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為什麼沒有統一?


三國時期,曹操為什麼沒有統一?


曹操

賈詡建議曹操“坐觀江東”,這其實是當年曹操“坐觀遼東”的再版,只是袁譚、袁熙換成劉備、劉琮,公孫度換成孫權,但“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圖”並無差別。曹操完全可以一方面在坐鎮荊州保境安民,另一方面訓練水師坐觀江東,不急於出兵江東。孫權收留劉備,既擔心劉備“圖之”又擔心曹操藉故來伐,採取公孫度的“殺人保和平”也不失為一種選擇。只要剪除了劉備,天下英雄誰能對抗曹操?

曹操本是愛才心切之人,所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次曹操竟然新得荊州狂妄自大,對長得寒酸的張松極為傲慢,導致張松大傷自尊,轉而說服劉璋拒絕曹操轉而接納曹操的“老對手”劉備。

司馬懿的才學,曹操當然知道不在郭嘉之下。手下有人獻計,曹操最好的辦法就應該是放手司馬懿去討伐西川,如同後來鍾會向司馬昭獻計取西川。曹操以司馬懿為軍師,以猛將張郃、徐晃為先鋒,以親信夏侯惇為主帥,以夏侯淵為後援,趁劉備詐力取西川立足未穩亂而取之,西川可得。曹操完全可以班師回許都,夏侯淵坐鎮漢中為大軍後拒,這才是“老闆”之才,可惜。

曹操臨終前“嫁禍江東”引起劉備大將關羽被殺。曹操死後,劉備先稱帝再傾國之兵討伐孫權,孫權不得不派出主力部隊迎戰,兩軍長期相持。此時曹丕若有曹操一半的智謀或劉邦十分之一的胸襟,必然是聽取劉曄之言趁機以傾國之兵進攻孫權——劉備復仇之師攻於外,曹丕起傾國之兵攻於內,江東精銳被劉備吸引,孫權敗亡指時可待。可惜曹丕不聽劉曄之言,悲夫。後來劉備大軍被陸遜消滅與夷陵,曹丕應該“趁火打劫”進攻劉備,卻糊里糊塗進攻孫權,焉不知陸遜勝利之師可以隨時回援?曹操父子浪費了多次統一全國的機會,機會只能留給有準備的司馬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