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冬天,宝宝到底是要比大人多穿一件,还是少穿一件?


到冬天,宝宝到底是要比大人多穿一件,还是少穿一件?


季节交替的时节,宝宝的穿衣问题特别容易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老一辈总觉得咱们给娃穿的少,咱们总觉得爷爷奶奶给娃捂得多。

在南方往常冬天如果奶奶带娃,绝对比父母带娃时,要多穿一件,要不是家长硬拦着,这个季节估计保暖裤、羽绒服都能登场了。

上了幼儿园之后,这种情况倒是好了许多。因为每次送小孩去幼儿园,老师都会嘱咐爷爷奶奶们:

您给孩子穿的太多啦,教室里没那么冷的。穿个厚外套就可以,里边这件毛衣太厚啦。现在穿一条裤子或微绒的就可以,还用不着保暖裤。


家长群里纷纷反映,平日自己怎么劝都不好使,老师一句话爷爷奶奶就圣旨般的领回家了,这倒是妙计一桩,哈哈。

也不怪老师操心,这个季节,捂热怕是比挨冻机率更大,衣服穿不对,最容易感冒,幼儿园又极易传染,老师们自然也是想把生病的机率降到最低。

之前专门写过这个季节宝宝该怎么穿才能少生病,这次又把内容丰富了一些,有精确到每一度的建议哦。不知道怎么给娃穿衣的,看这篇就够啦!

01


有的时候,看着新老育儿观点的碰撞也蛮有意思的。

现在流行不把屎不把尿、初添辅食不加盐、可以光脚,但有的老人怎么拦都拦不住,你一说科学育儿,他就跟你聊祖宗传下来的“老礼儿”。说年轻人崇洋媚外,不尊重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习俗。好吧,那就论“老礼儿”,“老礼儿”说“春捂秋冻”了吧,老礼儿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了”吧,老礼儿说……咦?一说到这样的“老礼儿”,刚才还围观的大爷大妈们呢?咋又秒散了?


其实,说来说去没有绝对正确的育儿理念,每个人都是抱着为孩子好的心,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

到冬天,宝宝到底是要比大人多穿一件,还是少穿一件?


所谓的传统习俗、所谓的西方科学,都是我们给自己找的借口。

说了这么长的前奏,因为最近某宝妈平息了好几起关于穿衣引发的家庭矛盾。要么晚辈嫌长辈给孩子穿得多,捂出汗,又受冷风感冒了;要么小辈给孩子穿的少,长辈看不过去怕把孩子冻病了。

具体也不值得细说,但某宝妈觉得实在没必要为这事儿引发矛盾。

所以今天不站队,无立场,只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争取看完这篇,不管是长辈还是小辈,都能做到心中门儿清,不再为这些小事闹意见。

先来说第一个让大家纠结的问题……

02


宝宝到底是要比大人多穿一件,还是少穿一件?

看一下常规建议:

  • 新出生28天内的宝宝:要比大人多穿一件。


因为宝宝刚刚脱离的母体子宫温度较高,而新生儿恒温系统发育还不健全,体温会随气温降低而降低,所以需要多穿一件。

  • 2-3个月的宝宝:在室内可以和大人穿一样多,室外多穿一件。


  • 更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在室内比大人少穿一件,室外穿的和大人一样,腹部注意保暖即可。


为什么说这是常规建议呢,因为自从当了妈,80%的人妈妈都一样,秒变较真型处女座。这些官方理论可糊弄不了战斗在前线的老妈子们,围观一下她们提问的画风吧。

请问满月前的宝宝多一件是“怎样厚的一件”,单的?加棉的?羽绒的?请问比大人少一件的参照标准是什么,我已穿了毛衣+羽绒服,娃爹还在穿衬衣+开衫,到底是参照他还是参照我?请问……


如果是当妈之前,面对这些认死理儿的妈妈桑,我可能会有“拖出去乱棍打死”的冲动吧。但是当了妈,简直不能更理解!

那个站着说理论不腰疼的“砖家”,你能给我解释的再详细一点么?

到冬天,宝宝到底是要比大人多穿一件,还是少穿一件?


下面就是变态较真型实操建议了,神经大条的请绕路。

到冬天,宝宝到底是要比大人多穿一件,还是少穿一件?


对未满月的婴儿,尤其刚出生的前一两周,要随宝宝体温的变化增减衣服。

什么样的温度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温度呢?

  • 肛温:36.5-37.5摄氏度


  • 腋温:36.5-37.3摄氏度(新生儿更推荐腋温)


如果宝宝腋温低于36.5摄氏度,一定要增加薄被、衣服。如果高于37.3摄氏度,就说明穿、盖过多。

到冬天,宝宝到底是要比大人多穿一件,还是少穿一件?


满月之后的宝宝,除了参照常规建议,更为标准的就是以下几点:

  • 一看


如果宝宝面红、多汗,说明温度高应减少衣物;如果面色发白、打喷嚏,说明应该加衣服。

  • 二摸


不是常规的摸手,宝宝的心脏搏动力量弱,每次送达手脚末梢的血液相对少,所以手温凉很正常。

别说宝宝了, 连妈妈们也是这样,这么一把年纪了,我这老心脏都不够用呢。一到冬天,手极少有热的时候,温的时候都很少,我能说我现在正在穿着毛衣,裹着羽绒服手脚冰凉的在敲字么?

相信你身边这样的成年人也一定不少,所以摸手真的不靠谱。

最靠谱的判断标准是摸颈后和背部。

如果颈部或背部是温热的,皮肤又是光滑的,就表明孩子可以耐受此温度。如果有汗或者皮肤发黏,那就是穿多了。

  • 三体验


我们总说宝宝的运动量大,新陈代谢旺盛,怎么证明呢?我们也钻不进他的身体看他的新陈代谢如何运作吧?

那么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直接体验。体验孩子的活动量,不是看时间,而是看量,是看活动方式。

就比如晚上带孩子散步,其实就是围小区走一圈的运动量,大人用匀速走下来没什么累或流汗。但再看孩子,小碎步颠儿着,跑出去20米,又折回来10米等家长;然后又斜到叉路上10米,捡回来一根木棍;等家长赶上她,她又原路返回20米捡了一块小石头.....且不算走的这些“冤枉路”,光是跟孩子一个速度且跟孩子一个模式——小碎步颠儿,才颠儿了100米,家长们就会气喘吁吁背部微热了。


所以,如果不明白为什么你家那个好动的孩子穿很少还在出汗,不如直接体验一下。

  • 四感受


如果室内外温度相差2-3度,外出就不必增加衣服,如果是户外运动,那么相差5度也无妨。

所谓的秋冻也就是利用逐渐拉大的温差,让宝宝的身体感知并适应气温的变化,增强宝宝的耐寒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到冬天,宝宝到底是要比大人多穿一件,还是少穿一件?


如果温度一降,衣服也立添,那宝宝依然是处于恒温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就得不到训练。那么等温度更低、温差更大的冬季来临时,宝宝可能就更难立即适应,容易导致生病。

但是到11月份,寒流来袭,当室内外温差超过7度时,就应该及时添加衣服了,否则也容易感冒。

尤其是北方供暖地区,室内外温差更大,要随时增减衣服。

03


说完了穿多少,再来说说第二个问题:怎么穿。

秋冬穿衣一定要满足两点:一是利于保暖,二是方便脱穿。

因为无论是室内外、车内外,需要来回切换的频率太高了,基于这两点,宝宝的穿衣法则就是:

一层捂不如多层搭。给活动量大的宝宝穿衣,非常讲究透气性和空气流通性。层数多了,层间的空气流动就会更好,不易捂汗,即便出汗了,也好干。

所以捂一层加绒厚保暖,不如搭两层(秋衣+毛衣)。具体操作可以这样:

  • 第一层穿透气排汗的纯棉内衣


根据年龄和习惯选择连体或分体。小月龄的建议连体,护膝护肚还不勒,活动非常方便。

  • 第二层穿厚一点的保暖衣物


可以是毛衣、开衫、卫衣,一定要选择宽松透气的材质,这样既能达到保暖排气的功能,又不束缚宝宝的活动。

如果家中不够暖,可以单加一件小马甲,既能保暖又不影响四肢活动。

  • 第三层穿防水防风的抗寒衣物


冲锋衣、羽绒服、棉服,根据温度和孩子的活动量选择。秋季抓绒外套、牛仔外套、冲锋衣一般就够用。

冬季如果活动量小羽绒服保暖性更好一些,如果活动量大,棉服透气性更好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层数也不能过多,如果觉得保暖系数不够,可以增加单层的厚度。上衣一般建议不超过4层。

具体温度下的穿衣指南

25°左右,长袖衬衫或者薄T恤。

20°左右,打底内衣+外搭线衣;或者长袖T恤+马甲。

15°左右,打底内衣+针织毛衣+风衣(薄外套)。

5-10度左右,打底内衣+内打毛衣+普通厚度的棉服。

0-5°,内衣+毛衣+马甲+厚带帽羽绒服。


需要说明的是,温度只是参考,最重要的还是结合自家宝宝的畏寒程度哦。

下衣一般1-2层比较好,太多层会束缚宝宝活动。直接穿一条适合厚度的裤子最好不过了,穿脱也方便。

15°以上:普通单层长裤5-15°:微绒款长裤5°以下:加棉长裤


如果不行,那就里层秋裤,外层根据室外温度可以选择单裤、棉裤、羽绒裤。

实在寒冷的地区中间可以外加一条毛线裤。

到冬天,宝宝到底是要比大人多穿一件,还是少穿一件?


每年一到这个季节,比起受凉,捂热的情况反而更多。换季不想娃生病,就千万别小看穿衣服这件小事!

乱穿衣的季节妈妈们也不要慌,学会了正确判断冷热的标准,再加上多层穿搭方法随时增减衣物,宝宝没你想得那么脆弱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