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港人眼中的“香港黃金週遇冷”

當我們關注“香港黃金週遇冷”的話題時,我們在關注什麼?其實是兩地間尚未癒合的裂痕。香港低稅率和自由貿易帶來的價格優勢,早就被突破天際的租金和強勢的匯率侵蝕得一乾二淨,而如今,陸港兩地間產生的隔閡,讓這種“港囧”在更大的範圍裡,變成了談資甚至笑柄。

“香港黃金週客流大跌四成,國人旅日異常火爆。香港人,你們求仁得仁,把清淨留給你們,讓萬惡的金錢腐蝕日本吧!”

幾天前,我在一個微信公眾號看到這樣的話,作為一明長期關注陸港矛盾,甚至直接捲入過風暴中心的香港網民,對這樣的內容只能苦笑一聲,當作沒看見。

說個自己的體驗,前幾天動了心思買高檔腕錶,在尖沙咀街頭進了一家鐘錶店,店內十個店員服務著四五個客人。我左挑右選,看上了一個型號的樣表,店員發現沒貨,非常殷勤地從附近分店調來同款。末了詢問價錢,她啪啪啪在計算器打出零售價,然後乘以0.8,“先生我看你很有誠意,給你打個八折吧。”

我壓抑著心裡的驚訝。因為之前在論壇爬文許久,知道這些店通常會給客人九折,如果講價一般可以講到八五折,砍價老手才能砍到八折。給我的開價就是八折,我的樣子那麼誠懇乃至店員被感動了嗎?當然不是,那麼合理的解釋只有:生意難做。

一位港人眼中的“香港黃金週遇冷”

這兩天,“香港十一黃金週遇冷”成了熱門話題,香港有多“冷”?

官方數字裡,今年十一黃金週訪港遊客的人數並沒有多麼不堪。香港入境處數據顯示,黃金週內地訪港遊客約112萬。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說,1日至7日整體旅客增1.5%,其中內地旅客增2.3%。

然而,這些增加的人數卻並未轉化為實在的消費數字。香港旅遊業議會登記的內地旅行團數目按年下跌兩成二,有旅行社經理接受採訪時稱,其接待的旅行團人均消費額,從去年人均兩千多元跌到今年的一千多元。整體零售業的銷售數字雖然還沒公佈,但根據今年前8個月的銷售額同比下降2.2%來看,相信黃金週的成績也不可能出現觸底反彈。

這就是香港旅遊業和零售業面對的窘境。香港低稅率和自由貿易帶來的價格優勢,早就被突破天際的租金和強勢的匯率侵蝕得一乾二淨,而如今,陸港兩地間產生的隔閡,讓這種“港囧”在更大的範圍裡,變成了談資甚至笑柄。

一位港人眼中的“香港黃金週遇冷”

當我們關注“香港黃金週遇冷”的話題時,我們在關注什麼?其實是兩地間尚未癒合的裂痕。

陸港矛盾從2009年前後出現,經過數年的疊加和發酵,如今已變成了沉痾。2012年時,孔慶東拋出的“香港人是狗”論,還能在大陸自媒體上收穫一面倒的批評,香港本地大學生也會在校園裡示威,要求香港人自我反省。現在呢?我們都懂。

我在中環上班,這裡是香港的核心商業區和旅遊區,經常在路上見到手抓地圖,四處張望的旅客。如果不是有什麼急事,我都會主動詢問要不要幫忙,幾年下來,稍微能看出些各地遊客的規律。金髮碧眼的歐美人會非常自然地和你交談請教;日本人喜歡點頭鞠躬,禮數過分殷勤;臺灣人和日本人的反應很像,差別只在於他們說中文;唯有接觸最多的大陸游客特別有意思,年輕一點的還樂於接受幫助,而中年以上的,大多第一反應是抓緊揹包,好一些的知道我的來意後會放鬆交談,相當大比例的是眉頭一皺,以不耐煩的語氣把我打發走。

但是我沒覺得這些大陸中年遊客的反應,有什麼值得批評的。假如你每次打開手機新聞客戶端,瀏覽到的香港新聞幾乎都是圍攻遊客,遇到搭訕,相信你的反應也不會有什麼差別。

一位港人眼中的“香港黃金週遇冷”

事實上,一部分港人對大陸游客的怨懟,並不是因為一兩個害群之馬的大陸客做了什麼引起公憤,而是從港大副校長任命的處理、公屋鉛水案件的爆發、新屋邨居民的構成、郵政署遮蓋皇冠標誌等等事件,漸次累積的。在大陸的語境下,這些個案後面的問題無法明說,也很難改變,而在這部分港人心裡,終歸要有一個對象可以怨。

這些抱怨經過網上的層層擴散,呈現在旁觀者眼前的卻是已經失真的面孔。

例如前幾天,一則新聞說部分港人佔領地鐵,抗議大量公共交通資源被大陸游客佔用,影響本地人出行。而事實上,這是因為港鐵對於行李大小執法標準問題引發的一場抗議,有中學女生揹著古箏進入港鐵範圍內被截停,以古箏超標為由不準進站,事情曝光後引起公眾不滿,香港管弦樂團首席大提琴手電郵港鐵,要求解釋政策,獲得了“港鐵並不歡迎大提琴”的回應;可是同一時間,人們在網上看到各路遊客推著手推車運載大量貨品,進入港鐵卻沒人阻攔的照片。於是有人在10月3日,發起了一人攜帶一件樂器到港鐵大圍站合奏示威的活動。

活動當天參與者很多,也吸引了幾個揮舞龍獅旗的示威者,於是在一些網友和媒體的筆下,這場由樂器而起的糾紛,變成了港獨分子圍攻大陸游客的事件了。

旅遊業佔香港GDP 4.7%,是否對香港經濟舉足輕重,人言人殊。

旅客湧入而配套設施和旅遊景點的開發遲遲無法跟上,是陸港矛盾的一針催化劑。如何改善旅客體驗,響應居民要求,理應是政府和行業操心的事情,可是至少在現在看來,旅遊業者和政府卻依然選擇了最簡單無腦而又最可能進一步引發矛盾的處理方式:擴大自由行規模。

幾天前,香港雅虎有一則新聞:《港府擬增自由行城市救旅業》,在下面的心情投票中,62%的香港網民選擇的心情是“憤怒”,我點的選項,也是“憤怒”。

剝洋蔥(微信ID:boyangcong123)撰稿:特約作者 許知行

許知行(化名),微博ID“中流青年”,80年代初生人,祖籍山東,13歲隨父母移居香港,娶香港本地人為妻,公務員。去年4月,“內地幼童香港街頭便溺”在網絡發酵,引起陸港兩地網友新一輪罵戰,許知行隨即在微博發佈“香港尋廁攻略”,希望緩解兩地網友間的矛盾,成為話題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