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如何在四戰之地站穩腳跟並統一北方的?

曹操是如何在四戰之地站穩腳跟並統一北方的?

一個勢力的發展壯大,固然要講究“地利”,但“天時”與“人和”的因素也不能忽視,河南地區,也即“中原”,固然是一個在地利層面的四戰之地,不利於亂世初期勢力的發展壯大,但這些“地利”方面上的不利,也可以被“天時”與“人和”的相對優勢所彌補。

曹操懂得在起步早期,通過拉攏乃至聯盟的手段,減少敵對面,從而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一部分敵對勢力上,進而逐個消化掉周遭的割據勢力,這是“天時”(外部形勢)與“人和”(人為推動)所共同推進的,既有曹操集團的好運氣,也有曹操集團的主動努力。

曹操是如何在四戰之地站穩腳跟並統一北方的?

公元190年的天下局勢

曹操從反董起兵之日起,至少與袁紹維持了五六年的“同盟”(友善)關係,雖然差點兒成為袁紹的附庸,但正是這五六年的時間,給了曹操一個充足的時間,最終實現割據【兗州】的小目標,雖然被呂布突突了一波,但好在諸曹諸夏侯與潁川系謀臣給力,最終還是在兗州站穩了腳跟。在這個過程中,曹操無需擔憂西方的關中,因為董卓的退縮與被殺,徹底帶亂了西涼軍的節奏,使得西涼集團陷入內訌的深淵;曹操只需在袁紹的支持下,向南挫敗袁術、向東挫敗陶謙(劉備、呂布)便OK,並沒有實實在在地處於“四戰”之中。

在公元196年迎立獻帝以後,袁曹之間雖然有了裂痕,但依舊維持尷尬卻又不失禮貌的“同盟”態,畢竟袁紹也需要在黃河以北擺平公孫瓚與黑山軍,這就使得曹操得以在北面無憂的情況下,從容應對東、西、南三面:

曹操是如何在四戰之地站穩腳跟並統一北方的?

公元195年的天下(底圖來自谷歌地球)

西面的關中,李傕郭氾之亂持續到公元198年,而後被馬騰韓遂盤踞,曹操任用鍾繇、杜畿穩定長安、河東局面,將馬韓變成一股被曹方利用的勢力,甚至在後來的官渡之戰中,都被忽悠成河東戰場的外援,共擊高幹。

南面的荊揚,劉表還忙著擺平荊州南部,孫策剛剛拿下江東,孫劉兩家之間還因為孫堅之死結下樑子,孫策死磕江夏直到200年才挫敗黃祖,孫劉兩家自然無暇北顧。盤踞淮河流域的袁術已經是被曹操數次擊敗的餘部,不僅在智商與戰力上未必能對曹操造成什麼致命威脅,而且好死不死竟然在公元197年做了一個冒然出頭稱帝的舉動,取得“出頭椽”稱號,引得劉備這種鐵桿保皇黨死磕,自然是無法專心對付曹操咯。張繡雖然彪呼呼地搞了個大新聞,但他作為一隻客將客軍,自守有餘,攻曹不足,最終還是在三國第一投機商賈詡的建議下,從了曹老闆,讓曹老闆憑藉“人格魅力”獲得了與劉表平分宛襄盆地的機會。

東面的青徐,劉備始終沒有那個運氣接管陶謙的基本盤,反而被一個雙商堪憂的呂布端了老窩,劉備為了“奉皇討逆”,最終成了掌握了漢帝的曹操的盟友,整個徐州也便失去了一個適格首腦,淪為曹操、劉備、呂布、袁術四大勢力角逐的戰場,也是曹操在擺平兗州以後的重點攻略地區。

曹操是如何在四戰之地站穩腳跟並統一北方的?

曹魏時期的兗州九郡國:曹操起家之地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在曹操徹底擺平兗州(194年)後,實際上並不需要在北面、西面、南面開展大規模攻勢,只需向東集中精力解決徐州問題便OK。那麼,從反董起兵到官渡之戰的十年間,曹操除了在東面持續作戰、在南面偶爾作戰以外,並沒有在北面、西面受到軍事壓力。

200年官渡戰前,孫策遇刺,孫權新立,則江東局面並不穩定,張繡降曹、張津親曹,則荊州劉表無暇北顧,馬騰韓遂被忽悠來側應河東,自然也無需多慮,東邊的徐州還沒有被劉備站穩腳跟便被曹老闆撲滅,曹操在這次以少勝多的戰役中,僅僅需要應對北面戰事,也不是實實在在的“四戰”。官渡以後,曹操憑藉自家勢力、漢帝名義、新勝之威,徹底成為天下第一強,統一北方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曹操是如何在四戰之地站穩腳跟並統一北方的?

公元208年的天下格局

質言之,曹操雖然在開局便處於“四戰之地”,但並未在實質上陷入“四戰之局”,始終保持了【拉一派、打一派】的高智商操作,也便克服了“四戰之地”的不利局面,成功實現統一北方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