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資筆試中那些傻傻分不清的知識點,你瞭解幾個?


在教師資格考試中,有很多容易混淆的教育學方面的知識點,大部分考生對這部分考點傻傻分不清,經常在這上面丟分。2018年湖北教師資格報考在9月4日就已經啟動了,為了幫助考生們記住這些考點,提高題目的作答效率,小編在此將一些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同時輔以例題讓大家更加清晰的瞭解這些考點。希望對大家的教資考試有所幫助,使大家的通過率大大提升。

中小學教資筆試中那些傻傻分不清的知識點,你瞭解幾個?

知識點1:教育的起源

中小學教資筆試中那些傻傻分不清的知識點,你瞭解幾個?

例題展示:

1.教育心理起源論認為教育起源於( B )。

A.生產勞動 B.模仿 C.語言 D.動物本能

解析:根據口訣“心理仿孟祿”,仿指的是模仿,故選B。

2.【多選題】勞動起源說的代表人物是( BC )。

A.沛西·能 B.米丁斯基 C.凱洛夫 D.利托爾諾

解析:根據口訣“米凱愛勞動”選擇,“米”指“米丁斯基”,凱“凱洛夫”,故選BC。

知識點2:教育的層次

(1)國家的教育目的:國家對培養人的總的要求,它規定著各級各類教育培養人的總的質量規格和標準要求。

(2)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結合教育目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點制定的各級各類教育的培養要求。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培養目標。

(3)教師的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在完成某一節課、一個單元或一個學期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預期變化。

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是普遍與特殊的關係;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之間的關係是具體與抽象的關係。

例題:

1.【多選題】教育目的層次包括(ACD)。

A.國家的教育目的 B.學生的學習目標

C.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 D.教師的教學目標

E.社會的價值取向

解析:教育目的包括三個層次: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教師的教學目標,因此選ACD。

知識點3:課程評價模式

(1)目標評價模式:此模式是由“課程評價之父”泰勒提出的,是以目標為中心而展開的,是針對20世紀初形成並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的;

(2)目的遊離評價模式:此模式是由美國學者斯克裡文針對目標評價模式的弊病而提出來的。他指出:評價的指向不應該只是課程計劃滿足目標的程度,而且更應該考慮課程計劃滿足實際需要的程度。

例題:

1.【多選題】目的遊離評價模式主張(BDE)。

A.評價的重點是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

B.評價應關注非預期的結果

C.應著重關注課程計劃滿足目標的程度

D.評價的重點放在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

E.更多地考慮課程計劃滿足實際需要的程度

解析:目的遊離評價模式注重的是非預期的結果,即實際滿足課程計劃的程度,而不是預期的結果,即目標。AC屬於目標遊離評價模式的觀點。故選BDE。

以上是教師資格中學科目二里面常見的比較重要的一些知識點,希望對大家的備考有所幫助,祝大家一舉成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