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在一個獨自生活變得越發理所當然的時代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選擇獨居。

確實,孤獨生活既不可怕,也不可惡,一個人生活也沒什麼不好。

但是老人孤死家中無人問津的新聞總是屢見不鮮。


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這不禁會讓我們思考,等到我們不再年輕、老無所依的時候,是否還能一如當初堅定這個選擇,享受這個選擇?

我們又該用怎樣的生活方式去維繫年老時獨立生活的質量呢?

日本NHK電視臺的“無緣社會”系列紀錄片也許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示。今天小妹給大家帶來的就是其中一部,它的名字叫做——《無緣社會-創建新的聯繫》


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節目企劃中,NHK收到了14000

高齡、不婚、失業、獨居、沉迷網絡世界……這些問題造就了這樣一群人:

他們日復一日地活著,但沒有工作,沒有伴侶,沒有親人,也沒有人和他們聯繫,有的甚至居無定所,即使離開了這個世界,也無人知曉。


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讓人驚訝的是,電臺在廣泛取材後發現,無緣社會甚至蔓延到了擔負未來希望的青少年人群,有越來越多年輕的聲音給節目組留言。

他們渴望與人交流,渴望與社會產生交集,他們害怕自己不被需要,恐懼自己孤獨至死。


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為了瞭解這是一群怎樣的人,節目組開始找尋那些曾經打來電話的留言者。

有的因為工作失敗徹底喪失了信心,還有的是無法忍受獨居生活的孤獨和痛苦。

在此期間,電臺還收到了一封遺書。


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這封遺書來自日本新潟縣的吉澤雅之,來到東京二十多年,一直一個人生活。

他曾經是一家機械廠的正式員工,後因泡沫經濟崩潰而失業,此後便一直輾轉各地從事派遣工作。

吉澤的父母在他出生不久後離異,撫養他的祖母也已經去世,現在沒有一個可以聯繫的親人,再加上因為健康狀況欠佳,不能夠繼續工作,吉澤在東京沒有朋友,在家鄉也沒有地方可回。


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吉澤深深覺得自己是一個不被需要的人,無論在什麼方面都毫無用處。

這種失去存在感的孤獨讓他痛苦,於是,他想到了自殺。

而在吉澤住過的公寓裡,曾發生過一起“孤獨死”,住在同一公寓的一位50歲單身女性,在死後十天都沒被發現。


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不想以一個不明死者的身份孤獨死去,這是吉澤向節目組寫遺書的原因。

與節目組見面兩個月後,吉澤試圖改變自己孤獨的生活。

他自願開始了所住公寓附近的打掃,希望能與人說上幾句話。


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可是,過了很久都沒有任何人來搭話。

正當吉澤心灰意冷的時候,一位附近的小學生走過跟他打了聲招呼。

簡單的一句“下午好”卻讓吉澤倍感溫暖。


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為了逗孩子們開心,吉澤將獨角仙的幼蟲送往附近的小學。

孩子們收到後很是驚喜,紛紛給吉澤寫了自制的感謝信,以此表達對他的喜愛。


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讀著孩子們的信,吉澤臉上的表情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他拿著信的手微微顫抖著,久久不願放下。

他終於覺得自己不再是孤獨一人,他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與希望。


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接下來節目組找到的是一個高中剛畢業的19歲女孩千歲。

由於家庭矛盾的原因,千歲漸漸在家感到難以忍受。

自從學校畢業後,千歲連最後的容身之處也喪失了,於是便住進了援助組織的宿舍裡。


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援助組織針對的人群正是那些離開學校後直接被拋向社會的孩子們,給他們提供一些職業培訓的機會,也給他們一個調整心態的過渡期。

一年過去,現在的千歲在援助組織經營的一家餐廳接受職業培訓。

她也日漸敞開心扉,與共事的夥伴們相處得其樂融融。


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節目組找到的最後一位留言者是被海邊教會NPO救下的46歲男子,輾轉各地工作最終失業,也失去了住所。

而這個海邊教會正是一個被救助者們找到工作前可以暫時生活的地方,於是,這名男子便住下了。


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經過幾個月的朝夕相處,教會里的人們用他們的善意和溫暖深深打動了這名男子,男子漸漸恢復鬥志,開始重新振作起來尋找新的工作。

儘管“無緣社會”反映了日本對本國社會現狀的擔憂,但在實際上情況更要嚴峻的我國,這方面卻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

“我怕即使自己死在這裡,變得只剩一堆白骨,又有多少人會打電話來,我都不知道。”這是來自一位獨居老人的口述。

這也是一個叫人生無所養、死有誰葬的社會現狀。


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一路度過平凡人生的人們,最終卻要獨自面向孤獨死去,這描述的便是無緣社會。

面對這樣的問題,人們究竟應該怎樣才能從“無緣”的孤獨情況中擺脫出來,在社會生活中與陌生人構建起新的聯繫呢?


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其實在此之前,日本NHK就曾推出過一部名為《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薪百元的年輕人》的紀錄片。

小妹感覺這簡直就是中國的“無緣社會”現象。

在深圳的這個三和人才市場,聚集了全國最多的無業遊民。破舊的大樓周圍,密集地居住著幾萬人口。


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他們有的沉迷網吧、賭博,有的喪志鬥志,得過且過。

三和市場物低價廉,他們一天可以只吃一頓,4塊錢的面,2元清藍大瓶水是標配。10塊錢可以通宵上網,50塊錢可以解決性生活,沒床位了就在人才市場門口露天過夜。


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他們通常都選擇日結的工作,秉持著“日結一天,闊以玩三日”的生活理念。

而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卻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前赴後繼。

他們說:“長期工作是不可能的”,“我們是最底端的,第六類人,這裡是別人的城市,不是我們的”,“我恨它,但終究離不開了”。


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當記者問其中一個人,那你老了怎麼辦?

得到的是對方麻木地回答:“老了……就死了唄。”

這裡的人都沒有身份證,要麼被偷要麼賣了,遠離了親人和故鄉的他們,直到餓死病死也無人問津。

他們徹底與外界社會失去了任何聯繫,在這片被遺棄之地模糊了生與死的界限…


4元吃一天,50元解決性生活,這些等死的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當我們直面這些殘酷現狀的時候,自己究竟離他們又有多遠?

在我們漸漸變得對別人冷漠的今天,“無緣社會”也許只有一步之遙。

但願我們都能避免成為“無緣”之人,但願我們永遠都對生活保持熱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