對清政府的統治構成了威脅、衝擊。諮議局通過針對督撫的成功“越權”,在地方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雖然諮議局、資政院的田等往往沒有什麼效果,幾乎被政府無視,但其已經形成了一種輿論氛圍,以合法的方式針砭時弊,甚至將矛頭指向皇權。

經濟方面

清政府最後的十年,在經濟方面的危機也算是空前嚴重。為了化解通知危機,在經濟方面推行新政,如練新軍、編巡警、興學及地方自治等。在今天看來,上述活動符合現代性的要求,然而卻造成了征服支出驟然膨脹,以致財政陷入崩潰的窘境。


庚子賠款的債務加上新政的合力,打破了手指平衡,為彌補虧空,清廷著力開源節流,其中節流的成效不彰,而開源則帶來了苛徵之弊。

軍事方面

清政府為了挽救自身統治,在清末採取一大舉措乃編練新軍,其結果卻是新軍集體譁變。清王朝最終滅亡,導火索乃武昌起義,而武昌起義之所以爆發,與湖北新軍集體譁變有關。

武昌起義爆發前,湖北新軍15000人中,參加文學社和共進會的竟達5000人之多,佔據了湖北新軍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此外還有大批士兵是同情革命的,與革命為敵的至多不過一千餘人。湖北新軍這種情況,南方諸多新軍也是這樣。

其實這主要是清末新軍觀念的轉型,江南地區新軍改募兵為徵兵,武風漸開,兵格漸貴,期間雖未必盡明忠愛之大義,而讀書有家之人佔多數,其當兵的目的顯然與舊軍隊圖餉不一樣。這種情況反映了近代國民意識的軍人觀念已經不是舊時觀念,對新式軍人的政治逸軌意義深遠。

文化方面

清政府的文化自救舉措包括派留學、興學堂、辦報刊及閱書報社等,但結果卻是留學生多背棄清廷、不少國內學生對立情緒瀰漫,報刊及閱書報社日漸異化。

清政府為培養人才派留學所造就的留學生群體,離心傾向十分鮮明。清末留學生以日本為最多,留日士官生又是其中重要組成,辛亥革命後,幾乎各省的兵權都由這些留日士官生掌握。

清政府為培養人才還致力於興辦學堂,然而資產階級革命派在學堂中卻佔據了相當的空間,或議論時政、與朝廷抗爭,或同情革命,又或蔑視清廷。為開民智清政府致力於創辦報刊,卻造成了輿論失控,報刊的異化現象十分嚴重。

綜上,對於當時的清政府來說,坐著不動啥也不幹也是死,大刀闊斧地改革也是死,畢竟無論怎麼改,怎麼投入近代世界的懷抱,人民對封建帝制的認可度只會越來越低。所以說,清政府的滅亡,是自殺,是歷史的必然。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青年折緣


一個事件的發生不只單一原因,清王朝的覆滅有三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

一、清廷的腐朽無能,對漢民族的欺壓,使清王朝象危樓一樣搖搖欲墜,特別是在慈禧太后死後已無鐵腕人物,爛到根的大清就等掘墓人了;

二、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是一面偉大的革命旗幟,用畢業精力欲求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喚醒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意志,為徹底埋葬封建清王朝,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

三、袁世凱代表漢族勢力已掌握控制了全國的軍事力量。他以務實的能力,藉助全國革命的形勢,連哄帶嚇迫使軟弱的隆裕太后發佈退位詔書,成功地以和平方式走向共和,客觀地為歷史進程作出了很大貢獻。




溫情憶鴻564


軍隊在民主化中的作用很關鍵

軍隊在民主化進程中的作用很關鍵,只有軍隊保持中立或倒戈,民主化才有可能成功。如果軍隊出手鎮壓民主運動,民主化就不可能成功。可以說,民主化能夠順利進行,一方面要歸功於民眾的抗爭,另一方面也要得益於軍方的中立或倒戈。

如果不是武昌的新軍倒戈,發動軍事暴動,清政府就不會垮,也就沒有什麼民國了。如果只是南方的新軍倒戈,北洋六軍不倒戈,清政府也垮不了。可以說,清政府是被自己所培養的新軍摧垮的。清政府不惜血本培養新軍,本來是想用它來保政權,結果適得其反。南方的新軍倒戈是出於革命理想,北方的新軍倒戈則是出於現實利益。

1989年10月初,東德的萊比錫出現了示威遊行,在個別開明官員的指示下,軍警一反常態,沒有進行鎮壓,結果激勵了更多的民眾參與抗議活動。大規模的抗議活動讓東德政府陷入了癱瘓,從而也導致了柏林牆的倒塌,東德民眾都湧向了西德,軍警也沒有像從前那樣對翻越柏林牆的民眾開槍。

東歐的民主化能夠成功,很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從戈爾巴喬夫上臺後,蘇聯不再對東歐國家進行軍事幹預。捷克起初的民主化,也就是布拉格之春,就是因為遭到蘇聯的軍事幹預,而被鎮壓下去了。在1980年代末,不管是東德、波蘭,還是捷克、匈牙利,其民主化都得益於蘇聯不再進行軍事幹預。

蘇聯發生八月政變後,起初軍隊想幹預,後來保持了中立,採取了袖手旁觀。如果軍隊堅持干預,以葉利欽為代表的民主派就會遭到失敗。儘管現在俄羅斯只有選舉民主,但比起前蘇聯的極權來,無疑是前進了一大步。

蘇聯軍隊沒有出手鎮壓葉利欽領導的民主運動,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此前他們出手鎮壓波羅的海國家的民眾抗議時,揹負了罵名,增加了心理負擔,不敢再輕易出手。因為軍隊本來是用來保護國家和國民安全的,結果被用來鎮壓和屠殺民眾,自然會遭到抨擊和唾棄。

羅馬尼亞的民主化,也得益於軍隊倒戈。齊奧塞斯庫命令軍隊向示威遊行的民眾開槍,軍隊不但拒絕執行命令,而且還調轉了槍頭,打敗了效忠於齊奧塞斯庫的內務部隊。齊奧塞斯庫的政權被他一手栽培的軍隊推翻了,就連齊奧塞斯庫的性命也被他一手栽培的軍隊給結束了。

利比亞的政府軍要是不出現分裂,並導致部分軍隊倒戈,投靠反對派,反對派就不可能在短短几個月就推倒卡扎菲政權,從而也就不可能實現民主化。卡扎菲跟齊奧塞斯庫一樣,不僅是自己的政權被自己的軍隊推翻了,就連自己的性命也被自己的人民結束了。

突尼斯的民主化能夠順利進行,除了民眾的抗爭和各階層的合作,還要歸功於軍方保持中立。如果軍方插上干預,突尼斯的民主化就可能會夭折。同樣是北非國家的埃及,就是因為軍方插上干預,從而讓埃及的民主化嘎然而止。


長江一口


推翻清皇朝的是袁世凱。清軍的主力——新軍,在已經下野的袁遙控下,對鎮壓辛亥革命的皇帝命令,是陰奉陰違,虛張聲勢。相反,卻逼皇朝內閣讓袁出山,收拾局勢。皇朝內閣在軍隊威逼下,立即任命袁為內閣總理並由袁全權組閣。袁一面與南京的各省組建的臨時政府商討國是,一面讓南通人實業家張狀元找二人在蘇州惟盈旅社起草清皇朝退位讓國詔書。接著袁向皇太后陳述革命的恐佈,並舉例法國大革命時法皇及皇后都被送上了斷頭臺,皇太后對袁呈上的皇帝退位詔書完全同意。緊接著清皇室公佈皇帝退位詔書,宣告清皇朝終結,政權和平移交民國政府。清皇朝的總理大臣袁世凱宣告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南京的臨時政府按約即行解散。袁確定五色國旗,宣告了中國是五族共和的多民族國家,而不是驅逐韃虜的純漢族國家。


LruDaddy


推翻清朝誰的作用最大?這個問題可能有點爭論。但是客觀的來說,清朝被推翻,是歷史的必然。但是人為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在推翻清朝的作用,當中誰的作用最大?可能打響第一槍的是革命黨,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但是真正迫使清朝皇帝退位的人是袁世凱手握著北洋新軍重兵,在南方革命黨熊熊烈火起義不斷下,清王朝在南方的統治搖搖欲碎。雖然北方六鎮還在清朝控制手裡,但是實際掌握權,是掌握在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手裡,面對的南方革命已成為燎原之事的烈火。清朝內部已經出現了,統治嚴重危機。內閣攝政王載灃在調兵遣將方便也存在用人不當導致時局無法晚回敗局,在這種艱難時局的情況下。。最後在隆裕太后的拍板下,請袁世凱出山。剛開始北洋新軍到武漢漢口鎮壓起義軍的時候,馮國漳打的很猛,革命軍都有點支撐不住。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袁世凱主動伸出了橄欖枝,只要南方革命軍答應讓他當大總統,他就想辦法逼迫清廷退位。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之下,清廷答應的民國提出的優厚條件。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帝制,終於在袁世凱的推波助瀾下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