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理因素談定都南方的中國古代政權為何難以實現大一統

南方地區基本上被山地丘陵分隔成江南、荊楚、巴蜀、嶺南四大塊有較大面積江湖平原的地理單元,

它們中的任何一個各自都足以供養一個有一定影響力的政權,但卻很難做到對整個南方的主導性整合

四個區塊之間的地形交界處是什麼樣的呢?

  • 江南與荊楚有大別山-桐柏山系相隔,但好在有長江航道及其兩側的淮南、贛北溝通,相互交流算是四個區塊中最方便的;

  • 江南與嶺南之間有重重浙閩山地相隔,地跨今天的浙閩兩省;

  • 荊楚與嶺南之間有湘南山地與南嶺山脈相隔,地跨今天粵湘各半省;

  • 荊楚與巴蜀之間則有大巴山系與湘貴山地相隔,不僅地跨今日的重慶、湘西、貴州,而且還屬於褶皺山系,通過條件相當惡劣;

  • 巴蜀與嶺南之間,直接隔著一整個雲貴高原與廣西丘陵,地跨雲貴桂三省,通行條件算是南方四區中最差的。

從地理因素談定都南方的中國古代政權為何難以實現大一統

北兩塊與南四塊

而且,大片山區的存在不僅僅構成地理交通條件上的艱險不暢,而且還為逃離華夏帝國編戶齊民體制的“逃民”與從未加入到華夏文明之中的“山蠻”提供了“呼嘯山林”的空間。所以,歷代南方割據政權,不論定都在江南、荊楚、巴蜀、嶺南四大區塊的哪一塊,都必須面對來自山地的“邊防”隱患,以至於不得不投入大量兵力與財力用於山區通行與山民剿撫,這就極大地消耗了南方政權可用於北伐一統中原的兵力與財力。

至於北方地區,河北、海岱、淮泗、河洛、南陽等地形單元之間,幾乎全無高大山脈阻遏,唯有關中三晉與關東之間有太行山、秦嶺東段相隔,但關中尚可與隴西、河西、北地、上郡等西部地理單元組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大關西區域,那麼北方中國便幾乎可以劃分為關西與關東兩大片區。

在大致相同的面積下,被地形區隔為兩塊的北方自然比區隔為四塊的南方,要更能整合域內資源:定都於關西的代表長安或關東的代表洛鄴,便足以憑藉強大的地塊內整合能力,來控制其他更為零散的區塊,乃至於南方,進而形成大一統之勢。

古代帝國的統治,基於農業時代的生產力條件,相當依賴於地形本身的交通條件,馳道驛路維繫的不僅僅是公文傳遞、官員往來,還維繫著皇權的鋪展(此處觀點參考許倬雲《萬古江河 》一書)。艱難險阻的交通不利於華夏文明與帝制皇權的深入,閩中、湘西、雲貴、川西、南嶺、廣西的帝國體制內郡縣設置遠遠晚於、疏於其他地區,便是這一規律的明證。胡鴻先生甚至在《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 》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名喚“華夏帝國的內部邊緣”概念(相對北部、西部邊緣)專門用來指稱通達條件差的南方山區。

而且,秦漢、隋唐、明清三大一統帝國,最大的邊患始終在於長城之外的草原政權,不把都城選在北方便無法在戰時擁有足夠的戰略機動性去及時有效地應對草原政權從長城防線任意一點突入的來敵,更無法在平時保證邊防軍的不懈怠與中央朝堂對戰馬供應地的重視,所以,即便有明一代做到了自南而北的一統,也無法持續在南方定都。更何況,那些自南而北試圖統一中國的南方政權,無一不面臨著軍馬供應、氣候不適等問題,所以即便南方政權北伐,也很難維持對北伐成果的鞏固,更何況實現大一統呢?

從地理因素談定都南方的中國古代政權為何難以實現大一統

歷代帝都與塞外草原的距離示意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