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馬錢探祕

和田馬錢探秘

□ 鄭宜瑾

1874年,英國探險家道格拉斯•福賽斯爵士在新疆和田意外地收集到兩枚“漢佉二體錢”——和田馬錢,從而揭開了和田馬錢的神秘面紗,將一段塵封千年的東西方經濟文化交融的歷史呈現在世人面前。和田馬錢為民間俗稱。1962年,和田馬錢被學術界正式命名為“漢佉二體”錢——以其錢文為漢文和佉盧文兩種文字而得名。

撫摸和田馬錢,思緒萬千。漢文篆體字和失傳已久的西域古文字——佉盧文在和田馬錢上合璧呈現,印證著新疆與中央政權緊密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這是鐵的見證!彰顯著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實。

和田馬錢探秘

和田馬錢探秘

公元前60年,漢朝設置西域都護府,標誌著西域自此歸屬祖國版圖。漢統一西域後,西域古國便普遍使用漢字。2世紀後半期,塔里木盆地南緣的一些古國同時又使用佉盧文。佉盧文源於公元前5世紀的巴基斯坦西北部,曾在印度北部和塔里木盆地南道的于闐、鄯善等地流行。如今,很少有人會識讀佉盧文。漢代于闐官方使用的文字為漢文和佉盧文,這從和田地區尼雅遺址出土的木櫝、木簡上可以得到證實:木牘文字多為佉盧文,木簡文字多為漢文。

關於和田馬錢的鑄造時期,中外學者觀點各異。國內學者多數認為,和田馬錢鑄造於公元73年班超征服于闐之後,至3世紀末佉盧文在塔里木盆地不再使用之前,為歸屬漢朝的于闐國所制。和田馬錢與漢五銖錢同時流通,和五銖錢一樣,使用中原的銖兩制,是受中原五銖錢的影響而鑄造的新疆最早的自鑄幣。

和田是古絲綢之路南道重鎮,歷史上商賈雲集,經貿繁榮,用於買賣商品的各種貨幣,在這古老的土地上已經沉睡了千百年。筆者在和田古玩市場上親眼目睹了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時期的各種古錢幣,也有幸遇見了被譽為新疆古錢幣中的大名譽品(指為歷代錢幣學家所重視的名聲極大的,受市場歡迎的稀有錢幣)——和田馬錢。

和田馬錢是以希臘貨幣德拉馬克為祖型,仿貴霜錢幣,採用打壓法做成的錢幣。圓形無孔,無郭,有大小兩種。大型的和田馬錢(俗稱大馬錢),正面錢文是漢文篆體字——“銅錢重廿四銖”,背面有馬或駱駝的圖像,圖像四周是一圈環形排列的佉盧文,專家解讀共有20個佉盧文字母,漢文譯為:“大王(都尉之王)、眾王之王、伊那婆之(錢幣)”。小型的和田馬錢(俗稱小馬錢),正面錢文是漢文篆體字——“六銖錢”,背面的圖案有馬或駱駝的圖像。大馬錢和小馬錢的區別,除規格大小、重量、錢文不同外,馬的圖像也不同。大馬錢是一呈走勢之馬像,小馬錢是一呈立勢之馬像。另外,近年來也發現了一種罕見的馬錢:錢幣一面是馬的圖像,一面是漢文篆體字“于闐大王”。

英國學者克力勃在其錢幣專著《和田漢佉二體錢》中考證:出土的和田馬錢上,發現有6位於闐國王的名字。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至少有6位於闐國王發行了和田馬錢。

駱駝形和田馬錢甚為罕見。和田馬錢發現至今,馬形和田馬錢已有數百枚之多,而駱駝形和田馬錢才區區數枚。1989年10月,和田地區文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在洛浦縣杭桂鎮蘇力塔木沙漠(屬古代于闐國範圍)中,發現一枚背面打製駱駝圖案的錢幣,此錢重6.5克,直徑2.5公分,錢文、圖案較為清晰,品相佳。

和田馬錢探秘

和田馬錢是世所公認的西域最早的鑄幣,是中國古錢幣中的大名譽品,存世量極為稀少,甚為珍貴。筆者在同和田錢幣收藏者交流中瞭解到,自19世紀下半葉發現第一枚和田馬錢起,和田馬錢就不斷被西方探險隊和國際文物大盜奧利爾▪斯坦因等人,瘋狂地從和田古遺址中盜走。至20世紀末,和田馬錢僅發現400餘枚,而這400餘枚和田馬錢中有300餘枚被國外博物館和個人永久“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256枚,俄羅斯博物館21枚,牛津博物館3枚,印度圖書館55枚,印度旁遮普博物館1枚,法國探險家杜特雷依4枚。

和田博物館藏有一枚大馬錢、一枚小馬錢、一枚駱駝錢。和田本地的錢幣愛好者手中也藏有和田大馬錢、小馬錢。烏魯木齊、喀什、阿克蘇等地的錢幣愛好者手中的和田大馬錢數量估計在上百枚。筆者從新疆錢幣收藏者口中得知,2011年,喀什老城改造,出土了一批窖藏,數量頗豐,這在無形中擴大了和田大馬錢的收藏群體。但是筆者通過比較發現,和田坑口的大馬錢同喀什坑口的大馬錢有明顯的不同,具體的差別有:鏽色不同。和田坑口的大馬錢多為綠鏽,喀什坑口的大馬錢大多是土黃鏽;形制、規格不同。和田坑口的大馬錢為正圓形,規格略大,喀什坑口的大馬錢呈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規格略小;市價不同。和田坑口的大馬錢因品相較好,鏽色美,市價一般比喀什坑口的大馬錢高出許多。

筆者在朋友處仔細觀賞過一枚和田大馬錢,該錢幣制作精美,呈走勢的馬栩栩如生,一圈佉盧文環繞,正面有清晰的漢文篆體字:“銅錢重廿四銖”。筆者推測,這枚和田大馬錢遺落在大漠戈壁中,因乾旱少雨,錢幣受侵蝕較輕,故保持了較好的品相。

觀賞這枚和田大馬錢,筆者彷彿聽到了那熙熙攘攘的街市上,古于闐居民、絲路商賈手持大馬錢,在討價還價買賣貨物的聲音。古絲綢之路南道重鎮于闐在歷史的塵煙中生機勃發,猶如大馬錢上的那匹揚蹄欲奔千里的雄健之馬,讓人浮想聯翩,激情滿懷。

和田古錢幣愛好者孫先生認為,和田馬錢是漢王朝加強對西域統治的產物,幣上漢文貨幣單位直觀地反映出漢朝貨幣政策的影響力。另外,馬和駝是古代社會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信息傳遞、文明傳播的載體,古于闐在抵禦外來侵略,以及鞏固政權、開拓疆土,都離不開馬和駝。和田馬錢上的馬和駱駝的圖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于闐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

悉心研究已發現的和田馬錢實物,我們不難發現,和田馬錢的打製還有一個演變過程。近年來在阿克蘇地區新和縣共發現了6枚“重五銖”馬錢,還有“五銖錢”馬錢,鏽色與和田地區發現的馬錢相近。這說明和田馬錢剛開始依照漢五銖錢鑄造,在發行使用過程中又進行完善調整,最後才定型的。

烏魯木齊的西域古錢幣收藏者周先生近年來收集了一定數量的和田小馬錢,對版式、重量等有獨到的見解。周先生通過收藏和田小馬錢實物得出了研究心得:和田馬錢中有一部分錢幣是域外的巴克特里亞錢幣和貴霜錢幣復打的,和田馬錢中有許多“長脖子馬”的六銖錢,絕大多數是域外錢幣復打的。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古于闐連接東西方、吸納多種文明的橋樑紐帶地位。

關於和田馬錢的鑄造量,專家學者鮮有論及。原和田地區文管所研究員李吟屏在其著作《佛國於闐》中指出,當時古于闐地區的人口在5萬人左右。筆者分析,古于闐雖然地處古絲綢之路南道要衝,因其人口數量有限,經貿活動也必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人工打壓制作的和田馬錢數量不會太多。再者,于闐歸屬漢朝管轄,五銖錢在商貿活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從和田地區出土的大量的漢五銖錢可以得到印證)。和田馬錢的舞臺想必一直較為狹小。也許這也是和田馬錢出土稀少、至為珍貴的一方面原因吧。

和田馬錢探秘

和田馬錢探秘

和田馬錢探秘

和田馬錢探秘

漢佉二體錢是目前已知新疆歷史上最早的自鑄貨幣,極具地方特色。它不同於中原鑄錢用錢範澆鑄,而是採用源自古希臘的打壓法;也不同於中原流通幣上只有文字的傳統,且是在鑄幣上打印馬或駱駝的圖像,反映了遊牧地區早先以牲畜互市的歷史。錢幣上打印漢字,並以中原當時的重量單位“銖”為記重、記值單位,反映了古代新疆遊牧地區與中原農耕地區人員、貨物相互頻繁交流的事實。

原新疆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新疆古錢幣專家蔣其祥,在交流新疆古錢幣收藏系列問題時指出: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集地,是絲綢之路貿易和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新疆的漢佉二體錢、漢龜二體錢、突騎施錢、黑漢朝錢、察合臺錢等都帶有顯著的地方民族特色,其形制、錢文及流通消亡的過程構成了獨特的新疆錢幣文化體系。和田馬錢在新疆錢幣文化體系中應是領頭羊。因為馬錢上有中外2種文字在中國錢幣史上應屬首創,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深遠影響。

和田馬錢帶著深奧的文化標識向我們走來,它無疑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歷史信物。而對於和田馬錢的研究,還需要更多的西域錢幣研究者悉心探究,撥開迷霧,挖掘和田馬錢的未知領域,給人們呈現一段和田馬錢貫通東西方文明之路的光輝史話。

作者系和田文化愛好者、和田觀賞玉收藏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