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中國執教時間最長的化學教師走了,他用非凡足跡詮釋南開精神

學人小傳

申泮文,祖籍廣東省從化市,1916年9月7日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1929年考入天津南開中學,1936年考入南開大學化工系,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46—1959年任南開大學化學系教員、副教授;1959—1978年任山西大學化學系副主任、教授;1978年起,任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申泮文十分重視高等化學教育與教學工作,長期堅持為本科生授課,是中國執教化學基礎課時間最長的化學家。因為教學成果突出,他曾連續三屆(2001、2005、2009)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所講授和重點改革的化學課程《化學概論》,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他個人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同時,他出版書籍達70餘卷冊,累計3000餘萬字,是中國著、譯出版物最多的化學家之一。他統編或合編的《無機化學》和《基礎無機化學》兩部教材至今仍被廣泛地用作教科書或教學參考書。其中,《基礎無機化學》還出版了維吾爾文版,獲得國家教委頒發的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申泮文在國內率先開展金屬氫化物的科學研究,他合成並研究了一系列離子型金屬氫化物,包括硼和鋁的複合氫化物;合成並研究了三類主要的儲氫合金,研究了若干種非晶態儲氫合金的合成和結構。離子型金屬氫化物的合成路線,避免了應用昂貴的金屬鋰,至今仍是一項有良好應用前景的基礎研究。他認為氫能在未來能源構成中必將佔有重要地位。他用共沉澱還原法合成了鎳基和鐵基儲氫合金,用置換擴散法合成了鎂基儲氫合金,使儲氫合金的化學合成方法得以系統化,所得產品常比冶金法得到的更均勻、更易活化或活性更高,為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7年7月4日,101歲的申泮文教授在津辭世。那位年逾九旬還在給本科生上課的老人走了,那位南開園裡幾乎所有人都熟稔的“白髮先生”走了,那位經常頗為自得地稱呼自己為“南開土貨”的科學巨匠走了……在他的身後,留下的是以身許國的非凡足跡。

“要努力把年輕人培養成才,為中國的教育事業盡一分力量”

申泮文曾經給自己的職業做了一個排序:首先是教育家,然後才是科學家。他說:“我感到自己身上有一種責任,那就是要努力把年輕人培養成才,為中國的教育事業盡一分力量。”101歲的人生,有近70年站在講臺上,他也因此創造了一個紀錄——中國執教時間最長的化學教師。

在三尺講臺上,申泮文傾注了一生的心血,因為他特別喜歡在課堂上跟同學發生“化學反應”。

那位中國執教時間最長的化學教師走了,他用非凡足跡詮釋南開精神

這位“南開土貨”有著英國紳士般的風度——2004級本科學生彭宇星入學後聆聽了申先生的《雙語化學》課程後,不僅被他的淵博學識所折服,也被老先生的儒雅風度所感動。因為知道是資深院士講課,所以同學們都提早一個小時來到教室。

上課鈴響後,申泮文準時站在講臺上,但第一句話讓所有同學目瞪口呆,“按照國際上女士優先的原則,請前三排男生起立,將座位讓給女生。”至今,化學系所有的班級都保留著這樣一個傳統,無論大課小課,前三排的座位永遠屬於女生。

“申先生在授課的時候從來都不遲到,而且都是站著給學生們上課。”南開大學化學學院車雲霞教授回憶,一年夏天,課前突然天黑如夜,暴雨瓢潑。有些學生都沒能趕來上課,申泮文卻準時手擎雨傘出現在了教室門口。看著半個身子淋得溼透的先生,同學們掌聲如雷。

申泮文特別重視“基礎”和“傳統”,他說,西南聯大和南開在中國教育史上的重要意義,就在於樹立了真正的大學精神,並確立了很好的人才培養模式。“老教授、名教授堅持給本科生上課,這種情況在國際知名大學其實比較普遍,只是國內越來越稀有,這是不正常的!”在他看來,名教授上課,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傳達一種氣質,一種滲入骨髓的對真理的思辨與追求,能對青年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我希望南開能夠保持這個傳統,全國的大學也都能一起把它發揚光大。”

那位中國執教時間最長的化學教師走了,他用非凡足跡詮釋南開精神

1980年,從山西大學回到南開大學擔任無機化學教研室主任的申泮文,面對人才短缺的情況,提出“培養高層次人才,應該立足於國內”的主張。他以建設無機化學重點學科為目標,制定了3個“五年計劃”:以“傳、幫、帶”的形式,在第一個5年培養出一批副教授,第二個5年培養一批教授,第三個5年之內培養出一批年富力強的博士生導師。他倡導並恢復了助教制度:聘請品學兼優、責任心強的本科畢業生擔任助教,專職助課、輔導、批改作業和實驗報告,畢業後培養他們在職直接攻博,這樣既提高了本科教學質量,同時也發現、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教學人才。他的這一培養教師的模式於1989年獲得優秀教學成果獎。

此外,申泮文還安排開展了無機合成、配位化學、生物無機化學3個方向的科研工作,開設了一整套質量較高的研究生學位課程,為教師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到1996年,南開大學無機化學學科脫穎而出,培養出教授19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導師7人,擁有在學博士、碩士50多位;建立起了新能源材料化學和應用化學兩個研究所,承擔“863計劃”和“973計劃”的多個研究項目,共取得國內外專利30項。

2008年,申泮文帶領的南開大學無機化學創新教學團隊,入選教育部、財政部批准的我國首批國家級教學團隊,成為化學教學領域的國家隊。如今他的團隊中有院士,有長江學者,還有國家級教學名師,先後獲得3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面對高校中漸盛的“重科研輕教學”風氣,申泮文如鯁在喉,經常在各種場合呼籲:“教師要在教學改革上多用力。”

人生的最後幾年,申泮文最關注的還是教學改革,他最後承擔的項目課題是關於“化學學科教育教學體系的改革”。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依舊不斷向前來探望的學校領導、同事和學生詢問教學改革的進展。

申泮文曾經這樣闡述他對化學這門古老學科的理解:“沒有一門科學能像化學這樣創造出新的物質,因此化學是一門創造新世界的科學。”申泮文教授在講課或演講中,經常與同學們互動,有問必答,有惑必解。他說:“我不喜歡那種鴉雀無聲的課堂。因為只有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濺出創新的火花!”

在人們眼中,申泮文一直是一個不保守、喜歡“趕時髦”的人。他80歲開始學電腦,90歲時在網上開通博客,成為我國年齡最大的網絡寫手。申泮文把博客當成“延伸出去的黑板”,學生們既是他的弟子,也是他的“粉絲”。2015年9月10日,正值我國第31個教師節,南開大學為申泮文舉行了一場特別的“生日會”,家人、朋友、同事、學生以及學校代表紛紛從全國各地趕來為先生祝壽。

那位中國執教時間最長的化學教師走了,他用非凡足跡詮釋南開精神

由於身體原因,申泮文未能來到大會現場,他通過視頻向到場嘉賓表示感謝。他略微得意地說:“眼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在青島召開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而我是從1985年開始就在南開大學化學系開展了信息教育嘗試,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廣這項工作整整早了30年!”

作為化學教育家,申泮文不僅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學習能力,還特別強調愛國主義教育。他認為,南開學校之所以培養了無數治國良才,是與南開精神密不可分的。他經常對學生說:“我經歷過抗日戰爭,深刻感受到愛國主義氛圍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申泮文是一位沒有出國留學、沒有博士學位的中科院資深院士,但是他積極創造條件讓青年師生出國深造,參加國內外各種形式的教學培訓和交流研討。他常對學生講:“科學技術沒有國界,可是科學家有祖國,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是為祖國人民謀福利”。

“我這一生就做了兩件事:一個是愛國,一個是化學”

申泮文說:“我這一生就做了兩件事:一個是愛國,一個是化學。”

申泮文1916年9月生於廣東從化,20歲時考入南開大學化工系,1940年畢業留校任教,此後77年時間裡,申泮文從未離開過自己所鍾愛的化學教育事業。

那位中國執教時間最長的化學教師走了,他用非凡足跡詮釋南開精神

申泮文常常驕傲地說:“我是南開的‘土貨’!”不明就裡的人或許會詫異,但瞭解一些南開大學歷史的人,都會從心底油然而生崇敬之情。1928年,在南開大學曾發生過一場全國矚目的教學改革大討論,最終確定:南開的發展方向應當“以中國歷史和中國社會為學術背景,以解決中國問題為教育目標”,摒棄“全盤照搬西方教育”的辦學模式,辦出一個“土貨化”的南開。

申泮文作為南開“土貨”,在我國化學教育與研究領域創下了多項第一:編寫出我國第一部中文化學教材,第一個引入美國科技出版物,研製出我國第一代鎳氫電池,第一個在化學教學中應用計算機技術,主持完成我國第一部多媒體化學教科書軟件、最早開展金屬氫化物化學研究……

1959年,申泮文響應國家號召,主動援建山西大學,擔任山西大學化學系副主任,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建成了山西大學化學系。“文革”期間,他遭受迫害,但“為國家搞科研出成果”的決心愈加堅定。就在許多人無所事事的情況下,他卻主動尋找科研課題,為國家的經濟建設默默地努力。

當時,因工業生產不足,農業化肥短缺,國家提倡用腐殖酸代替化肥。申泮文敏銳地抓住這個機會,到山西各地考察腐殖酸資源的分佈,繪製成《山西省風化煤腐殖酸資源的分佈圖》,並研究出一整套腐殖酸的提取、檢測方法。那時,學習外語常被人看成是崇洋媚外的事情。申泮文則頂著壓力,公開支持學生學外語,組織師生翻譯“無機合成”叢書。他把翻譯工作分給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作為作業來完成。然後他再逐一批改訂正。

那位中國執教時間最長的化學教師走了,他用非凡足跡詮釋南開精神

申泮文還想方設法通過關係到已關閉的圖書館查閱資料,將國外的先進科學成果介紹到國內。“文革”結束後,時任南開大學校長的楊石先院士到山西大學訪問,看到申泮文繪製的腐殖酸分佈圖和他翻譯的“無機合成”著作,對他“千磨萬擊還堅勁”的精神大為讚賞。在楊石先的幫助下,申泮文於1978年底,以62歲的高齡回到南開大學工作。

申泮文一直有個夢想,就是“讓中國的高等化學教育走在世界前列”。他說:“這個目標要靠幾代人去努力,所以培養人才是最重要的。”堅守三尺講臺,他直到90歲時還親自給本科生授課;為了編寫出“趕超國外最先進的教材”,他筆耕不輟,一生出版了總計70餘卷冊3000餘萬字的著作,堪稱中國最“高產”的化學家。

車雲霞清晰地記得當年跟隨申泮文攻讀博士學位時,先生給她指定的“博士論文題目”——“你把化學元素週期表給我‘變’到電腦裡去。”那是1997年,申泮文剛剛接觸計算機,鑽研多媒體編程技術,萌發了“研製出世界一流的現代化教學軟件”的念頭。於是他率領一批博士、碩士和本科生,運用計算機技術,對以往的教學手段進行改造。他們邊學習、邊討論、邊編程,編出的課件就在教學中試用。

經過3年艱苦努力,電子教科書《化學元素週期系》終於在2000年底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並隨即獲得2001年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這套包含60多萬漢字、4000多幅圖片和1000多幅動畫的軟件,採用人機對話方式,以元素週期表為主菜單,將各種元素結構通過三維動畫進行生動的演示,顯示了豐富活潑的教學內容。

之後,申泮文又組建了分子科學計算中心,他的想法是要“打造一個教學與科學研究為一體的創新平臺”,通過實驗、理論、計算這“三駕馬車”牽引化學學科的發展。那段時間,人們總能看到這位“白髮先生”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在校園穿梭,而老人自詡的“上坡不下車,下坡不剎車”也成了南開人盡人皆知的“名言”。人們感嘆:這位耄耋老人哪來這麼旺盛的精力?因為他們都知道,77歲那年,申泮文罹患癌症,切掉了五分之四的胃。

那位中國執教時間最長的化學教師走了,他用非凡足跡詮釋南開精神

2005年,申泮文以“我國執教時間最長的化學教師”的評語,入選“中國10位最令人感動的教師”。那一年,他90歲。

曾親眼見證了祖國和母校的苦難歷史,愛國的情懷早已融於申泮文的血液之中。1936年,申泮文從南開中學以優異成績考入南開大學化工系就讀。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南大校園毀於日軍野蠻轟炸,申泮文的求學生涯只得暫告中斷。深受國破、校毀、輟學之痛的申泮文,深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毅然投筆從戎,南下參軍。在接受緊急戰鬥訓練後,奉命開赴上海淞江一線參加戰鬥。淞滬淪陷後,申泮文隨“臨時大學湘黔滇旅行團”步行赴滇,進入西南聯合大學。他用兩年時間完成了三年的學業,於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抗戰勝利後,申泮文受命承擔清華、北大和南開三校復員返校的公物押運工作。歷經一年波折,跨越3500公里路途,他和同伴將300多噸公物運回平津,為西南聯大的歷史畫上最後一個句號。

每年新生入學,南開大學很多院系都會邀請申泮文開辦“鑄我南開魂”系列校史講座,他不論多忙都從不拒絕:“愛國主義教育是育人的根本,是我們教師最崇高的責任。”

這是一位精彩地走過了101個春秋的世紀老人。他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無一不顯現著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老一輩知識分子身上的深厚積澱,他的一言一行,正是對“允公允能,日新月異”這一南開精神的完美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