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在家家戶戶都為過年忙得團團轉之時,遠在異鄉的遊子歸心似箭。對於迴歸故鄉熱切的期盼、焦灼的等待以及團聚在望的驚喜令他們激情澎湃,因此不遠千里萬里,不辭辛勞,披星戴月,回到故土。只有回到故土,這份激情才有了寄託,有了著落。

從古至今,遊子對故鄉的歸屬之感、對故園的眷戀之情是相通的,根源於幾千年農耕傳統所形成的安土重遷、衣錦還鄉、“每逢佳節倍思親”“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文化傳統。古代的遊子不外三種人,一是外出科舉做官的士人,二是重利輕別離的商賈,三是保家衛國的戍卒。改革開放後,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務工,急劇壯大了遊子的隊伍。每年春節前後,幾億人遷徙的春運大潮波瀾壯闊,震撼人心。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句樸素的口號,道出了億萬遊子思念故園的心聲。這種心聲和賀知章、李白、杜甫、王維、高適等唐代大詩人漂泊在外時的心情是一樣的,只不過後者是一種詩意表達。


1


回鄉偶書二首(其一)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後兩句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我們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卻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彷彿自肺腑自然流出,樸實無華,毫不雕琢,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引入了詩的意境。

2

雜詩(其二)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詩中所寫的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是急欲瞭解故鄉風物、人事的心情。他獨問窗前的那株寒梅是否開花,平淡質樸,如敘家常。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3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4

除夜作


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這是一個除夕之夜,詩人眼看著外面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聚一堂,而自己卻遠離家人,身居客舍。兩相對照,不覺觸景生情,連眼前那盞同樣有著光和熱的燈,竟也變得“寒”氣襲人了,孤寂悽然之感油然而生。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5


秋興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本詩通過對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盪不安的環境氣氛,令人感到秋色秋聲撲面驚心,抒發了詩人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鬱之感。這一首開門見山,抒情寫景,波瀾壯闊,感情強烈。詩意落實在“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兩句上。詩人羈旅夔州,思念故國、故園。

6


除夜宿石頭驛

戴叔倫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長期漂泊,客中寂寞,又值除夕之夜,還獨自滯跡在他鄉逆旅,此情此景,更何以堪。這首詩就真切地抒寫了詩人當時的際遇,蘊蓄著無窮的感慨和淒涼之情。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7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遠望回樂城東面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一排烽火臺。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近看,但見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滿是皎潔、淒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裡,夜風送來了淒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徵人望鄉之情。

8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這首詩真切地反映了傳統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古代由於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古人往往安土重遷,怯於遠行。

(以上節選自《唐詩鑑賞辭典(新一版)》)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唐詩鑑賞辭典(新一版)》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長按二維碼,進入我社淘寶自營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