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廣播影視》點贊《理響中國》第二季

齊魯網2月2日訊2019年1月15日出版的第668期《中國廣播影視》以“《理響中國》第二季致敬改革開放40年”為題,點贊山東廣播電視臺《理響中國》欄目,“節目以現場訪談、外拍短片、影像資料、歷史圖片等多種手段,呈現改革開放40年來的偉大實踐,以鮮活故事熔鑄翻天變化,以創新表達綻放理論魅力。”

節目精準到達移動端、PC端等前沿視聽終端,採用電子海報、理論故事特寫、H5、全媒體預告、分解式碎片化傳播、整期節目兩微一端推送等新媒體手段,將黨的理論學懂、弄通、做實,努力做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職責使命和傳播效果。節目播出後,反響強烈。

《中国广播影视》点赞《理响中国》第二季
《中国广播影视》点赞《理响中国》第二季
《中国广播影视》点赞《理响中国》第二季《中国广播影视》点赞《理响中国》第二季

《理響中國》第二季致敬改革開放 40 年

節目以現場訪談、外拍短片、影像資料、歷史圖片等多種手段,呈現改革開放 40 年來的偉大實踐,以鮮活故事熔鑄翻天變化,以創新表達綻放理論魅力。

為慶祝改革開放 40 週年,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委講師團、山東廣播電視臺聯合推出電視理論節目《理響中國》第二季。節目定位為“感悟真理力量 奏響時代強音”,打造了一檔演播室理論訪談節目,每期節目 45分鐘。

鮮活故事“綻放”深刻理論

《理響中國》第二季緊緊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改革開放 40 週年主題,選取山東各界最具代表性的人士作為訪談嘉賓,講述改革開放 40年來山東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改革發展中的生動故事。

《改革再出發》一期中講述了改革開放之初小井村改革的故事。40 年前,菏澤東明縣小井村在全國率先實行“包產到戶”,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全國農村改革提供了經驗。

節目採訪了已經 93 歲高齡的原中共菏澤地委書記周振興,並邀請小井村改革的親歷者、參與者,時任周振興秘書的衛西作做客演播室。

“你作為一個地方官,叫群眾整天捱餓,逃荒要飯,算個什麼官?”“如果有一天上邊說這個事搞錯了,我一個人負責。”回憶起40 年前菏澤那次農村改革,周振興依然激動不已。

“一定要讓農民吃飽飯”的強烈願望,讓剛剛上任菏澤地委書記的周振興開始了在當時看來超乎想象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也就是俗稱的“大包乾”。

當時十一屆三中全會尚未召開,做出這樣的決定面臨著來自“上下左右”的壓力。“上邊,報紙電臺,一個星期要有那麼三四篇文章批評包產到組 ;下邊,大隊幹部、生產隊幹部不願意分地,怕丟官;左右,公共汽車、火車,車皮外面都貼著‘堅決抵制菏澤單幹風’的標語。”時任菏澤地委書記周振興秘書衛西作回憶說。

一幕幕往事,一個個細節,把觀眾重新帶回到 40年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鄉村振興》一期中,節目話題緊緊圍繞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這“五大振興”,以臨沂市蘭陵縣代村和濟南市章丘區三澗溪村為案例,闡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內生動力”和“時代要求”。

“我們這些年也曾經困惑過,如果通過賣地,通過上汙染項目,來錢是快。”在代村的振興過程中,也曾經面臨過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選擇,王傳喜本人更是經歷了巨大誘惑的考驗。

“曾經 2004 年的時候,有一個客商找到我們要上一個汙染項目,是膠化,我們沒有同意。有一天晚上,他扛了一個蘋果箱子到我的辦公室,臨走的時候說拿了一點錢,說完就走了。我打開一看,是 200 萬元現金。我馬上讓財務看了一夜,又給送回去了……”

面對金錢的誘惑,王傳喜和代村堅守住了底線。他們知道綠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銀山。正因為當初的堅守,代村才迎來了今天美好的發展空間。

小切口“熔鍊”大變化

改革開放 40 年的發展,大多與國計民生和百姓生活密切相關。關注民生,關注一個一個具體的“小人物”的生活狀態,節目從小處著眼,巧妙設置視角,進行深度挖掘,把改革開放 40 以來國家的前途、人民的命運、社會的發展與每一個社會人聯繫在一起。

《改革再出發》一期邀請菏澤曹縣大集鎮丁樓村農村淘寶商戶周愛華,通過講述她開網店的經歷,體現改革開放 40 年來的大變化。

“前兩年,一年掙個七八百萬。今年的銷售額,我估算估算有 1000 萬吧。”周愛華談到這些年的變化,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20 世紀 90 年代,菏澤曹縣丁樓村周愛華和村裡大多數人一樣,揹著自己製作的演出服飾到全國各地推銷,跑上大半年也掙不了幾個錢。2009 年,周愛華接觸到了互聯網,通過網絡賣表演服,第一單生意就掙了 600 多塊錢。“一家人到飯店燉了個雞,以前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捨得吃。”隨後,嚐到電商甜頭的周愛華錢越掙越多,2018 年預計銷售額將突破 1000 萬元。

《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期邀請濟南港溝田莊村的居民郭蓮紅,她是一名乳腺癌患者,並且癌細胞 4 次轉移。這期節目通過她治療癌症的故事,反映改革開放 40 年來我國醫保制度的改革給老百姓帶來的實惠。“我在不幸中是萬幸,因為這個醫保確實是救了我的命。如果不是醫保,現在你們都看不到我,我也沒有今天,所以我很感恩。”在節目現場,郭蓮紅動情地講道。

2018 年是改革開放 40 週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 40 週年大會上講 :“忍飢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幾千年來困擾我國人民的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了!”

“理響觀察員”縱橫 40 年,節目伴隨式理論解讀

節目邀請國內權威理論專家、社會學者擔任“理響觀察員”,進行理論闡述、政策解讀,並與訪談嘉賓進行現場互動,引發觀眾的關注與共鳴。

在《改革再出發》一期中,從 2009 年第一個“吃螃蟹”開網店的周愛華一家開始,菏澤曹縣大集鎮丁樓村出現了 14 家網店,第二年有了 34 家,第三年達到 80 多家。如今,大集的淘寶店數量變成上千家,訂單量不斷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也不斷提高。

談到這些變化,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孫黎海點評道 :“40 年來,人們生產觀念在變化,政府的管理理念也要轉變,我們寬容一點,目的是讓老百姓把日子過好了,讓你能夠多賺點錢,讓你腰包鼓一點。”

新華社高級編輯、時事評論員吳學蘭點評說,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許多新生事物。它究竟是一個法寶還是洪水猛獸?“我們對待新生事物應該多一點包容,給它一段時間,而不是倒洗澡水把孩子一起都倒了。”

《鄉村振興》一期中,19 年前臨沂蘭陵縣代村“髒亂窮差”,是公認的落後村,村集體負債 380 多萬元 ;到 2018 年,村集體總產值一躍達到了 26 億元,集體收入 1.1 億元,人均純收入 6 萬多元。對此,孫黎海評價說 :“從 40 年前安徽小崗村 18個農民摁下了血手印把土地分下來,到今天代村發展集體經濟再把土地收上來,成功的根源就在於人民的首創精神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我們最偉大的創造者是人民群眾,是人民的首創精神。”

創新表達手段,強化主題

節目通過現場訪談、外拍短片、影像資料、歷史圖片、現場道具等多種手段,呈現改革開放40 年來的偉大實踐。比如,每期都製作了一批與訪談內容緊密相關的短片穿插在節目中,巧妙地把紀錄片元素融入訪談節目,既對節目內容作豐富和補充,又調整了訪談的節奏。

另外,節目注重與現場觀眾的互動,讓觀眾參與到節目當中,增強互動性和參與度。比如《改革再出發》一期中,一開始就通過“黑白電視機”、“大二八”自行車、“糧票、油票”等老物件與現場觀眾進行互動,迅速喚起觀眾對歷史的記憶。《經略海洋》一期中,通過大屏展示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讓觀眾身臨其境進入藍色海洋的世界。《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期中,一開始通過熱播電影《我不是藥神》片段,再次讓觀眾感受到醫療改革的迫切需要。

節目開播以來,專家學者認同,業內同行推崇,觀眾反響也十分熱烈,尤其是很多青年學生觀眾。他們紛紛表示 :“作為 00 後的大學生,我們可以說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但是對前輩們為改革開放付出的努力和艱辛,第一次有了這麼感同身受的體會,真是收穫太大了。”“改革又到了新的歷史關頭,我們這些新時代的大學生有了新的歷史使命,我們要能接過前輩們的接力棒,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我們這一代人的貢獻。”“看了節目,真的是上了一堂生動的理論課、政治課、歷史課。我對理論有了新的認識,對理論學習也有了新的動力。”

《理響中國》第二季實現了口碑和收視率的雙豐收,“感悟真理力量 奏響時代強音”的節目定位得以切實展現出來。

閃電新聞記者 田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