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輿地:從大歷史視角看大運河河道的功用與變遷

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京杭大運河在歷史時期,有過隋唐大運河與元明清大運河兩條河道,前者以幽燕、中原、江南為重心,整個河道的走勢就像是一個鈍角三角形的兩條斜邊,後者則直接以幽燕、江南為重心,整個河道的走勢趨近於一條直線。那麼,為什麼在隋唐宋與元明清兩大段歷史時期之間,大運河有著如此不同的兩種河道走勢呢?背後有什麼深刻的歷史原因呢?本文就從兩個時期運河河道走勢的不同入手,為您揭示隋唐時期與元明清時期我國古代文明的歷史格局變遷。

讀史輿地:從大歷史視角看大運河河道的功用與變遷

大運河河道的歷史變遷

隋唐時期運河的戰略價值:翼護京師、轉運東南、經略東北

隋朝興修的大運河,分為永濟渠(海河黃河之間)、通濟渠(黃河淮河之間)、山陽瀆(淮河長江之間)與江南河(長江錢塘江之間)四段,每段勾連兩條自然河流及其所在流域。總體上看,隋朝大運河又以幽燕、中原、江南為其三個重心,所以,隋朝大運河河道的走勢便可以概括為“三點、四段、五水”的基本格局,唐代基本沿襲了這一格局,並在安史之亂以前持續保持著運河全河道的疏浚工作。

隋唐大運河所勾連起的“三點”,便是隋唐大運河的三項重要使命:

【翼護京師】隋唐時期的政治中心依然與周秦漢相同,位於長安、洛陽共同構成的邦畿千里之地,包含關中平原與中原地區。隋代大運河以帝國的政治中樞作為中點,分別向東北、東南延伸的兩線,如同由華夏腹心伸出的雙拳,大有勾連控厄整個東方的勢頭。在古代生產運輸條件下,自京畿展開的水路渠道,能夠以遠低於陸路驛傳系統的成本,實現信息、物資、人員的交流,所以隋唐運河對於帝國政治而言,大有促進中央集權、敉平割據勢頭的功效,不愧為自帝國中樞伸出的雙臂。

【轉運東南】魏晉以降,華夏社會經濟重心南移,隋唐之時,長江流域的巴蜀、荊楚、吳越形成了一脈足以與北方分庭抗禮的大南方經濟區。在“長江三區”之中,又以先後做了吳晉南朝六代政治中心的江東最為重要。隋唐大運河的南端支點,勾連了歷史時期江東地區最為重要的蘇、杭、寧、揚四城,隨著唐宋以降北方經濟的進一步衰落,運河南端便為日後唐宋帝國的運作乃至明清帝國提供了越發重要的經濟輸血。

【經略東北】自魏晉時期發源於大興安嶺的鮮卑開始,塞北遊牧族群的霸權逐步由曾經支撐了匈奴、鮮卑、突厥草原霸權的河套地區向東北方的大興安嶺、長白山周圍河谷轉移。整個草原霸權呈現一種東移的態勢,相應的,隋唐帝國的軍事重心也開始東移,至少呈現出東北與西北並重的局面。隋唐之際的高句麗、中晚唐的河北藩鎮、唐宋之際的契丹,便是隋唐時期東北方向軍事地位越發重要的表現,所以,大運河北段永濟渠所勾連的幽州、營州與河北山前諸城,便與運河一道構成了隋唐帝國經略東北的軍事攻守輸送線。

讀史輿地:從大歷史視角看大運河河道的功用與變遷

塞內外軍政中心的東移

讀史輿地:從大歷史視角看大運河河道的功用與變遷

隋唐大運河的三點式戰略功用

元明清時期大運河的戰略價值:供養京師、轉運江南、經略國門

在安史之亂到元朝統一之間,由於北方中國始終未能實現完全統一,所以並未開展對大運河的修繕,以至於河道近乎荒廢,唯有局部河道尚能正常使用。所以,直到元朝重新實現徹底一統,方才有精力去修繕全段運河。而大運河的河道,之所以會在元朝被“截彎取直”,是與大運河廢弛期間的軍政格局變化有關的。

隨著塞北草原霸權的東移與入主中原,不僅華夏帝國的軍事防禦重心徹底轉移到了幽燕之地,政治中樞也隨軍事重心一道移動到了幽燕之地。元朝再度疏浚的大運河也便由於華夏帝國政治中心與軍事中心的重合,關中與中原的衰落,而不再有經轉洛陽、開封之必要,因此而被元朝統治者“截彎取直”。

讀史輿地:從大歷史視角看大運河河道的功用與變遷

歷史時期塞內外政經中心的東移

那麼元明清時期的大運河又有哪些戰略功用呢?首先我們需要分時期看:

在遼金元清四朝,幽燕之地成為方便統治者同時控制族源根本之地與華夏腹心之地的軍政中心。元清二朝的運河便成為元清二朝,直接控制華夏經濟中心以保證華夏社會政治穩定以及大一統局面的運輸通道。遼金無暇疏浚運河,所以難以完成徹底南進一統;而元清二朝之亡,均有江南易手或殘破的因素在裡面,可見大運河對於元清政權的重要性。

在明朝,幽燕之地則成為統治者直接把守的國門,明代運河便與京師兩翼的明長城,一道形成一種“弓箭”態勢,以運河轉運之糧草財賦供養京師及幽燕長城的軍政事業,進而實現整個長城功能的正常發揮。

讀史輿地:從大歷史視角看大運河河道的功用與變遷

明朝大運河的“弓箭”之勢

如果把元明清三朝放在一起看,則大運河的作用可以分別從政治、軍事、經濟三點概括:

【供養京師】無論是元清二朝兼顧塞內外,還是明朝統攝北方軍政事務的需要,元明清三朝均需要在幽燕之地建立首都,然而北方地區的經濟在元明清時期是遠遠不如南方的,所以,截彎取直後的大運河就為元明清三朝定都幽燕提供了較低成本的物質保障。

【經略國門】無論是元明清三朝為了保障帝國精華所在的東部地區之局勢穩定而派兵南下平亂,還是明朝為了抵禦蒙古、女真等塞外族群的侵襲而保持長城防線,都必須仰賴大運河進行低成本財糧轉運,從而保障軍事行動中的軍糧、軍餉等後勤供應。

【轉運江南】江南地區在元明清時期徹底成為華夏社會的經濟中心,是華夏天下的首富之區。一條截彎取直後的大運河,有助於元明清三朝保持對帝國財源與糧庫的掌握,進而時刻保持對任何地區分裂割據勢力的實力優勢,乃至於在整個東亞世界的實力優勢。

讀史輿地:從大歷史視角看大運河河道的功用與變遷

元明清大運河的歷史戰略功用

綜上,從隋朝到元朝,兩次大運河興修之間河道的變遷,是由華夏帝國經濟中心東南飛、軍政中心東北移等兩大趨勢所致,並與塞外草原霸權的東移有間接關係。


本文為頭條號寒鯤【讀史輿地】系列文章之一,想要回顧往期文章或者及時獲取新的文章,可關注頭條號“寒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