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祖地文化掌故:一碗濃香擂茶記住化不開的客家鄉愁

客家祖地文化掌故:一碗濃香擂茶記住化不開的客家鄉愁


客家文化掌故:一碗濃香擂茶記住化不開的客家鄉愁

擂茶,是客家祖地寧化人最喜歡的一道美食,也是每個漂泊在外的客家遊子心中牽掛的鄉愁。一碗香濃的擂茶就是客家遊子濃得化不開的鄉愁,故鄉不遠,親人不遠,就在這濃香中。

每遇海內外客家宗親、各界朋友前來尋根謁祖、旅遊觀光,客家祖地石壁的親人均免不了用味美香濃的擂茶相招待。凡品嚐過客家擂茶的人,無不為其獨特的風味而嘖嘖稱讚,久記心間。

客家祖地文化掌故:一碗濃香擂茶記住化不開的客家鄉愁

擂茶起源於中原地區,長期以來,一直是人們主要的飲茶方式。到了唐代,擂茶已進入它的鼎盛期,曾經風靡全國的許多地方。元末明初以後,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區逐新消逝,只有客家人、部分畬族人及我國西南的個別少數民族繼承下來,並不斷地創新和光大。

1990年代,寧化準土鄉吳陂村窯神排,發現唐代專門燒製擂茶器物的古窯一座,出土有各種擂缽,各式罐、燒罐及大盤,其燒製工藝與湖南長沙窯非常相似,就器物本身也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說明中原人南遷時,帶來了製陶(瓷)工藝。其規模之大,並且是專門燒製擂茶器皿的專業窯,證實唐時石壁地區人口眾多,相對繁榮。寧化客家人喝擂茶的習慣歷史悠久,並且是在實踐中不斷地發展。

客家祖地文化掌故:一碗濃香擂茶記住化不開的客家鄉愁

寧化客家擂茶製作方法和風味都獨具特色。擂茶的工具主要是指缽和擂持。擂缽為陶製,有大、中、小之分,上口稍寬,內壁佈滿輻射狀溝紋而成細牙,呈倒圓臺狀。擂持一般選用一握粗約8至10公分的樟、楠、楓、茶(油茶)、柞、金桔、鹽膚木等可食雜木,長3至4尺,上端刻環狀溝以繫繩懸掛,下端刨圓便於擂轉。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葉。這種茶葉於古歷七、八月間採摘老茶葉,燜熟發酵,曬乾,再加入一些有藥用價值的野生植物嫩葉,如苦櫧樹、山梨樹、大青等嫩葉及雪薯(淮山)葉、大料子(芹菜籽)等,共研為末,此叫“茶末”,用陶罐裝好,擂茶時,只需抓一把“茶末”放體內,加入油、鹽,用擂持擂均就可製成你所需的各種擂茶了。

茶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擂茶是茶文化的一種延伸,其內涵確實豐富多采。擂茶因飲用對象、功效、時間、用料及製作方法不同而各有所稱。種類可分為鹽茶、香料茶、青茶、米茶等幾種。

客家祖地文化掌故:一碗濃香擂茶記住化不開的客家鄉愁

家庭自飲則用鹽茶。其製法簡單,只需抓一把“茶末”放擂缽內,加入油、鹽擂爛擂勻,衝入開水即成。此茶清香爽口,一般當飲料解渴,也用來淘飯,當地常言:“鹽茶淘飯(如)水衝砂,(比)燜爛配飯味更佳。”可見鹽茶在群眾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如遇鄰居、妯娌串門,加一杓笊飯、抓一把黃豆炒米,摻入茶中即可招待。

如有親友遠客光臨,先以香料茶相待,然後再用餐。香料茶含品嚐性質,不以吃飽為目的,用料量少而精,一般選用花生米、綠豆、薏米仁、蓮子、粉幹或粉條,放鍋內煮熟,再加入炒熟的大蒜、瘦肉、芝麻等佐料。

客家祖地文化掌故:一碗濃香擂茶記住化不開的客家鄉愁

如遇家人上火或傷風咳嗽,則煎一缽“青茶”,既可一飽口福,又可防病治病。相傳擂茶源於“藥飲”,即將中草藥擂爛用開水沖服,客家先民在流遷過程中,艱辛勞作,容易“上火”,為了止“六淫”致病,經常採集清熱解毒的青草藥製藥飲。江南可供採用的草藥很多,“茶”就是其中一味。茶,古稱檟,《草本經集註》謂主好眠,兼有清熱、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種功效,所以成了藥飲必不可少的用料。實踐中,人們又在藥飲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現時鄉土味極濃的家常食飲。“青茶”茶料全系青料。茶葉則採摘青鮮的老茶葉,加入艾葉、薄荷、香草、細葉金錢、小葉乞食碗、透骨消、斑筍菜、黃花、白菊花等青草藥,再加入浸透的綠豆、花生米、蔥子、生豬大膏(或雞膏),放入大擂缽內擂爛,再放入瘦豬肉,或豬小腸,衝入滾水,加蓋放鍋內燉開,再加入煮好的粉幹、粉皮或粉條,即成香甜可口的“青茶”。

客家祖地文化掌故:一碗濃香擂茶記住化不開的客家鄉愁

如有喜事,如新媳婦歸門三朝、滿月;添丁生子;子女上學、畢業;新屋喬遷或其他喜慶之事則泡“米茶”。故“米茶”又稱“喜茶”。其做法是:將大米加入茶葉、桔皮、生薑入鍋炒香,碾成米屑粉。鍋中放水,待水稍熱時,即擻入米屑粉,邊加火邊用鍋鏟不斷攪動,待其燒開煮稠為止,再加入香料即成。米茶好壞,全在香料,選用瘦豬肉(每斤米屑粉半斤瘦肉)、油炸豆腐丁、香菰丁、筍絲、大蒜、芹菜、黃豆芽等炒熟拌入米茶內即成。泡米茶花工大,用料多,花錢大,因此有“米茶花了筵席工(錢)”之說。食米茶的場面很大,客家人熱情好客,見者有份,來吃的人多。盛米茶都用大缸、大楻(形狀像大木桶,但比木桶大,農家常用之物)。客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了這碗舀那碗,喝茶人肚中吃飽又捨不得米茶好吃,因此,常有“不吃了,碗在缽背”之戲言,歡聲笑語,彼此間感情得以充分交流。

客家祖地文化掌故:一碗濃香擂茶記住化不開的客家鄉愁

此外,還有一種以代餐吃飽為主的米骨茶。春季鋤田、插秧,夏季搶收、搶種,建房挖基、馱樹等重活,體力消耗大,農家常以米骨茶當點心,既解渴又飽腹。其製法是,將大米煮至無硬心時加入煮爛的豇豆或牽豆,衝進擂好茶料的擂缽內即成,吃時,配以客家人常備之酸菜、豆腐乳,對於負重勞作之中的人來說,喝上幾碗,其味真是難以言表,疲憊之感頓消。

客家祖地文化掌故:一碗濃香擂茶記住化不開的客家鄉愁

客家祖地文化掌故:一碗濃香擂茶記住化不開的客家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